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善用经方抓主症办法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
伴见口渴思饮。
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
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
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
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
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
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
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
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
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
厥阴热利,病位在肝。
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
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
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
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久利伤阴案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
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
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
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
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刘渡舟经方医案(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图:中药黄芪13、黄芪桂枝五物汤证(1)血痹案一刘渡舟医案:融×x,男,6,岁。
患头晕病史三年之久,近来自觉左太阳穴处如虫蚁爬行状,左侧肢体麻木不仁。
经多方医治无效。
脉浮大无力,舌苔薄白。
生黄芪40克桂枝12克生姜12克白芍12克大枣7枚六剂。
服药后头晕咀显好转,太阳穴处虫蚁爬行感消失,肢体麻木亦减轻。
乃改用黄芪为50克,另加当归10克,再进六剂后,诸症全部消失。
三个月后追访,没见反复。
(2)血痹案二刘渡舟医案:李×,男,49岁。
一年多前,患者开始发现四肢感觉逐渐迟钝,慢慢发展为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强直,屈伸不利,行步不稳,头重脚轻如踏棉花,伴见腰痛,腹部拘紧如有束带。
经CT检查,发现C2—C6椎管狭窄,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建议用手术治疗。
由于患者有所顾虑而转请中医治疗。
舌苔白略腻,脉来涩迟。
辨为气虚血滞,“血痹”之证。
生黄芪4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l2枚。
上方服二剂后,各种症状均有减轻。
原方加大剂量,改黄芪为50克,桂枝12克,加牛膝10克,又进六剂后,患者两腿已能行走,不用他人搀扶而来就诊。
在上方基础上加木瓜lO克,另开泽泻15克,白术10克,以利水湿之邪,二方交替服用共约四卜余剂一上述症状全部消退,恢复正常工作。
半年后来信致谢,病情一直没有复发。
【解说】“血痹”病是一种以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耍临床表现的病证,其病机在于营卫不足,气血阴阳俱弱,由于外受风寒邪气而使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所以被称为血痹。
该患者的脉象以虚涩微紧或浮夫无力为主。
治疗应采用调补营卫,益气和血的方法,张仲景也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其治疗的主方。
该方有三个特点:其一,以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并能解肌祛风。
其二,加黄芪重在益气,取意于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痹通。
临床上有时加当归同用,目的是为了加强益气活血的作用。
由于黄芪甘温,补卫气而行于表,所以桂枝汤中去炙甘草。
其三.桂枝汤中倍用生姜,取其外散走表,载芪、桂之力而行于外,也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不可忽视。
善用经方抓主症方法
刘渡舟善用经方抓主症方法一、基本理论1.什么是主症及抓主症方法主症就是疾病的主要脉症,是疾病之基本的、本质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每一种病证都有它特异性的主症,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能由若干个症状组成;抓主症方法即依据疾病的主要脉症而确定诊断并处以方药的辨证施治方法;如临床常见的寒热错杂性心下痞证,其本质病理是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这样的病变必然引起心下痞、呕而下利等症状,这“心下痞、呕而下利”便是主症;临床上若见到这样的现象,医生便立刻可以确诊上述病变的存在,并处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泻心汤,这一过程便是“抓主症”;由此可见,主症是诊断标准,也是投方指征;刘老师所谓“主症是辨证的关键,反映了疾病的基本病变,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伤寒论十四讲第134页说的正是这层意义;抓主症方法有二个最主要的特点:其一,抓主症一般不需作直接的病机包括病因、病位、病势、病性辨析,病机辨析潜在于主症辨析;其二,主症多与首选方剂联系在一起,抓主症具有“汤证辨证”的特点;2.抓主症的意义刘老师对抓主症方法非常重视,评价极高;他曾多次撰文从经方应用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他认为“抓主症”是辨证的“最高水平”;伤寒论十四讲第141页意义很大;归纳起来,抓主症的意义主要在于这样三个方面:⑴实用性强;历代医家虽然总结提出了不少辨证施治方法,但比较起来,其中要数抓主症方法最为实用,最为常用,使用最为广泛;这是因为它使用起来更加具体、更加简捷、更少教条、更多灵活;⑵治病求本;抓主症方法能使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得到很好的实现;从表面上看,抓主症很有可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的治标方法;其实抓主症不仅不是治标,而正是治本;我们知道,疾病的“本”就是疾病之本质的、基本的病变;中医对疾病之本质病理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投方施治、依据疗效进行推理而间接获得;如真武汤治之得愈者是阳虚水饮证,四逆散治之得愈者是阳气郁结证,这便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决定性的方法;历代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这样的方法,逐渐认识到了众多病证的本质病理以及反映其本质病理的脉症,也就是主症;如我们所熟知的小柴胡汤证的“柴胡七症”、麻黄汤证的“麻黄八症”以及热实结胸的“结胸三症”,等等,便都是古代医生探索并总结出来的;抓住这样的主症,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这就是治本;⑶疗效理想;如上所述,抓主症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而且一般说来,主症又总是与最佳的方药联系在一起,所以抓住了主症就同时选择到了对证的方药,因而也就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刘老师治病的效果极佳,我认为这与他善于抓主症这一因素是有极大关系的;必须说明的是,抓主症方法是辨证施治与专病专方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这当然也是理想疗效的保证;二、临床运用1.应用基础熟记各种病证的主症是运用抓主症方法的基础,是基本功;刘老师说,要善于抓主症就要多读书,多记书;书本中记载着临床医家的宝贵经验,记载着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的各种病证的主症;如果医生的记忆中没有储存足够的主症,那么要抓主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他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以及金元四大家和温病学家叶、薛、吴、王的着作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的重点内容应该反复学习并牢记于心;他对这些书中所载的各种疾病的主症烂熟于心,故在临床上能运用自如;2.应用程序刘老师的抓主症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主诉为线索,有目的地和选择性地诊察,随时分析、检合”这样一个程序;将这一句话分解开来,也就是说围绕着患者的主诉,通过四诊方法有目的地、选择性地收集有辨证意义的临床资料,并且随时与自己记忆中的主症系统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检验,以判断二者是否吻合;在这种诊察和检合过程中,他的思维十分灵活,充分考虑各种病证的可能性,而决不是拘泥、刻板的;一旦收集到的脉症已经符合某个病证的主症,他就当立即立断,迅速处治;这里举一个典型案例来说明刘老师的抓主症方法;患者张某,女,40岁,1991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主诉上腹部痞满不舒;这是一个常见症状,在很多病证皆可出现;刘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半夏泻心汤证一类的寒热错杂痞,故进一步询问呕恶、肠鸣、下利等症;当这些症状呈阴性时,刘老师转而又询问冲气、胸闷、心悸、头晕诸症,以判断是否属于水气上冲病证;患者回答头目眩晕,胸闷胁胀,但并无心悸、气冲感觉;从现有的症状看来,少阳胆气不舒之柴胡证的可能性很大,故刘老师又追问口苦这一少阳病的特异性症状,并联想到太阳表气不开的合并病变,进一步询问项背强痛、四肢疼痛或麻木二大症状;诊察结果表明这些症状都是阳性的;于是刘老师抓住心下痞结、口苦头眩、胸闷胁胀而肢麻的主症,确定张某所患为太少两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处以柴胡桂枝汤,七剂;一周后患者来述,服药一剂而通体轻快,七剂服尽而诸症大减;这一案例清楚地反映出刘老师抓主症的完整程序;刘老师指出,在运用抓主症方法时,必须注意下面两点:⑴不必悉具;一般说来,书本上所记述的主症是典型的,而疾病的实际临床表现往往是变化的,在多数情况下都不象书本上记述的那样完备;这就要求医生能够以少知多,以点见面,仅仅依据少数的主要脉症即可作出诊断;刘老师反复强调,伤寒论“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不需要面面皆了解,确定出症状的先后顺序即可;”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也是抓主症方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临床抓主症时,不可强求全部症状的出现;否则就会作茧自缚,必致寸步难行;如他治一女性患者,口苦经年,此外并无它症;刘老师认为这是胆火上炎的反映,是少阳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于是便抓住这个主症,投以小柴胡汤原方,服药三周而其病告愈;又如他治一患儿,身面浮肿而浮脉;刘老师抓住这两个主要症状,确定其病为水气外溢肌肤,遂用越婢汤加味发汗散水,一剂肿减,再剂肿消;⑵芟繁就简;如果一位患者的症状很多,表里上下、纷繁复杂,这时医生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用“特写镜头”,抓住其中的几个主要症状,依据这几个症状投方施治,刘老师说这叫做“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之首”;⑶辨别疑似;病证的主症大多是具有特异性的,但也有两两相似者,需要细心辨析;若辨之不明,轻易地依照表面上的“吻合”而“抓主症”,必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一孙姓老妪,四肢逆冷,心下崐悸,小便不利,身体振振然动摇;我辨为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投真武汤,初服疗效尚可,续服不唯不效,反增烦躁;刘老师指出,真武汤证阳气虚衰,水饮泛滥,必见舌苔水滑,神疲乏力;今患者性情急躁,舌红脉弦,当为阳郁之证;遂改投四逆散疏气解郁,诸症大减;刘老师要求我们在抓主症时要细心,要多考虑几种可能性,就是叫我们避免因主症相似误诊;三、主症主方举隅下面再列举刘老师认识到的几种病证的主症及其主方:1.腰腿疼痛而胀、舌红苔黄腻而脉滑,或小便黄而不利、或带下量多者,用加味苍柏散;方剂组成:苍术、白术、羌活、独活、生地、知母、黄柏、当归、白芍、牛膝、炙甘草、木通、防己、木瓜、槟榔;2.腰腿疼痛而麻、舌红苔黄腻而脉弦细、或小便黄而不利者,用当归撵痛汤;方剂组成:当归、党参、炙甘草、茵陈、茯苓、猪苓、白术、苍术、泽泻、羌活、防风、升麻、黄芩、苦参、知母、葛根; 3.急、慢性肝炎,ALT指标异常而舌红苔黄腻、小便短黄者,用刘老师自制柴胡解毒汤;方剂组成:柴胡、黄芩、茵陈、土茯苓、草河车、凤尾草、炙甘草、土鳖虫、茜草;4.心脏病,胸闷、心悸、少气,或心下满、或胸痛、或头眩、或小便不利,脉弦紧而苔水滑者,用苓桂术甘汤;方剂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5.胸闷胁痛、口苦心烦、纳差便溏,或喜呕、或头眩、或渴者,用柴胡姜桂汤;方剂组成: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炙甘草、牡蛎、天花粉;以上介绍了刘老师的抓主症方法;最后还要提到的是,刘老师说,由于疾病种类繁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及对疾病主症系统的掌握都还甚有局限,这就必然限制抓主症方法的应用;这可以视为抓主症方法的局限性,需要用其它辨证施治方法来弥补不足;此外,临床医生应该不断探索并掌握更多的疾病的主症系统,并且不断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期抓主症功夫达到更高境界;附一:小柴胡汤证抓主症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依据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可以概括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表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患者;曾治疗一老者,女性,“感冒”后静滴抗生素3周,致卧床不起;笔者至其家中诊治,患者闭目卧床;问其哪儿不舒服回答:“全身都不舒服;”问其冷吗热吗回答:“冷一阵,热一阵,难受死了;”此为往来寒热;问其口苦吗回答:“苦死了;”嗓子干吗回答:“干;”眼睛难受吗回答:“难受;不想睁眼;”此为口苦、咽干、目眩;问其想吃饭吗回答:“不想吃;”为什么不想吃不饿吗回答:“不饿;憋得满满的,怎能吃进去呢”患者用手从胸指到腹;恶心吗回答:“有点;”心烦吗“烦,烦死了;我想静静地躺着,听到别人说话就烦得不行;”此为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也许,这种问诊带有诱导之嫌;但笔者欣喜于患者的病症与伤寒论中的论述如此吻合更让笔者高兴的是,处以3剂小柴胡汤后,患者高兴地告诉笔者:“服第1剂药后我能吃饭了,服第2剂药后我能下地了,服第3剂药后我觉得病好了;”当然,如此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而多见的是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那么,从“抓主症”的角度认识,上述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中,哪些症状为特征性的症状呢哪些症状对辨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呢日本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指出:“咽干、目眩二证,非少阳病亦有之,难为准据;惟口苦一证,无所疑似,可为确征;以之为主目标,他二证为副目标,后可肯定为少阳病也;”口苦对少阳病的辨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推论,当然对小柴胡汤证的辨证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皇汉医学引用古方便览中小柴胡汤案:“一男子,年三十,患伤寒,四肢逆冷挛急而恶寒,其脉沉微,欲毙;诸医投以参附剂无效;余诊之,胸胁苦满,乃与此方二、三剂,而应其脉复续;使服二十余剂,痊愈;”此案辨证,并无口苦,且除胸胁苦满一症外,绝无任何一症与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有关;日本东洞吉益先生在药征中指出,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并谓“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景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此案加此论,我们似乎又可以认为,胸胁苦满对于小柴胡汤证的辨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想知,历代都有不少医家在思考、摸索对方证的辨识,这种辨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但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见到一个实用的标准化的方证辨识;方证的辨识需要脉证合参,需要“慧然心悟”;冯世纶老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即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阳证,也即少阳病;”附二、郝万山抓主症对症用方抓主症对症用方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但中医也辨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辨××病脉证并治和××病脉证治为篇名,就是既辨病,又辨证的体现;医生通过四诊手段,采集症状与体征,进而分析病机,确定病名,辨出证候,于是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如此选方用药,正是常规的诊疗方法;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太阳”为辨病,“中风”为辨证;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大陷胸汤主之”,“结胸”是辨病,“热实”是辨证;这都属于常规用方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当代已成为中医“规范”的诊疗程序,普遍地应用于临床,例证不赘但在临床实际中,许多有经验的老医生,常常是只抓几个主要症状就处方用药,这就叫“抓主症,对症用方”;当代在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多把原文中记述的必见症状叫主症,把或见症状或非必见症状叫副症;所谓抓主症用方,是指抓几个主要症状,就可对症用方,这方面大体可以有下述三种情况一是病易识,证难辨,抓主要症状就可以用方;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既未言中风,也未言伤寒,注家多认为是补充了太阳中风的症状和治法;每读至此,常感困惑,仲景时代,书写工具不方便,因此仲景总是惜墨如金,语言精炼,为什么在第12条太阳中风证治之后,又重出一条中风证治呢一次某感冒患者就诊,诉昨日淋雨,当晚见寒战、头身疼痛,至夜高热无汗,自服解热镇痛药,虽有汗出,但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之症未愈;随诊学生数人,有辨为太阳伤寒的,有诊为太阳中风的,争执不已;忽想到第13条应是辨病不辨证,对症用方的示范;提示无论伤寒、中风,已治未治,只要刻下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的,就可以对症选用桂枝汤;这实际上是扩大了桂枝汤的使用范围,并非是对第12条的重复;于是为该病人用桂枝汤原方,并嘱啜粥温覆取汗,服药仅1次即愈;二是病难断,证难辨,惟据主症即可用方;数十年前,某地工厂火灾,现场数十人吸入有毒烟雾,导致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水肿,症见胸脘疼痛、喘憋胸闷、发热呕吐,重者昏迷;西药无特效解毒药,对症处理,疗效不显;适逢刘渡舟教授等人在当地讲学,遂邀会诊;此类中毒,中医书籍未载,诊为何病辨为何证颇费神思;只见刘老师看数十人症状相类,随口即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于是用柴陷合方,每个病员服药1碗,昏迷者由鼻饲灌入,日服4次;当天就有呕止热退的,不过两三日,大多康复;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有是症,用是方”的思路;实际上;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只罗列几个症状就用方遣药的条文,几乎随处可见三是通过经验积累,简化辨证程序,只抓几个主要症状,就可以对症用方;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肝炎,因该方中柴胡、黄芩可清解肝胆的郁热,干姜、桂枝、甘草能温助心脾的阳气,瓜蒌根生津止渴,牡蛎软坚散结,本方用以治疗慢性肝炎之肝胆湿热未尽,同时心脾阳气已伤,既有津液不足,又有气滞血结者有一定疗效,但临床上辨证与病机分析的过程颇费时间;后侍诊刘渡舟教授之侧,观其每遇肝胆疾病,或慢性结肠炎,或糖尿病患者,只要见到胸脘胁肋或胀或痛、口渴、便溏三个主症,就用本方加减,程序简捷、处方迅速、疗效颇佳;这三个主症中,“胸胁满微结”、“渴”见于仲景原文,便溏则是据药测症而推导出来的;可见所抓的主症,也未必都出自典籍原文;但无论是先贤所述或今哲所补,在这种情况下的“抓主症”,就是抓病机、辨证候诊疗程序的简化,是临床经验的结晶;由此再对伤寒论抓主症用方的条文进行反思,恐怕大部分治法就不能看成是原始的对症处理的经验了,而应是千锤百炼后,经高度浓缩提炼的精华;附三六纲辩证与抓主证六纲辩证施治是指导医者在临床运用上准确抓住疾病本质,正确指导治疗,迅速取得疗效的临床术;作为临床医疗工作者,必须予以掌握和运用;鉴于当前很多医者,误解为在临床上应当抓住主要的症状,予以解决患者主要的痛苦而后,再来运用六纲治本的错误辨证理念,经方大家刘志杰先生专门撰文予以解说,特摘录于下:“六纲辨证,必须所有症状全面参考,才可以称为辨证.证是一个特定的症候群.是由若干的症状组成的一个具有固定方剂对治的“证”;没有整体六纲辨证鉴别,光抓主诉容易导致误诊,很多主诉各纲都有;抓主症,是一种临床辨证窍门;主症,往往代表着主证;这在辨证当中的系属关系上,很重要;比如阳明病,有一系列的实热表现.其中腹痛而大便干硬的症状十分严重,这就是承气汤对治.或者发狂谵语,就要结合看大小便,来分辨是承气汤证还是抵当汤证;如果这个人出现了紫癜出血或者便血尿血很重,为主症,这是伤了营、血,就必须看有寒证还是热证,热证就要属阳明,用阳明的清热、通闭法去对治;如果这个人热极而导致阴阳格拒,出现了真热假寒为主症的,就要按厥阴法去对治,属于“系厥阴”;又比方说一个“烦躁”为主诉的病人,假如你认为是烦证,不用六纲综合分析就去用阳明清热法,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等一顿乱用,如果人家不是阳明烦证而是真阳欲绝的烦躁呢这样不就会是助纣为虐吗这样就极容易出现医疗事故;抓主症,是在辨证的前提下展开的;否则,就是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大忌;一个主症,你要围绕他展开病机剖析,不用到其它症状参考不行,因此,就要整体的用辨“证”去衡量,最终,还是落到辨证上,才能搞清病机实质;正法无上,最是圆活,更是整体;一个辨证体系,是环环相扣,不能断章取义的拿出其中某一个环节的理论独断孤行;临床抓主症,治主症,要在方证的指导下去治;比如恶心或呕吐很重,这是一个主症,是患者主诉;你要把这个呕吐的主症,和其它的兼症结合起来考虑,分析它到底是什么病机,是什么方证;如果在兼症上,伴有头晕目眩,心烦,口苦口干,就是少阳病的病机,就是小柴胡汤的方证;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呕恶现象解除的不满意,就可以加大半夏的药量,这是原方的“药症”加量法;打个形象的比如,就好比这棵树生病了,枝叶开始干枯,这是主症;怎么办剪除它就行了我们要找根本原因,如果是树根腐烂了,你不去管根本,这个可不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多纲同病,其中有一个最痛苦的症状;你就抓住它,围绕它去辨证,它要是属于某纲某方证的一个症状,就以某个方证为主,其它纲的病,要是不重不急,可以暂缓治疗;主症,是诸多的兼症协同造成的.其中某个兼症,就是造成主症的罪魁祸首;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重大局,顾整体,从根本上解决,这才是大道;如果我们不去整体的用六纲方证去衡量,是无法看清实质的,看不清实质,就是乱治;”综上所述,告诫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谨守六纲,严格运用,方能取得满意疗效,望大家谨记;。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本文转载自luoyu5200《刘渡舟经方医案 2》29、芩桂杏甘汤证(1)咳喘案刘渡舟医案:某妇,65岁。
咳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舌质胖嫩苔水滑,脉弦。
此为有水气。
水气犯肺则咳而兼喘,肺失治节之权而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而浮肿。
治用通阳下气,利水消肿之法。
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小便利而诸证悉平。
(2)喘而心悸案刘渡舟医案:燕×,男,59岁。
患肺源性心脏病,住唐山市某医院治疗,喘咳逆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面色黧黑,大便已数日未解。
舌苔白腻但根部发黄,脉弦而结。
证为痰热内凝,腑气不利,肺气受阻,故而喘咳。
但心悸气短,面色黧黑,脉结,则为心虚挟饮,此证小虚标实,当先清化痰热以利肺,然后温阳化饮而治心。
栝蒌30克(先煎) 半夏10克黄连6克服两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已能平卧。
转用通阳化饮苓桂剂以治其本。
茯苓I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服六剂后,喘咳止而心悸宁,遂出院治调理,以善其后。
【解说】苓桂杏甘汤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
治疗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的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以上我们就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的苓桂剂的证治作了简要的介绍。
总的看来,苓桂剂作为治疗水气病的主体,有二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很厂,而与肺、肝、胃、肾、肠等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能兼挟痰湿、瘀血等。
为了能更加清楚地反映苓桂剂这些整体特点,特列下图以示归纳。
水气迫肺----苓桂杏甘汤水停胃中----苓桂姜甘汤脾气虚弱----苓桂枣甘汤肝气上逆----苓桂芥甘汤肾不纳气----苓桂味甘汤兼挟痰湿----苓桂杏苡汤兼挟淤血----苓桂茜红汤心神浮越----苓桂龙牡汤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低热案刘渡舟医案:刘x x,女,53岁。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三、治疗心脏病(de)经验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心脏之阳为君火.心脏其所以能不息地搏动,从生到死,无有歇时,主要依赖阳气(de)运动;心脏主血脉与主神明(de)功能也依赖于阳气.心脏以阳气为用,故心脏病亦恒多阳气之病,或阳气太过,或阳气不足.然就临床观察所见,在现代医学所称(de)心脏病中,其证属心阳虚者多而心火旺者少.如果心阳虚衰,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下焦水寒之气即可能乘虚上冲心胸,尤其是在脾肾阳气同时虚弱(de)情况下,下焦水寒之气上冲更成为一种必然(de)趋势,所以心脏病又多见水气上冲之证.其治疗宜温养心脏之阳以治其本,而用降逆下气、利水消阴以治其标.经方苓桂术甘汤是基本方,无论哪种心脏病,只要其临床表现符合水气上冲(de)特征,就可以也应当使用这一治法.胸中为阳位,清虚之地,水寒为阴邪,故阴邪闭阻,虚阳被遏.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以邪实为主(de)痰饮痹阻证,而心阳虚弱(de)症状反不突出.对这种病证(de)治疗要以祛邪为主,消阴邪、通阳气,而后乃扶正固本.单纯性心火亢盛证主要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心火亢盛合并心肾阴虚以及单纯性心肾阴虚证,从理论上讲,都是继发形成(de).这类病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单纯心火亢盛证(de)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后两种情况则苦寒清降与甘寒或咸寒养阴合用,或者纯用咸寒养阴,并佐用重镇潜阳之品.要注意(de)是,无论阴虚还是阳虚,由于阴阳互根(de)道理,到后来都可能出现阴阳两虚(de)病变,张仲景炙汤就体现了这种治法,是治疗心脏病阴阳两虚(de)代表方.至于心脏病中瘀血(de)问题,往往是继发(de).心脏病确有夹血瘀为病者,但是瘀血既非心脏病(de)共性,也非疾病之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瘀血阻络是继发于心阳虚衰和水气上冲之后(de)病变.所以活血化瘀不是治疗心脏病(de)根本法则.刘氏治疗心脏病较少单纯使用活血化瘀之法,即使有明确(de)血瘀现象,也只是在主方(de)基础上加入少许活血之品,其指导思想即在于此.心脏病发生发展(de)基本规律可以表示如下:根据刘氏(de)经验,心脏病可以按如下类型分而治之:(一)心火亢盛临床特征为心烦,急躁易怒,胸闷,头晕,头胀,头痛,尿黄便燥,舌红苔黄、脉滑或大;其人多形盛气实,或颜面为脂溢性皮肤.这种类型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参考辨证指标为高血压、高血脂.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可用三黄泻心汤或解毒汤化裁,血压高者与三草降压汤联合应用.(二)心火亢盛心肾阴虚此型(de)临床特征为心烦失眠,心悸,口渴,舌红,脉细数.治疗用汤泻心火、滋肾阴.此方用、,得三黄泻心汤之半;然阴气已虚,故有、芍药滋养心肾之阴血,此有炙汤养心阴之意.然彼者心脏之阳不足,故不用芍药;此者心火过旺,故芍药可用.(三)心肾阴虚亢阳化风此型(de)临床特征为心悸动不安,身体振振然动摇,头晕,眠差,虚羸少气,动则喘喝,脉细弦或结代,舌红少苔.治疗宜用三甲复脉汤滋养心肾之阴,镇潜熄风安神.(四)心阳不振其主要辨证指标为胸闷或心慌,欲得按之,舌淡、苔白,脉促或脉细.治之宜温养心阳,用汤或去芍药汤.此二方看似简单,药力薄弱,其实如果辨证准确,患者服汤后往往心悸定,胸闷止,有云开雾散之感.如果心阳虚弱较重,证见脉微恶寒,四肢不温,亦应遵循张仲景方法,用去芍药加汤温心肾之阳而散寒.剂,如汤、小建中汤等,皆可依据仲景辨证论治方法选用.(五)心阳不振痰饮凝阻临床特征为胸闷或闷痛,彻背连肩,舌苔白腻,脉滑.先祛邪后温阳,用白酒汤.如果兼有失眠,汤,通心胸之阳而化痰安神.如果兼见胁下气逆,上冲于胸,用汤,通阳降逆.刘氏在治疗此型病证时,也用杏仁汤.(六)心阳虚弱水气上冲这种病证临床最为多见,刘氏称之为“水气上冲”性心脏病.根据刘氏(de)经验,水气上冲(de)特征可归纳如下:水舌: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水饮从下而上,在舌象上(de)反映.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见“水斑”.所谓“水斑”,即见于额部或面颊、目下、颧部、下颌部位(de)褐色斑点,其色黯滞.此由于水之色黑,水邪为患,故面色黧黑;水寒久客,而心不华面,荣卫凝涩,故面生水斑.这种表现在临床上往往被认为是瘀血所致,而多用活血化瘀之法.但刘氏认为此是阳虚水气上冲(de)确切特征,用温阳化饮方法治疗,效果甚佳.水脉:脉沉弦.脉沉主水,弦主饮,两种脉象皆属阴脉,反映水寒为病.水症: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晚属阴而阳气渐退,故胸闷等现象有夜间加重(de)倾向.此外,若水气上冲于头是头晕目眩、咽噎耳鸣、脸面浮肿.水气上冲性心脏病(de)基本治疗方法是温心阳、化水气、降逆气,其基本方剂是苓桂术甘汤.无论何种心脏病,只要具备上述水气上冲特征,就可以使用该方,并根据具体病情加减.如若头晕较甚,其舌大者,是为水湿阻碍清阳,则加,取法于金匮汤;若胸闷脘痞、呕恶、苔腻,此属痰湿内阻,加、橘红,则二陈汤已寓其中;若肝气激扬,作嗳,头晕目胀,可加、疏肝下气;若血压偏高,头目胀痛,此为肝阳引血上逆,加、、草(此为“三草降压汤”,刘氏临床习用此汤治疗高血压之具有肝火特征者)以降气血之逆;若胸闷较重,舌苔白润,此为寒凝突出,加重,甚者加以温通阳气;如果心前区疼痛控背,手臂麻木,舌有瘀斑,是为夹有瘀血,则加、以活血化瘀,此为“苓桂茜红汤”,亦可加、,以加重活血化瘀力量;若心悸明显,胸闷短气,入夜尤甚,则加炮、;烦躁者,加、重镇安神;冲气突出者,亦须加重降逆平冲;少气明显者,加用(或,重者用);如果同时见有血瘀征象,则再加入沙参、,这便成为“苓桂三参汤”.此方对于水气上冲性心脏病合并有明显气虚血瘀病机者,效果甚佳.如果脉结代,其属中气虚陷者,加入参、芪益气升提;合并气阴两虚者,则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如果舌淡白如纸,下肢浮肿而小便不利,则以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用,或二方交替使用,同时宜再加用;如果小便不利比较突出,则方中一味必须减量或者去而不用,再加、,是取五苓散法.由于有(de)存在,能够益气、化气行水,是春泽煎法.本为阳气不振而水气上冲(de)阴性证候,然亦有水蓄久之而蕴热者,这时舌苔转为黄厚腻,舌质微红,口反渴,纯用温药于病不妥,则取桂苓甘露饮意,于方中加入生、、.脉迟者为阳虚寒凝,参、附在所必用;如果寒凝无汗,可以将苓桂术甘汤与汤合为一方;如果脉数而无力,多为阳虚阴逼,心阳虚浮所致,亦需使用和益气温阳,用收敛,用和潜镇.(七)心阳虚弱水气泛滥此型(de)临床特征是:心悸,头眩,小便不利,身体浮肿或沉重、疼痛,或大便不实,手足不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治之宜用真武汤温心肾之阳而利水.(八)心阴阳两虚其临床特征是心动悸,即心悸并伴有明显(de)身体同节律(de)振动感,脉结代.治之用炙汤,此较之复脉汤多与辛温通阳之品(从源流上讲复脉汤是炙汤去辛温之姜桂而成).临床上观察到,姜桂不仅有温阳通脉(de)作用,而且还可以预防或减轻、地黄诸阴寒凝敛之品对脾胃可能(de)副作用.如有(de)患者在服复脉汤以后脾胃之气受到抑制,出现纳呆、脘痞症状,当加入姜、桂以后,这类症状即可消失.后世温病学家有时对温热性质(de)药物畏若蛇蝎,如用小青龙汤要去麻、辛,用炙汤要去姜、桂,一概而论,未免太偏.此是有感而发,尚望同道留意焉.以上为心脏病在临床上(de)几种主要(de)和常见(de)证型,此外还有几种情况也值得提出,如少阳、厥阴为枢,肝、胆(de)疏利有助于心阳(de)运布,有助于心脉(de)通畅.若肝、胆失于疏利,则有可能影响于心,使心阳内郁,使心脉迟涩,治疗宜用小汤疏利肝、胆.如果同时见有项背强痛、肩臂疼痛或麻木者,表明病涉太阳,当以小汤合汤两解太、少.如果以气机郁结为主,以致心烦易怒而又手足不温者,则当用四逆散疏而泻之.又有肝郁而脾虚者,肝郁使心脏之血气不畅,脾虚使心脏之血脉不充,因而可能引发心脏病变,其治疗宜用逍遥散疏肝健脾,兼有郁热者,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又有阳明胃热而又上熏于心,见虚羸少气,心悸不宁,口渴,面垢,脉大而芤,舌红苔黄,用汤治疗.医话1案王某,男,36岁.包工头,1995年8月16日来诊.自述心悸气短,憋胀3年,在某医院检查:52次/每分钟,诊为心动过缓.曾用参麦、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静点,症状暂缓,近日因工程紧迫,,操劳过度,心悸加重并伴乏力.于8月9日晚,突然心悸胸闷,气促汗出,口干舌燥,畏寒肢冷,时欲大便,眩晕欲倒,急送当地医院抢救,心电图检查:心率44次/每分钟,经吸氧、静滴(药名不详),住院数日后,心率始达55次/每分钟而出院.为求用中药彻底,慕名请刘渡舟诊治.刻下:胸闷,气短乏力,口干不欲饮,畏寒肢冷,(正值炎暑,身着夹克),大便3日未行,舌淡苔少,脉沉迟时结,证属心阴阳两虚,以心阳虚为主之心悸证.治宜温阳通脉,气血阴阳并补,拟伤寒论炙甘草汤合附子汤:炙甘草15克,红参10克(另炖),桂枝15克,生姜10克,麦冬30克,生地黄30克,阿胶15克(烊化),大枣15枚,麻子仁10克,熟地黄20克,蜜麻黄5克,炮8克,细辛5克.5剂,每日一剂,清酒合水各半煎,每日两次分服.侍诊诸生私议:暑气蒸蒸,老师缘何置麻黄于方中,不虑汗出亡阳,犯“虚虚”之戒有曰:老师用药不必多虑,只是吾等不晓个中玄奥耳药尽,患者心悸胸闷、诸症明显减轻,大便日行一次,已着单衫,脉沉无力,结象消失,脉率可达60次/每分钟.上方减麻子仁,又投7剂.服后,患者又欣然来诊,自述神清气爽,料病已愈.诊其脉率,已达68次/每分钟.刘渡舟令再取7剂.隔日一剂,以巩固疗效.老师曰:认识疾病在于证,疾病则在于方.总观是证,为心阴阳两虚尤以心阳虚为主证之,其治必从阴阳两方面权衡,用伤寒论炙甘草汤,当属合拍.然炙甘草汤补心阴之力大,补心阳之功稍逊.而患者又偏以心阳虚为主,故合用伤寒论附子汤,以补偏救弊,并非取其温经解表,而用于鼓动心阳,以治心动过缓,故使数年顽疾得愈.又曰:合方中虽有麻黄一药,汝等勿虑其有发汗亡阳之弊,因“麻黄得熟地则通经络而不发表”(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论阳和汤),验诸临证,其言不欺.讲毕,学生啧啧称羡,用麻黄之疑亦随之冰释.。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多年用方经验,医案整理。
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
刘渡舟临证妙用小柴胡汤(一)柴胡加桂枝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
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
张某,女,59岁。
患风湿性心脏病。
初冬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
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
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
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
处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
服三剂则诸证得安。
(二)柴胡加芍药汤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
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
郝某,女,学生,22岁。
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
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
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处方:柴胡12克赤白芍各6克甘草6克党参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当归尾10克泽兰6克。
连服六剂,诸证即愈。
(三)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
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
根据《伤寒论》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
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
化验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
临床诊断为早期肝硬化。
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
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郁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
3.治肝气窜肝气窜为民间土语而未见医籍记载。
刘渡舟教授经方运用学术思想探析
刘老在6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条非常宝贵的治疗经验,即临床辨证一定要抓主证,尤 其是运用经方时,抓住主证更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他指出:《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临床巨 著,它总结了六经病证的基本规律,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对于每一经病证以及每一个方证 都厘定出了主证、兼证、变证以及夹杂证的层次,为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这 一辨证层次中,应该说抓主证是最重要的。主证是纲,纲举则目张,随之则兼证、变证、夹杂证等 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什么是主证?刘老认为:“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如以六经病证而言,太阳 病的主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以,在外感疾病中,凡见上述病证时皆属太阳病范畴,治 疗皆宜以发汗法为主。如以方证而言,桂枝汤证的主证是“汗出而恶风”。临床上凡见以汗出恶风为 主者,无论外感或内伤,皆可用桂枝汤治疗。古人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所以,抓主证 是辨证中最为紧要之举,切不可掉以轻心。刘老认为:临床辨证必须经过细致而认真的调查研究, 去伪存真,然后才能抓住主证,才能进一步认请兼证和变证的层次:同时,一旦抓住主证,一定要 紧抓不放,才会显示出其临床应用的价值。至于兼证,则必须在主证确立之后去发现它,因为兼证 是附于主证而产生,但又补充了主证证候之不全。凡在主证基础上而又出现新的证候,就叫做兼证。 举例而言,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的主证,若又出现气喘,或项背强几几等症,便是桂枝汤证的兼证。 兼证与主证起到了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兼证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与主证在病机上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因此离不开主证发病的范围。如果只抓主证而不顾兼证,就难以做到随证应变,也就不 能根据兼证的出现而及时制订有效的治法。所以,主证反映了疾病之常,兼证则反映了疾病之变, 能做到知常达变,方可尽辨证之能事。
刘保和抓主症用方经验,一看就会用的33方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
按照关键词,一个是“经方”、一个是“抓主症”,中间还有个“如何”。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在《扶阳论坛》第二集),冯世纶老师和刘观涛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摘一下,大家听一听:无数中医学习者、临床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对于《伤寒论》所阅之书既多,则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乃至临床水平难以提高,“效如桴鼓”的境界堪称遥不可及。
我也有此感,我们大家学了《伤寒论》以后,这伤寒方子究竟在什么时候用,是一个大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用,是个大问题。
举个例说吧,“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人们都说这个病应当用乌梅丸,在这儿大家想一想,你们能在临床上见到几个这种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有几个?这乌梅丸就不能用了吗?可是你再看看叶天士,最善于用乌梅丸。
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乌梅丸到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用?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你才会用、敢用、广泛地用,否则的话你只能用于“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了。
所以我在这个论文的开始就讲,经方之不易学,就在于该方证的主症不明,可以这样讲,大部分的经方主症不明。
所以要想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使经方容易学、容易用, 就必须把经方的主症挖掘出来(我用这词——挖掘出来)。
我们大家都有这个责任,把它挖掘出来,挖掘出来以后告诉别人,这才是你中医学家的应尽的责任。
你看现在有些病例,说我用某方把某病治好了,他就不说为什么用这个方把这个病治好了,抓住哪个主症用的,不够。
现在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关于“病”、“证”、“症”的定义。
为什么要讲它呢?因为涉及到第三个——症(就是病字旁的症)。
现在我说一说“病”:当阴阳失去平衡时,人体出现不正常反应的过程就是病。
这里面的关键词是“过程”,它有一个时间段。
什么是“证”?当医生面对病人时(只是在面对病人时侯,没面对病人时没这种情况),是谁的意志呢?是医生对病人疾病本质的概括,完全是医生的意志,跟病人没关系。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恩师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
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很多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
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
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三——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
刘渡舟《伤寒十四讲·第三——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已故名医刘渡舟先生精通医典,擅用经方,愚闻道在后,2009年冬在潘家园旧书摊淘得一本《伤寒论十四讲》,得以在书中领略先生风采,摘录先生文章,与诸君共享。
《伤寒论》提纲症,提纲挈领之意,纲举才目张。
涂红加重之处,乃愚认为重要或独到之处,不当之处,望读者见谅。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
六经为病,各有一条纲领,古人以之比如大将建旗鼓,便士卒望之而知所趋,方能压住阵脚,而能指挥若定。
观张仲景于复杂的疾病中,择出六经至当的证候,即所以建旗鼓,用以反映疾病的规律,使人知所趋。
由是观之,六经的提纲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六经的提纲证,首先必须弄清六经辨证的对象和范围。
我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原是以邪气伤人而立论的,并非只针对伤寒之一病。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柯氏把六经辨证,视为百病而立,实能先获张仲景之心,因而也就扫清了只治伤寒一病的俗见,扩大了六经辨证的范围。
简而言之,这部书包括了两类疾患:一类是急性热病的伤寒,二类则是慢性疾患的杂病。
两者发病虽异,而医理则通,都不能离开六经之制节。
所以本书的内容是以六经辨证为宗旨。
六经本身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六个系统,它们属于物质范畴,故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以反映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辫证的方法,就是按照六经的客观规律去分析疾病,去认识疾病,务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就达到辨证之目的。
然而,辨证一定要言之有物,丝毫不能离开物质的存在,六经绝非空洞的名词游戏,它既有受邪之体,又有所病之因,有能有所,以见证由体生,证由体定之理。
因为辨证之法是从六经之体而求证,由于六经之体各异,故每经的证候特点也就随之不同。
这就为辨证时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也应该看到,六经所反映的证候,又有共同规律可循,这是因为证侯的产生,决定于六经的阴阳对立变化的规律。
刘渡舟先生使用真武汤经验总结
刘渡舟先生使用真武汤经验总结(一)刘渡舟先生用真武汤的思路与手法1.关于方证辨识刘渡舟先生认为,真武汤所治水证的特点是,证中既出现了阴寒内盛的附子证,又出现了水气内停的水证。
附子证的特征性表现有脉沉(或沉微,或沉细),恶寒,背寒,四肢冷等。
水证的特征性表现有舌胖大,苔水滑,小便不利等。
在明确附子证与停水证后,就真武汤证而言,还要辨识本方证的以下主证。
第一是“四肢沉重”。
第316条有“四肢沉重疼痛”一症,刘渡舟先生认为,如果仅仅少阴有寒,那么四肢只是疼痛而不会沉重,要是沉重而疼痛,沉重在前,沉重为主者,就不只是寒凝,而是还有停水。
因此,临床上但见腿沉,或四肢沉,或全身沉重者,就首先考虑真武汤证。
第二是“水肿”。
仲景真武汤两条均没有提水肿,而刘渡舟先生认为,真武汤证“小便不利”提示有水肿,水肿是辨识真武汤证的重要指征,尤其是下肢肿,包括心性水肿、肾性水肿等。
临床上凡见水肿而有四肢沉、脉沉少阴阳虚寒盛的附子证者辄用真武汤。
第三是“小便不利”。
第316条有“小便不利”,这是水气不行的特征性表现。
临床上凡是小便不利而见附子证者,刘渡舟先生则用真武汤。
第四是“肌肉跳动或振颤”。
第82条有“身瞤动”一症,凡是肌肉跳动、振颤或肢体颤动者,刘渡舟先生多从阳虚停水考虑,用真武汤。
第五是“头眩”“振振欲擗地”。
第82条有“头眩”“振振欲擗地”。
头眩指头眩晕,“振振欲擗地”,指站立不稳,欲倒,也包括头重脚轻,腿软等。
临证但见头眩晕、站立不稳、头重脚轻,或腿软者,刘渡舟先生多辨为真武汤证。
第六是“心下悸”。
第82条有心下悸,刘渡舟先生认为,此既指心悸,也指心下胃院动悸,这是阳虚水气上冲的表现。
因此,凡是心悸、心慌,或胃脘动悸者,刘渡舟先生则从阳虚水气冲逆考虑,用真武汤。
2.关于同类方证的鉴别第一、真武汤证与四逆汤、白通汤证:太阳和少阴为表里,如少阴阳虚寒盛,一般会是四逆汤证,或者是附子汤证,如果不但有寒,而且还有停水,突出的症状就是小便不利和四肢沉重,这是水邪的特征性表现,这时应该祛寒、扶阳、利水,用真武汤。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方证相对医案解读——刘渡舟医案
π卷首页・专题论坛方证相对医案解读———刘渡舟医案(一)辨证知机 一通百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刘观涛) 曾治一病人,女,53岁。
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出,患病已1年。
诊其脉缓软,舌淡苔白。
查其饮食、二便、睡眠皆佳。
曾按阴虚治疗,服药20余剂无效。
对于这个疾病,如果熟悉《伤寒论》的医者,有可能蓦然想起《伤寒论》原著中的一段原文:《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所以,如果医者记住张仲景的原话,做到脱口而出,背诵如流,就能够很轻易地根据“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而直接用桂枝汤治疗。
所谓是“有感而通,一拍即合”。
对于这种辨证方法,刘老认为是“按图索骥,照猫画虎,近于临摹,但毕竟迈进了仲景的辨证大门”。
当然,刘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
两个层次,则有高下之分、粗精之别。
”对于刘老在其著名的《方证相对论———兼论辨证知机》一文中所提到的“辨证知机”,笔者个人的理解是:对于《伤寒论》的临床应用,如果只满足于“按图索骥,照猫画虎”,则会大大缩小《伤寒论》的应用范围,极大妨害经方的灵活运用。
而应该进入“辨证知机”的高层次,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会之一意”。
比如,对于《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刘老从中辨证知机,认为这里所说“酒客”的病机不是喝酒嗜好,而是因嗜酒容易产生的“湿热”病机。
如果酒客患有太阳中风,但却没有湿热表现,那么没有必要拘泥于《伤寒论》条文上的“不可与桂枝汤”,完全可以给这个酒客患者用桂枝汤治疗。
反之,如果患者不是酒客,但这个人湿热素盛,那么当他得了太阳中风病时,照样不能用桂枝汤。
刘渡舟用经方:真武汤证
刘渡舟用经方:真武汤证(1)头痛案李某,男,32岁。
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因天气炎热,常在休息时畅饮冰镇啤酒或汽水,每日无度。
至秋即觉头痛,每每在夜晚发作,疼痛剧烈,必须以拳击其头部,或服止痛药片始能缓解。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月多。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此属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服药六剂后,头痛明显减缓,改服苓桂术甘汤四剂而愈。
(2)房劳伤饮案郝某,男,30岁。
夏月行房事后,因觉燥热而饮凉啤酒近一升,至黎明时忽觉少腹疼痛拘急,不一会疼痛加剧,四肢头面冷汗淋漓,其妻陪同急请中医诊治。
其人面色苍白,询知小便短少色清。
两手脉皆沉,尺部脉尤甚,舌苔白润。
此乃少阴阳虚寒证,水邪不化为病。
附子12克生姜12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服药一剂而安。
(3)腹痛腹泻案孙某,女,60岁。
左上腹部隐隐冷痛如掌大,每于子夜时分疼痛发作,丑时腹泻,完谷不化,有黏液如涕,或如烂柿,腹中雷鸣,出冷汗,纳食减少。
经服胃舒平、酵母片及温胃理气等中药无效。
病程已有三个多月,询知病证起于天寒食冷,因体阳虚弱,以致脾肾俱寒。
先用附子粳米汤,服二剂后胃痛、肠鸣减轻。
再诊时告知后背恶寒而疼痛,改用真武汤温阳利水,以治寒邪。
附子15克生姜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二剂后腹背疼痛止,恶寒轻,腹泻未作。
因左胁有时作疼,是寒邪犯于厥阴,于上方中加人吴茱萸15克,又服一剂而证消。
[解说]真武汤,又称玄武汤。
玄武为北方镇水之神,因本方有扶阳祛寒镇水之功,所以名为真武汤,用于少阴阳虚有寒,水气不化等证。
《伤寒论》说:“腹痛,小便不利......为有水气”,指出了本证的病机关键所在。
阴虚阳亢者多动风,而阳衰阴盛者每多动水,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阳虚动水,一般用苓桂剂进行治疗,如果病及于肾,阳气虚衰,心悸头眩,站立不稳,振振欲擗地,则必须用真武汤治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
伴见口渴思饮。
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
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
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
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
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
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
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
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
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
厥阴热利,病位在肝。
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
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
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
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久利伤阴案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
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
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
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
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腰痛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
刘渡舟治疗肺结节医案
刘渡舟治疗肺结节医案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学验俱丰,独具匠心,临床强调抓主证,突出一个“机”字。
对仲景方的学习,积有丰富心得。
对后世医家经验,也很推崇。
治学严谨,厚积薄发,崇古而不泥古。
为全国首批传承博士生导师。
刘渡舟老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中医治疗肺结节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肺结节病机多与痰湿有关,治疗时应以行气活血、化痰散结为原则。
同时,他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曾有一位患者,女,53岁,咳嗽、咯痰已有一年余。
近三个月来,出现胸痛、气短等症状。
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肺结节病。
患者就诊时,症见咳嗽痰多,神疲乏力,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滑。
刘渡舟老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认为病机属于肺络不畅、痰湿瘀滞。
因此,治疗时应以行气活血、化痰散结为主。
他为患者开具了以下药方:炙甘草10g、生姜10g、桂枝10g、人参10g、生地黄20g、阿胶10g、麦门冬10g、火麻仁10g、大枣10枚。
以上药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入生地黄、阿胶等养阴之品,再配以生姜、桂枝等温阳之药,从而达到气血双补、阴阳调和之目的。
服用一周后,患者咳嗽、咯痰等症状明显减轻,胸痛也有所缓解。
刘渡舟老师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调整药方中的药物和剂量,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刘渡舟老师在诊断和治疗肺结节时非常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
他强调在治疗肺结节时应该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标”指病症表现,“本”指病机病因。
针对不同的病机病因,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气滞血瘀型肺结节,治疗时应以行气活血为主;对于痰湿瘀滞型肺结节,则应以化痰散结为重点。
此外,刘渡舟老师在用药方面也颇具特色。
他善于运用古方和经方,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灵活加减药物和剂量。
他非常重视药物配伍的比例和药性的相互制约,通过合理的药物搭配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名家医案
刘渡⾈应⽤五苓散⽅经验名家医案恩師著名經⽅專家北京中醫藥⼤學劉渡⾈教授,以五苓散⽅治上下百疾得⼼應⼿。
他強調,熟悉和掌握仲景對五苓散證病機的分析和對⽔氣病的認識是應⽤好五苓散的基礎,在隨診的幾年中,劉⽼反復要求我們背誦和理解原⽂,觀⽼師⽤五苓散,⼤致分為以⼩便不利為主癥及兼癥兩種。
⼀、⼩便不利為主要癥狀的病癥 很多患者以⼩便不利為主要癥狀來就診,⼩便不利是五苓散證的⾸要癥狀,最初⾒于傷寒汗后損傷正氣,邪氣由太陽經表傳⾄經府,致膀胱氣化不利,癥⾒⼩便不利,微熱消渴,劉⽼⽤五苓散關鍵是抓住膀胱氣化不利這⼀點最根本的病機,凡⼩便不利同膀胱氣化不利者皆⽤五苓散,與原⽂中⼀樣的外感引起者可以應⽤,其它原因引起的⽼師也同樣應⽤,實際上后⼀情況在臨床上更為多⾒,⽐如⼈⾄中年,正常⼈陽氣會稍有不⾜⽽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這時僅是功能失調,不會有畏寒、肢冷等陽虛癥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滲藥中⽤⼀味⾟溫的桂枝助膀胱氣化,僅輕輕溫通⽽已,藥后氣化功能正常,⼩便即可通利。
這時,⼀般醫家往往⽤腎氣丸治療,⽽⽼師卻⽤五苓散,以病機分析來看,⽤五苓散要更為適宜,腎氣丸顯然過于滋膩厚重了。
⼆、⼩便不利為兼癥的病癥 氣的運⾏直接影響⽔的運⾏,⽼師對仲景⽔氣病的學說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有論述,⽼師認為三焦為⼈之氣⽔通道,有出有⼊⽅為正常,若⽔之通道只⼊不出,⽔無出路,則必致⽔邪逆⽽向上,四處為患,⽔濕之邪上冒清陽⽽為眩暈⽬蒙⾯腫;⽔飲凌⼼可致胸憋⼼悸;⽔飲凌肺可致咳喘;⽔停中焦可致⼼下痞;⽔停下焦可致腿腫,這時讓⽔有出路諸癥⽅能解決。
⽼師⽤五苓散治療上中下諸多癥候意在于此,⽼師曾在他的⼀部著作中記述過這樣⼀個病例:⼀個男青年,患癲癇,雖屢⽤苯妥英那等抗癲癇藥物不能控制發作,⾃述發病前感覺有⼀股氣從下往上沖逆,⾄胃則嘔,⾄⼼胸則煩亂不堪,⾄頭則暈厥,⼈事不知,少頃蘇醒,觀其⾆淡胖苔⽩,⼜詳問知其⼩便頻數,排尿不暢尿量甚少,⽼師診為太陽膀胱蓄⽔,⽔氣上逆,蒙蔽清陽,⽼師以五苓散利⼩⽔,九劑藥后病情⼤減,癲癇竟得以控制,《傷寒論》中有“渴欲飲⽔,⽔⼊則吐者,名為⽔逆”,《⾦匱要略》中也有“假令瘦⼈臍下有悸,吐涎沫⽽癲眩者,此⽔也,五苓散主之”⼀條,此病例正是驗證,⽼師⽤五苓散通過利下竅⽽達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變的功能。
经方大师刘渡舟:治手抖,我有一张大方!肝顺了,痰消了,手稳了
经方大师刘渡舟:治手抖,我有一张大方!肝顺了,痰消了,手稳了(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文中所说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基础理论》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给你聊聊,中国当代经方大师刘渡舟先生,是如何调治“手抖”这个毛病的。
你呀,别以为这很复杂。
你看我的文章,跟住我的思路。
你看完了,就彻底懂了,而且对中医的不少理法方药,也心中有数了。
对了,刘渡舟大师,你应该知道吧?不知道的话,你自己去查一查。
我就不多说了。
话说有这么一回,刘师碰上一个女性患者,年34岁。
由于婚姻不幸,母女不和,她和丈夫离婚,自己过活。
结果,不多日,害上了毛病。
什么呢?就是手抖。
她在当时啊,是做服装布料生意的。
这个工作,她经常得用剪刀来剪布料。
但是,这段时间她就发现,自己的手抖,根本剪不好。
有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脑袋不知道想什么,拿剪刀一边抖一边剪,竟然一直剪到底,把整块布料都废掉了。
与此同时呢,她睡眠不好,多梦易惊,整个人看上去精神恍惚的。
这个人啊,自觉心中不快,想找人发泄。
因此,无论是谁,只要跟她聊几句,她立刻就涕泪横流,喋喋不休,简直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刻诊,见患者双手颤抖不已,发麻,口苦,自觉身体里有一股气在来回流走。
脉弦细,舌红。
刘师了解到这情况后,想了想,写了一个配伍——法半夏16克,陈皮10克,枳实10克,竹茹20克,生姜10克,茯苓20克,炙甘草6克,柴胡14克,黄芩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桑寄生30克,何首乌15克,红花8克,桃仁10克,全蝎10克,僵蚕10克,钩藤15克。
看上去挺多,是不是?别着急,你接着往下看,很快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刘师开了配伍以后,对患者说:“你啊,虽然离婚了,但是心还没离开。
吃了这药以后,你最好到外头走一走、溜达溜达,换换环境。
这对你有好处”。
结果,这配伍,患者前后用了30多剂,诸证息平!不寐、心烦、悲伤欲哭、手抖手麻、自觉有气乱窜等形象,全部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治病求本。抓主症方法能使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得到很好的实现。从表面上看,抓主症很有可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的治标方法。其实抓主症不仅不是治标,而正是治本。我们知道,疾病的“本”就是疾病之本质的、基本的病变。中医对疾病之本质病理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投方施治、依据疗效进行推理而间接获得。如真武汤治之得愈者是阳虚水饮证,四逆散治之得愈者是阳气郁结证,这便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决定性的方法。历代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这样的方法,逐渐认识到了众多病证的本质病理以及反映其本质病理的脉症,也就是主症。如我们所熟知的小柴胡汤证的“柴胡七症”、麻黄汤证的“麻黄八症”以及热实结胸的“结胸三症”,等等,便都是古代医生探索并总结出来的。抓住这样的主症,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这就是治本。
⑶疗效理想。如上所述,抓主症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而且一般说来,主症又总是与最佳的方药联系在一起,所以抓住了主症就同时选择到了对证的方药,因而也就可以取得理想的疗效。刘老师治病的效果极佳,我认为这与他善于抓主症这一因素是有极大关系的。必须说明的是,抓主症方法是辨证施治与专病专方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这当然也是理想疗效的保证。
此案辨证,并无口苦,且除胸胁苦满一症外,绝无任何一症与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有关。
日本东洞吉益先生在《药征》中指出,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并谓“《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景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⑵芟繁就简。如果一位患者的症状很多,表里上下、纷繁复杂,这时医生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用“特写镜头”,抓住其中的几个主要症状,依据这几个症状投方施治,刘老师说这叫做“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之首”。
⑶辨别疑似。病证的主症大多是具有特异性的,但也有两两相似者,需要细心辨析。若辨之不明,轻易地依照表面上的“吻合”而“抓主症”,必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一孙姓老妪,四肢逆冷,心下崐悸,小便不利,身体振振然动摇。我辨为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投真武汤,初服疗效尚可,续服不唯不效,反增烦躁。刘老师指出,真武汤证阳气虚衰,水饮泛滥,必见舌苔水滑,神疲乏力;今患者性情急躁,舌红脉弦,当为阳郁之证。遂改投四逆散疏气解郁,诸症大减。刘老师要求我们在抓主症时要细心,要多考虑几种可能性,就是叫我们避免因主症相似误诊。
也许,这种问诊带有诱导之嫌。但笔者欣喜于患者的病症与《伤寒论》中的论述如此吻合!
更让笔者高兴的是,处以3剂小柴胡汤后,患者高兴地告诉笔者:“服第1剂药后我能吃饭了,服第2剂药后我能下地了,服第3剂药后我觉得病好了。”
当然,如此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而多见的是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那么,从“抓主症”的角度认识,上述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中,哪些症状为特征性的症状呢?哪些症状对辨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呢?
三、主症主方举隅?
下面再列举刘老师认识到的几种病证的主症及其主方:
1.腰腿疼痛而胀、舌红苔黄腻而脉滑,或小便黄而不利、或带下量多者,用加味苍柏散。方剂组成:苍术、白术、羌活、独活、生地、知母、黄柏、当归、白芍、牛膝、炙甘草、木通、防己、木瓜、槟榔。
2.腰腿疼痛而麻、舌红苔黄腻而脉弦细、或小便黄而不利者,用当归撵痛汤。方剂组成:当归、党参、炙甘草、茵陈、茯苓、猪苓、白术、苍术、泽泻、羌活、防风、升麻、黄芩、苦参、知母、葛根。
但在临床实际中,许多有经验的老医生,常常是只抓几个主要症状就处方用药,这就叫“抓主症,对症用方”。
当代在研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多把原文中记述的必见症状叫主症,把或见症状或非必见症状叫副症。所谓抓主症用方,是指抓几个主要症状,就可对症用方,这方面大体可以有下述三种情况
以上介绍了刘老师的抓主症方法。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刘老师说,由于疾病种类繁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及对疾病主症系统的掌握都还甚有局限,这就必然限制抓主症方法的应用。这可以视为抓主症方法的局限性,需要用其它辨证施治方法来弥补不足。此外,临床医生应该不断探索并掌握更多的疾病的主症系统,并且不断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期抓主症功夫达到更高境界。
问其冷吗?热吗?回答:“冷一阵,热一阵,难受死了。”此为往来寒热。
问其口苦吗?回答:“苦死了。”嗓子干吗?回答:“干。”眼睛难受吗?回答:“难受。不想睁眼。”此为口苦、咽干、目眩。
问其想吃饭吗?回答:“不想吃。”为什么不想吃?不饿吗?回答:“不饿。憋得满满的,怎能吃进去呢?”患者用手从胸指到腹。恶心吗?回答:“有点。”心烦吗?“烦,烦死了。我想静静地躺着,听到别人说话就烦得不行。”此为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附二、郝万山抓主症对症用方
抓主症对症用方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但中医也辨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辨××病脉证并治》和《××病脉证治》为篇名,就是既辨病,又辨证的体现。医生通过四诊手段,采集症状与体征,进而分析病机,确定病名,辨出证候,于是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如此选方用药,正是常规的诊疗方法。《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太阳”为辨病,“中风”为辨证;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大陷胸汤主之”,“结胸”是辨病,“热实”是辨证。这都属于常规用方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当代已成为中医“规范”的诊疗程序,普遍地应用于临床,例证不赘
附一:
小柴胡汤证抓主症
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依据《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可以概括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表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患者。
曾治疗一老者,女性,“感冒其哪儿不舒服?回答:“全身都不舒服。”
刘渡舟善用经方抓主症方法
一、基本理论
1.什么是主症及抓主症方法
主症就是疾病的主要脉症,是疾病之基本的、本质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每一种病证都有它特异性的主症,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能由若干个症状组成。抓主症方法即依据疾病的主要脉症而确定诊断并处以方药的辨证施治方法。如临床常见的寒热错杂性心下痞证,其本质病理是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这样的病变必然引起心下痞、呕而下利等症状,这“心下痞、呕而下利”便是主症;临床上若见到这样的现象,医生便立刻可以确诊上述病变的存在,并处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泻心汤,这一过程便是“抓主症”。由此可见,主症是诊断标准,也是投方指征。刘老师所谓“主症是辨证的关键,反映了疾病的基本病变,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伤寒论十四讲》第134页)说的正是这层意义。
日本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指出:“咽干、目眩二证,非少阳病亦有之,难为准据。惟口苦一证,无所疑似,可为确征。以之为主目标,他二证为副目标,后可肯定为少阳病也。”
口苦对少阳病的辨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推论,当然对小柴胡汤证的辨证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皇汉医学》引用《古方便览》中小柴胡汤案:“一男子,年三十,患伤寒,四肢逆冷挛急而恶寒,其脉沉微,欲毙。诸医投以参附剂无效。余诊之,胸胁苦满,乃与此方二、三剂,而应其脉复续。使服二十余剂,痊愈。”
二、临床运用
1.应用基础
熟记各种病证的主症是运用抓主症方法的基础,是基本功。
刘老师说,要善于抓主症就要多读书,多记书。书本中记载着临床医家的宝贵经验,记载着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的各种病证的主症。如果医生的记忆中没有储存足够的主症,那么要抓主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他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以及金元四大家和温病学家叶、薛、吴、王的着作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中的重点内容应该反复学习并牢记于心。他对这些书中所载的各种疾病的主症烂熟于心,故在临床上能运用自如。
抓主症方法有二个最主要的特点:
其一,抓主症一般不需作直接的病机(包括病因、病位、病势、病性)辨析,病机辨析潜在于主症辨析;
其二,主症多与首选方剂联系在一起,抓主症具有“汤证辨证”的特点。
2.抓主症的意义
刘老师对抓主症方法非常重视,评价极高。他曾多次撰文从经方应用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他认为“抓主症”是辨证的“最高水平”。(《伤寒论十四讲》第141页)意义很大。归纳起来,抓主症的意义主要在于这样三个方面:
此案加此论,我们似乎又可以认为,胸胁苦满对于小柴胡汤证的辨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想知,历代都有不少医家在思考、摸索对方证的辨识,这种辨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但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见到一个实用的标准化的方证辨识。
方证的辨识需要脉证合参,需要“慧然心悟”。
冯世纶老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即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阳证,也即少阳病。”
2.应用程序
刘老师的抓主症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主诉为线索,有目的地和选择性地诊察,随时分析、检合”这样一个程序。将这一句话分解开来,也就是说围绕着患者的主诉,通过四诊方法有目的地、选择性地收集有辨证意义的临床资料,并且随时与自己记忆中的主症系统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检验,以判断二者是否吻合。在这种诊察和检合过程中,他的思维十分灵活,充分考虑各种病证的可能性,而决不是拘泥、刻板的。一旦收集到的脉症已经符合某个病证的主症,他就当立即立断,迅速处治。
这里举一个典型案例来说明刘老师的抓主症方法。患者张某,女,40岁,1991年12月18日初诊。
患者主诉上腹部痞满不舒。这是一个常见症状,在很多病证皆可出现。刘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半夏泻心汤证一类的寒热错杂痞,故进一步询问呕恶、肠鸣、下利等症。当这些症状呈阴性时,刘老师转而又询问冲气、胸闷、心悸、头晕诸症,以判断是否属于水气上冲病证。患者回答头目眩晕,胸闷胁胀,但并无心悸、气冲感觉。从现有的症状看来,少阳胆气不舒之柴胡证的可能性很大,故刘老师又追问口苦这一少阳病的特异性症状,并联想到太阳表气不开的合并病变,进一步询问项背强痛、四肢疼痛或麻木二大症状。诊察结果表明这些症状都是阳性的。于是刘老师抓住心下痞结、口苦头眩、胸闷胁胀而肢麻的主症,确定张某所患为太少两病的柴胡桂枝汤证,处以柴胡桂枝汤,七剂。一周后患者来述,服药一剂而通体轻快,七剂服尽而诸症大减。这一案例清楚地反映出刘老师抓主症的完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