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春日》阅读答案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春日》阅读答案的内容
第一篇:古诗鉴赏《春日》阅读答案的内容
《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
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给大家分享了《春日》阅读答,一起来看看吧!
春日
宋·朱熹
胜日①寻芳②泗(sì)水③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④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①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②寻芳:春游踏青的意思。
芳,芳草。
③泗水:水名,在今天的山东省泗水县。
④等闲:平常。
这里指平常的人。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阅读练习
(1)借助注释,想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
(1)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2)“略”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第二篇:原创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一组原创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
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吹动1.诗歌的中间两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答案:令人心惊的大风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密集的暴雨撕扯着墙上的薜荔。
向远处望去,山岭高耸,树木重重,俯视江流弯曲恰似九
回之肠。
(3分)这两联描绘出盛夏大荒之地山高水远、风雨交加遥远而宏大的凄迷景象。
(2分)2.试析全诗的抒发感情的手法。
(6分)答案:直接抒情:“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愁思,即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直接抒发的朋友之间音信不通,彼此隔离的惨痛。
(3分)间接抒情:中间两联借“惊风”、“芙蓉”、“密雨”、“薜荔”、“岭树”“江流”等意象,抒发自己志向高洁,却被恶势力打击的不平,思念重重,犹如九曲回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田家三首(其一)王绩
家住箕山下,门枕颍川滨。
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
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
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
注释:上皇人:羲皇,指伏羲氏。
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士自称羲皇上人。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隐居田园过着自由生活的诗人形象。
(2分)他住在箕山下,门枕颍川河,尽情弹琴赏月,饮酒游园,陶醉在美好的春光里,世事纷争与我无关。
(3分)2.全诗是怎样抒发感情的?(6分)
答案:“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运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3分)喻指自己的居所像桃花源一样,“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既用典,又抒发了自己安然自得甘愿做一个羲皇之世的隐逸之士的感情。
(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秋日别王长史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北梁:在北边的桥。
古多指送别之地。
1.中间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渲染了怎样的氛围?(5分)
答案:诗中的“西候日”即秋天的落日,“北梁”即北边的桥,
作者在秋日夕阳西下之时送别王长史,此时寒雾笼罩原野,山峦正沉入一片暮色之中,(3分)渲染了苍凉、感伤的氛围。
(2分)2.试析全诗所表达的感情。
(6分)
答案:“深恩”“难再奉”“怀德”表现直接出作者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3分)“正悲”“更动”“难再奉”“潸然”直接表现出作者对王长史感情深厚与离别的伤感(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县中池竹言怀钱起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
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
1.分析这首诗的作者形象。
(5分)答案:作者是一个不慕名利,视官爵如无物,热爱山居生活且能自得其乐的县官形象。
(3分)他满足于小小的县官,不慕荣耀。
他爱丛篁流水,高枕荷香入睡,与苍翠山色为邻。
满足于清贫的生活,内心自由就是最大的快乐。
别人所想是被朝廷征召却是他所愁的,他要像庄子那样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2分)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6分)
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3分)“官小志已足”“荣耀不关身”浅近直白,直言自己的志向,“自爱赏心处”一句,质朴地点出了自己的爱好。
“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以近似幽默的口吻,表明了自己不做高官,甘做一个小吏的愿望。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菩萨蛮米芾
蒹葭风外烟笼柳,数叠遥山眉黛秀。
微雨过江来,烦襟为一开。
沙边临望处,紫燕双飞语。
举酒送飞云,夜凉愁梦频。
1.李白“举杯邀明月”,米芾“举酒送飞云”试赏析“举酒送飞云”一句。
(5分)答案:李白邀“明月”,作者送“飞云”。
一“邀”一“送”,把“明月”、“飞云”当作自己的朋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了醉酒的神态,(2分)“举酒送飞云”飞云无语,飞云散去,更
感伤心,写尽了自己内心的孤独。
2.这首词是怎样抒发感情的?(6分)
答案:作者伫立江边,看到江风吹动大片的芦苇,看到绿烟笼罩的垂柳,远山秀丽如眉黛,一阵细雨袭来,使烦闷的心胸顿时敞亮;可是他望见沙洲上紫燕双飞对语,又倍感孤独,只好举酒与飞云话别,夜深愁绪频频如梦,难以排遣心中愁绪。
(3分)全词由愁到忘愁再到愁绪难以排遣,感情曲折跌宕。
开篇即景生情,因“蒹葭”“烟柳”等美景而心境开阔,又因“紫燕”“飞云”哀景而生出孤独愁绪(3分)第三篇:古诗鉴赏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分)(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4分)
(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前后分析各2分,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2分)
(1)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2)“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1分)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1分)(意思对即可。
共2分)“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共2分)第四篇:2017古诗鉴赏真题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
九、李二十
②
①
白居易
③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④【注】①元
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四、【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答案】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等意象。
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试题分析: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把情感寄寓于叙述、议论、细节描写或景物描写之中,间接地抒写出作者内心的情感),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诗词内容。
该题考核诗词内容。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六、【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答案】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
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七、【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采地黄者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插:也同“锸”。
铁锹。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注】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6分)
【答案】 19.(2分)采地黄
卖地黄 20.(6分)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八、【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
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第五篇:古诗鉴赏思路点拨(答案)(模版)
古诗鉴赏思路点拨(2010.4.25)
一、梳理基础知识(1).水槛遣心(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
楹:柱子。
③赊:远。
1.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体裁是
诗。
(3分)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
时令的美丽景物。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
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__ 的心情。
(3分)
2.请赏析划线诗句中“出”和“斜”两词运用的妙处。
(6分)
1.近体诗(格律诗、五律)(3分)
春天(1分)
开阔幽静(1分)
悠游闲适(热爱大自然春天)(1分)
2.“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
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
和燕的轻盈。
(2分)鱼和燕的“动”与周围环境的“静”结合,(2分)烘托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闲适的心境。
(2分)
或:“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
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
(2分)“鱼和燕”的动态,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别,(2分)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
二、关注几个地方
1.标题、作者、注释、题干
(2)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①本诗写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是时杜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
②“徂”:开始,产生
问题:诗中前六句,通过各个景物意象,写出了“夜渐深”到“天欲明”的过程,单纯写“夜”而只字未言“倦”。
“倦”体现在哪里?诗人为什么会“倦”?
⑴“露重成滴”扣“竹”——夜越来越凉,竹叶上露水越来越重;“稀星有无”扣“月”——月照中天,衬得星星黯然失色,所谓“月明星稀”。
⑵诗人是这些夜间景物的目击者,说明诗人根本不曾合眼,彻夜未眠——他该有多么的疲倦!尾联是“点睛”之笔,揭示了诗人的情思、本诗的意旨:关心战事,关注着国家与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夜不能寐,坐卧不宁,心力交瘁。
(3)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春意盎然的初春景物图;对春的欢悦情怀和暂时安居的安适心情。
2.区分四类语言:情感语言、意象语言、叙述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4)征人怨柳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