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明清两代,在宋元的基础之上,从明代中期以来,尽管有明末清初的战乱,依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
人口,一般认为明代达到了1.5亿,清代至乾隆一朝更迅速上升至4亿以上,从此之后人口压力开始成为时代话题,此前是未有过的。
开垦土地:明代达到了8亿亩,清代达到了10亿亩,现在国家粮田是18亿亩。
较宋元有了质的空前的划时代的大发展,水稻稳定普遍在四石水平之外,复种制在北方得以推广,普遍实现了二年三熟甚至一年两熟;南方普遍实现了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
最突出的表现,则是新的农作物的引进。
主要有:玉米、红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辣椒、西红杮、苹果、西葫芦等等,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和生活面貌。
这些作物以美洲为主,也有欧洲的,本身就是开放和全球化互通有无的产物。
大多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引入,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得以在全国范围普遍种植。
乾隆十五年(1750),山东胶东地区开始种植红薯。
马铃薯、花生、辣椒都是在明末清初引入中国,西葫芦在清代中期,苹果、西红杮等则是在清末引进中国。
它们都是高产作物。
玉米亩产量,轻松可上千斤(10石)甚至更多,红薯至少数千斤(30石),多者达6000斤(60石),马铃薯产量也能到5000斤(50石),相比于以往的稻、麦、谷(小米)等粮食作物,这是不可企及的神话般的高产量。
它们大多是抗旱作物,适宜在北方大量种植,北方粮食长期停滞在2石水平就此得到彻底突破。
而且适合于贫瘠的山地,不占用水稻、小麦的田地,促使北方山地得以开垦。
北方人口和社会经济有了发展的基础。
大多经济性作物。
烟草是纯粹的经济作物,花生等为油料作物,马铃薯、辣椒、西红杮、西葫芦等为蔬菜,红薯也可以用于酿酒,玉米、红薯又可用于养猪,经济性也都很强。
苹果引进之后,很快就成为最重要的水果,推动了水果业的发展。
在新的作物之外,特别有意义的还有棉花的普遍种植。
明万历年间,山东开始较大规模地种植棉花。
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在农村催生了与种植业相结合的新兴的产业,主要有:榨油业(油坊,花生、油菜)、酿酒业(红薯)、棉纺织(染坊)、养猪(粮食)、旱烟(烟草)、蔬菜(辣椒,辣椒就催生了一系列产业,另一重要蔬菜胡萝卜则是在元朝引入中国)、粮食加工(磨坊)等等。
这些产业,往往投资小(不压资金),收益大,民家庭就可以经营,也有发展前途,比较容易致富。
譬如种植烟草,所得就是种菜的两倍,种粮的三倍还多。
因此,明清农村相比于宋元农村,面貌完全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