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七县市2020-2021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说明了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是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的”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分析可知,作者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的,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即它随自己所处的时空的变化而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而不是“说明了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是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的”。故此种说法曲解原文文意了。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儿,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3)二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点?依据材料而最后一段文句“个中理由,因为角度不同,实在难以界定对错”分析可知,双方因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了不同观点的产生,这是材料二作者个人认为的。此外,考生还可以从两则材料写作的时代和论述的侧重点不同去分析,考生若能结合文本内容阐释原因,言之成理都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如果把整个社会看做整体,那么人人就是团体中的个体,所以无论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或是“本立而道生”,看似以“己”为中心,实则是要求世人做好“小我”来达成“大我”,也就是集体。正是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而费孝通先生却因为没有所谓的“团体”而否认了“个体”的意义,将之贬为“自我”。而我却是承认“个体”,将更大的范围视为团体,个中理由,因为角度不同,实在难以界定对错。
(节选自“寒门教育”)
1.下列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是指从个人出发,如同水纹一样自内而外推出格局的圈子。
B.我们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都属于传统的差序格局范畴。
C.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的特点,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D.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那么,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到底有没有“团体”的存在?
其实这很难界定。
儒学自汉代以来就逐渐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从儒学的起源即孔子开创儒学的目的看来——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变革转型的阶段,孔子针对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治世的主张。
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学起初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重建周礼来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一最后文段文句“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分析可知,差序格局是没有“团体的存在”的,一切都是以“己”为中心,因此是“在个人主义下”,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不是在“在差序格局中”。故此项移花接木了。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3.对“个人”与“团体”的问题,两位作者有不同的观点。双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
【答案】1. D 2. C
3.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分歧的产生。材料一认为,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而中国传统思想里是以“己”作为中心的,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材料二认为,每个人都是团体中的个体,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解释差序格局的概念,费先生以西方社会结构作为参考点,通过比喻的形式进行说明。
B.俗语“一表三千里”是指表亲关系可能极为生疏,是从亲属关系网络推出来较远的关系。
C.贾府大观园和苏秦的例子,说明了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是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的。
D.现代保甲制度与西方社会结构是相同的,都属于团体格局,具有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
…… ……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对‘个人’与‘团体’的问题,两位作者有不同的观点。双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做此题,首先明确双方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会观点不同。
(1)费孝通对对“个人”与“团体”的问题,首先,依据参考材料一“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分析分析,费孝通首先认为中国传统里只有“自我主义”,无“个人主义”;其次,依据文句“在个人主义下……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分析可知,费孝通认为: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而中国传统思想里是以“己”作为中心的,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如果要解释差序格局,那么就不得不牵扯到孔子的礼仁义中的“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解释说“仁”就是“爱人”。求“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这就是差序格局,从个人出发,如同水纹一样自内而外推出格局的圈子。那么费孝通先生认为,在这样的格局中,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这是一种自我主义,因为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
(2)材料二观点:依据原文“如果把整个社会看做整体,那么人人就是团体中的个体,所以无论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或是‘本立而道生’,看似以‘己’为中心,实则是要求世人做好‘小我’来达成‘大我’,也就是集体。正是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分析可知,此文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团体中的一份子,个人形成团体,个人也离不开团体。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说明了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是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的”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分析可知,作者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的,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即它随自己所处的时空的变化而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而不是“说明了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是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的”。故此种说法曲解原文文意了。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儿,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3)二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点?依据材料而最后一段文句“个中理由,因为角度不同,实在难以界定对错”分析可知,双方因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了不同观点的产生,这是材料二作者个人认为的。此外,考生还可以从两则材料写作的时代和论述的侧重点不同去分析,考生若能结合文本内容阐释原因,言之成理都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如果把整个社会看做整体,那么人人就是团体中的个体,所以无论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或是“本立而道生”,看似以“己”为中心,实则是要求世人做好“小我”来达成“大我”,也就是集体。正是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而费孝通先生却因为没有所谓的“团体”而否认了“个体”的意义,将之贬为“自我”。而我却是承认“个体”,将更大的范围视为团体,个中理由,因为角度不同,实在难以界定对错。
(节选自“寒门教育”)
1.下列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是指从个人出发,如同水纹一样自内而外推出格局的圈子。
B.我们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都属于传统的差序格局范畴。
C.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的特点,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D.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那么,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到底有没有“团体”的存在?
其实这很难界定。
儒学自汉代以来就逐渐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从儒学的起源即孔子开创儒学的目的看来——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变革转型的阶段,孔子针对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治世的主张。
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学起初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重建周礼来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一最后文段文句“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分析可知,差序格局是没有“团体的存在”的,一切都是以“己”为中心,因此是“在个人主义下”,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不是在“在差序格局中”。故此项移花接木了。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3.对“个人”与“团体”的问题,两位作者有不同的观点。双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
【答案】1. D 2. C
3.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分歧的产生。材料一认为,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而中国传统思想里是以“己”作为中心的,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材料二认为,每个人都是团体中的个体,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解释差序格局的概念,费先生以西方社会结构作为参考点,通过比喻的形式进行说明。
B.俗语“一表三千里”是指表亲关系可能极为生疏,是从亲属关系网络推出来较远的关系。
C.贾府大观园和苏秦的例子,说明了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是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的。
D.现代保甲制度与西方社会结构是相同的,都属于团体格局,具有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
…… ……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对‘个人’与‘团体’的问题,两位作者有不同的观点。双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做此题,首先明确双方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会观点不同。
(1)费孝通对对“个人”与“团体”的问题,首先,依据参考材料一“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分析分析,费孝通首先认为中国传统里只有“自我主义”,无“个人主义”;其次,依据文句“在个人主义下……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分析可知,费孝通认为: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而中国传统思想里是以“己”作为中心的,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如果要解释差序格局,那么就不得不牵扯到孔子的礼仁义中的“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解释说“仁”就是“爱人”。求“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这就是差序格局,从个人出发,如同水纹一样自内而外推出格局的圈子。那么费孝通先生认为,在这样的格局中,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这是一种自我主义,因为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
(2)材料二观点:依据原文“如果把整个社会看做整体,那么人人就是团体中的个体,所以无论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或是‘本立而道生’,看似以‘己’为中心,实则是要求世人做好‘小我’来达成‘大我’,也就是集体。正是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分析可知,此文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团体中的一份子,个人形成团体,个人也离不开团体。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