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对新闻传播业态的重塑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R技术指的是用户借助于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浸入其中并与其进行实时互动,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第一人称代入感”,它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的特点,能够为用户营造“在场感”,带给他们更直观的感官体验,因此V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

2013年美国的《得梅因纪事报》率先尝试运用VR技术进行新闻报道,推出VR新闻《丰收的变化》,随后《叙利亚之旅》《流离失所》等知名VR新闻产品相继在美国问世。

而国内的VR新闻起步于2015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首次引入VR技术对“9·3”阅兵进行报道,开启了中国的VR新闻之路。2016年,多家媒体纷纷运用VR技术报道“两会”盛况,VR新闻数量出现爆发性增长。近年来,财新传媒更是成为VR新闻产品的领跑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传播史也是一部技术发展史,VR技术的诞生造就了新的新闻产品形态——VR新闻,它将给新闻传播业带来深刻的变革。

1 VR新闻对新闻传播业态的重塑

我国的VR新闻虽然起步晚,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等优势使得VR新闻迅速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态,它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用户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来获取信息,固有的传播语境被颠覆,新闻传播业态也发生了革新。

VR新闻对新闻传播业态的重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新闻生产模式:制作团队及生产流程的重塑

VR新闻作为一种崭新的新闻报道形态,从其制作团队和生产流程两个方面变革着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

从VR新闻的制作团队看,VR新闻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新闻业务采编的能力,还必须熟练地掌握VR新闻拍摄、三维建模等技能,将VR新思维融入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VR新闻制作团队的人员构成也更加多元化,除了记者、编辑外,软件工程师、视觉设计师等都成为VR新闻的重要人才支撑。另外,VR新闻的生产不再为新闻机构所垄断,不少科技公司也纷纷涉足VR新闻领域,和新闻媒体进行合作,跨界合作成为VR新闻生产的重要趋势。

从VR新闻的生产流程看,无论是新闻制作的前期还是后期都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有着迥然不同的区别。

在前期拍摄上,VR新闻采用的是360度全景拍摄模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景实录。

后期制作过程中,VR新闻更加注重受众的现场感体验,因此其往往从受众的视角出发来构建三维模型,打造交互式的拟态环境,从而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1.2 新闻呈现形式:从平面叙事转向立体呈现

VR新闻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呈现形式,使其从平面叙事向立体多维呈现转变。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还是社交媒体都是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二维符号来传递新闻信息,这种平面线性的新闻叙事模式极易导致新闻报道的内容流于表层。同时由于叙事符号形态的限制,大量的新闻细节无法得到还原,因此传统的新闻报道存在着片面性的局限。

而VR新闻突破了平面叙事的束缚,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构建起360度的深度仿真新闻场景,多维度立体化地还原了新闻事件的全貌,增强了新闻

VR新闻对新闻传播业态的重塑与反思

张钊瑜

摘 要 VR技术的出现给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态,还从新闻生产方式、新闻呈现形式、新闻传受关系等方面重塑了传统的新闻传播业态。但目前,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尚未成熟,VR新闻的发展仍面临着技术、报道选题、伦理等方面的困境,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理性开放的心态面对VR新闻的发展,不断提升VR新闻的报道影响力,从而加速媒体融合的进程。

关键词 VR新闻;新闻报道;沉浸性;重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6-0025-03

作者简介:张钊瑜,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25

内容的表现力,受众只要通过拖动鼠标或者轻触屏幕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感知,如2016年的VR新闻产品《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受众只要变换手机角度即可体验会场的不同位置。同时,VR新闻的立体化呈现也为受众营造了强烈的“在场感”和“代入感”,极大地延伸了人们的感觉器官,受众可以获得平面报道形式所无法创造的情感体验,再一次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

1.3 新闻传受关系:从被动接受到直接参与的转变

VR新闻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受众的角色。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由传播者主导内容生产,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众完全根据传播者的意图来接受信息。而VR新闻弱化了传播者作为内容引导者和议程设置者的角色,用户不再是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他们拥有近乎全知的视角,可以根据自身偏好自主地选择新闻场景,个性化地解读新闻事件,形成传受双主体高度互动的新闻传播模式。

同时,VR新闻的沉浸式体验尤为强调受众的新闻场景“代入感”,这也为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直接参与新闻生产提供了可能。在VR新闻中,受众成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当事人,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体验,从而触发受众的同理心,形成“共情效应”。如在VR新闻《流离失所》中,受众可以“深入”战火现场,亲眼“目睹”战争所导致的悲剧,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受众还可以在《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中选择总理、省长、记者等不同的身份,“亲历”两会现场。

2 VR新闻的发展瓶颈与现实困境

VR技术为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尚未成熟,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技术瓶颈、选题局限、伦理困境等,这些都将成为VR技术推动新闻传播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技术瓶颈:成本高昂,体验不佳

VR技术是VR新闻的核心驱动力,VR技术的成熟与否将直接决定VR新闻的发展前景。但目前,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技术困境制约着VR新闻的推广与普及。

一方面,从VR新闻的生产层面看,从前期的全景拍摄到后期的合成制作都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支撑,制作成本高,VR新闻《丰收的变化》制作总费用高达5万美元,高昂的制作成本使得VR

新闻产品的生产难以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从用户的接收层面看,VR新闻的观看设备价格不菲,一般用户不可企及,因此难以培育出广阔的VR新闻消费市场。另外,这些设备不仅笨重而且不透气,长期佩戴会造成身体的不适感,如头晕、恶心等。而且,目前的带宽仍无法满足VR视频的传输需求,清晰度和流畅度低,用户的观感体验欠佳。

2.2 选题局限:选题及报道类型狭窄

新闻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客观事实的呈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而VR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更强调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体验,因此,VR新闻的选题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大量的动态新闻、民生新闻被排除在VR新闻报道范畴之外,报道类型窄化,多集中于具有强烈画面冲击力的解释性报道、纪实性报道等领域,如《丰收的变化》属于解释性报道,《流离失所》属于灾难性纪实报道。

另外,VR新闻的制作周期长,这也使得VR新闻的时效性大为降低,拍摄制作VR新闻报道《丰收的变化》全程花费了3个月。在突发性事件报道方面,VR技术更是难以发挥作用。由于选题及报道类型的限制,VR新闻难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形式之一。

2.3 伦理困境:挑战新闻真实性和隐私风险

2.3.1 VR新闻挑战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既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职业伦理规范。传统的新闻多以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而VR新闻突破了“第三人效果”的局限,用户成为新闻叙事的“第一人”,极大增强了人们对新闻“现场感”和“真实感”的感知。此外,VR新闻所构建的超逼真的“拟态环境”也极易造成用户的沉浸感,使得用户难以对新闻本质和新闻事件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用户往往将“虚拟真实”等同于“现实真实”。但事实上,VR新闻中的“虚拟现实”也是通过人为建构出来的,并非现实世界“镜子式”的反映,难免有个人意识和主观情感的介入,“虚拟现实”只是一种“伪真实”。VR新闻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现实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用户对VR新闻的过度沉溺也为虚假新闻和策划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进一步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

2.3.2 VR新闻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隐私泄露也正成为VR新闻发展的一大瓶颈。VR新闻的隐私泄露主要存在于360度全景拍摄和VR穿戴设备两个方面。

一方面,360度全景拍摄虽然能给用户带来震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