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有经络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的小支。

“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等。

一、经脉
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三种。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名十二正经。

它是以手足阴阳定名,并根据在体表左右对对称的分布位置和它所络属的脏腑,计有手、足阳经各三对。

在上、下肢体内侧的经脉为属脏的阴经,称手三阴和足三阴,联络相为表里的腑;在上、下肢外侧的经脉为属腑的阳经,称手三阳和足三阳,联络相为表里的脏。

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

循行方向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或腹。

在它的循行路线上,各分布着许多穴位,称为经穴。

为治疗本经脉所主治的和所络属脏腑的有关疾病的治疗点。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循行见附表1-1、1-2、图1-1、1-2、1-3.
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根据脏腑生理和病理的特性,构成了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阳与太阳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

又根据十二经脉的主治性能,在治疗上可按照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本经取穴,是病在某经,可取该经的有关穴位,异经取穴,可取与该经有关的经脉(如相为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

表1-2 十二经脉循行与分布
足太阳膀胱经体内
体表属膀胱,络肾,与脑联系
从目内眦→头颅→头后→背→腿后外侧→足小趾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脾,络胃,与心、舌联系
从大趾→腿内侧中间→大腿内侧前胸缘→腹、

属肝,络胆,与肺、胃、眼、头顶联系
从大趾→腿内侧→腹、胸胁
属肾,络膀胱,与脊柱、肝、肺、心、喉、舌
根联系
从小趾→足心→腿内侧后缘→腹、胸
(二)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分出的纵行支脉。

它是在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分出,然后由浅入深,进入体腔内部,同各经所络属的脏腑相联系,再浅出于体表。

阳经经别在浅出于体表到头、颈等部位时,仍旧入同名的经络,而阴经经别在浅出体表后,则于其相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相会合。

这种关系,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表里联系,并可使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联系部位更为周密。

(三)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蹻、阴蹻、、阳维、阴维等八脉,其中任、督两脉是单线分布,有纵行于四肢,也有横行分布于躯干,它即不同于十二经脉,也不同于十二经别,故称为奇经八脉。

任脉行于胸腹,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有“阴脉之海”和“总任一身之阴经”之称。

督脉又有调节月经、孕育胎儿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称;督脉行于脊中,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阳脉之海”和总督一身之阳经“之称;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故督脉使脑、脊髓与内生殖器官相联系,反映了脑脊髓的生理、病理状况。

由于任督两脉都有自己的独立穴位,故和十二经脉全称十四经。

二、络脉
络脉分为十五络脉、络脉、孙络、浮络、血络等。

(一)十五络脉
十五络是由十二经脉的络脉(称十二络脉)加上任、督两脉的络脉和脾的大络所组成,为较大的别络。

十二络脉是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分出,成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通道。

它的分布特点是:从阳经分出的脉络都走向其相表里的阴经,从阴经分出的络脉都是走向其相表里的阳经,有些络脉还深入体内,同有关的脏腑相联系。

任、督两脉的络脉和脾的大络的分布特点是:任脉的络脉从剑突下分出,散布于腹部,联络各条阴经;督脉的络脉从尾骨下分出,散布于头部,并与背部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联系,联络各条阳经;脾的大络是从腋下分出,散布于胸胁部,其分支细脉,网络全身,是十五络脉的统属,故称为大络。

(二)络脉、孙络、浮络、血络
络脉、孙络、浮络、血络都是从十五络脉分出的支脉,络脉是从十五络脉分出的横斜散布的脉,孙络是从络脉分出的细小支脉;浮脉是浮现于体表的脉;血络即系皮下的细小血管。

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就是将全身的经筋分为十二个部分,十二皮部就是将全身的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它们基本上同十二经脉的分布部位一致,都分属于十二经脉。

经筋分布于四肢末端、腕、踝、肘、膝、躯干和头部等处,一般结聚于四肢关节和骨髓附近,不入内脏。

经筋相当于肌、腱、筋膜等组织。

皮部的分布,缺乏具体的记载,一般认为可参考十二经脉的分布范围。

第二节经络的功能和应用
经络系统是密切联系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是一种”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联络体系,对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生理功能
(1)运行气血的功能: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经络有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

气是指生理功能活动的力量,血是指濡润滋养的泉源,气血经过经络的传输而弥散全身,才能使每一器官和各种组织得到必要的营养供给,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活动。

(2)联系作用;经络是内联脏腑,外通肢节,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内外、上下、左右、前后互相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有调节和维持人体机能相对平衡的作用。

二、反映病理的变化
由于经络有运行气血和联系功能,当人体某一脏器发生功能失失调时,就能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所属的经脉,当体表感受到病邪时,就能通过经络影响到内脏,当某一脏器发生病变时,还能通过经络而影响其它脏器,但正常的器官对功能失误、调的器官或组织,可以通过经络起着调节的作用。

三、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是体现人体内外各部门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念,它具三个方面的联系特点,即对体表各部之间有特定的联系;对一定的脏腑之间有特殊的联系,这些相互联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一)诊断方面
当人患病时,表现出各种症状,有的搂全身性的,有的为局限性的,有的表现在体表,有的表现在内脏或内部的某一组织,这些症状或症候群都可根据经络的循行作出诊断。

比如头痛,如痛在额部属阳明经,痛在颞部属于少阳经,痛在枕部属太阳经;亦可从病变的远之离部位所出现的反应而推断病变的所在位置。

近来运用经穴测定或耳穴测来推断病变部位,这是经络学说在诊断学上的发展。

(二)治疗方面
经络学说应用在祖国医学的治疗上是很广泛的,临床各科可以根据经络学说进行辩证施治。

在中药学上还有药物归经的理论和引经药
物的应用,而在针灸治疗上应用更为广泛,如上病下取,上病上取,中病旁取,前后同取,左右交叉限及远道取穴等方法;根据经络的表里和络属关系、经络的主治作用选取穴位;有的还可在病的所在部位进局部取穴。

因此,在针灸治疗方面基本上是依据经络学说的理论进行选穴的,近年来,根据针剌某些穴位的镇痛作用,应用针剌麻醉进行手术;采用电针、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线等方法来提高疗效等,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治疗上的新发展。

第三节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概况
一、研究概述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它的实质是什么,古代医学家没有给予解决。

毛主席教导:“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解放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医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通过临床实践和动物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经络理论研究工作,如针感走向与经络循行路线的关系的观察,发现有不少的“经络敏感人”,少数例子出现了十二经、或十四经、或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循经传导现象;穴位形态学观察,发现经络穴位与周围神经、血管、淋巴管有关,在穴位的皮下,筋膜、肌肉等各层组织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有的穴位下有血管或一至数条淋巴管,穴位与大脑皮层、与内脏的关系;穴位的皮肤电现象;穴位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等等。

这些研究为今后深入探讨经络实质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对经络实质的一些见解
目前,根据研究和发现,已对经络实质问题提出了不少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通过穴位形态的观察结果以及十二经脉分布范围都和一定的神经、神经节相联接;针剌穴位时,有的剌在神经干上,有的剌在神经感受器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活动,因此认为周围神经是经络要外周的物质基础。

(二)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
这一学说是比较普通,认为针剌穴位是对神经的剌激而引起反射,反制的传出途径,可通过神经或神经、体液的综合活动而达到效应器官;如破坏(切断或阻滞麻醉)其反射孤后,这种剌激作用就消失。

当神经系统机能发生改变时,针剌有关穴位,可以通过某些调节途径进行调整,而使神经机能状态亢进的减弱,减弱的增强,最后使之渐趋于正常,这种调节作用是神经和体液参与的结果。

(三)经络与类传导说
通过实验,发现经络系统即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而又是一个独立的类传导系统,这个类传导系统,据认为就是经络分布在体表的、严整而有规律的、有相对独立的系统,它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具有特异的生理、理化特性,可被某种物质所阻断,很可能是进化较古老的、分化较低级的传导系统。

(四)其它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1 此外还提出了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
说、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经络与生物电相关说、经络与血管和淋巴系统相关说、传入系统相互作用说、生物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所作出的关于人体内部的“正则表象”等等,都有各自的论点。

综上所述,经络实质问题尚存在着许多不同见解,有待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反复的实践,深入的研究,使认识不断深化,为解决经络实质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