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数学又是一门枯燥的学科,逻辑思维性很强,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动手操作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個重要环节,通过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就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谈我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掌握数学规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毛线、尺子和硬币、瓶盖、碟盘等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学生对此兴趣极浓,很快能够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3倍多一些的结论,这时我就顺藤摸瓜,告诉学生这就叫作圆周率,再让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了解圆周率及祖冲之,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此时的学生兴趣极浓,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说出圆周率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能得出圆的周长公式,再运用公式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摸一摸等。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果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操作的机会。例如,一年级上学期教学“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几人一小组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先找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等,说出它的特点,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很容易说出各自物体的特点,并且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还能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体的例子。

三、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可以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思维,牢牢记住数学知识。记得2013年10月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培数学新秀班培训时,班主任程明喜老师讲授了如何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我返校后用这种方法尝试,效果非常好。我让学生先画出梯形,很

容易找到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说出它的计算公式,然后将梯形的上底渐渐缩短,再说出它的公式,最后将它的上底缩短成0,还可以运用梯形的公式进行计算,这时的梯形也就是一个三角形,也就是说梯形的上底为0了,进而可以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就是通过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解释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别说是以后的学习中,就是若干年以后想想图形,也不会忘记它们的计算公式了。

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依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数学概念,并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动手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肥沃土壤。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35度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如果我们不用量角器能不能画出这个角呢?比一比谁最聪明?学生在愉快的动手操作、实践探求之中,很快就会得出三角板上90度与45度的拼角就是135度,甚至有的同学还能够得出平角减去三角板上的一个45度角也是135度。事实证明,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五、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创设问题、创设情境,要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引申到生活实践之中去,避免书本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脱节,课后就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精神,然后问:“如果要建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中。通过操作实践,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至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突破难点最有效的方法

所谓数学教学的难点,是以学生的视角来判断并确定的,突破学生的难点,这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也是数学课堂的精彩所在。教师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经验,准确把握难点,进行引导探究,进而获得突破。那么如何突破呢?充分利用动手操作,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如何让学生将圆的

面积转化为求长方形的面积,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所在。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圆和剪刀,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重拼成别的图形,学生很容易就拼成了接近于长方形的图形,然后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什么有关系,进而能够总结并理解圆的面积公式,很容易突破难点。学生在实践探索并交流后发现规律,这样就将圆与长方形建立了连接。圆向长方形转化的割——移——补的过程,突破难点。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动手实践要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运用,通过操作让学生突破困境很有效。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恰当、充分地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各种能力都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