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题历史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
四 开发边疆地区
经济文明
①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可喜的成就 ②孙权曾派兵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古代文献中 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
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 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 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阅读图示,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 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趋势:总人口整体呈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黄 河流域大幅减少,长江流域大幅增加,最终超过黄河流域,珠 江流域有所增加)。 原因: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 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总体特征是承上启下,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国家大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南北处于对峙状
政 治
态,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
庶族,士族制度形成发展。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
经 济
展相对缓慢,总体上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
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基。
表现
知识梳理
精神文明
二 思想界异常活跃
4.三教合流:尽管玄学是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儒 学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中的神秘成分和神 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士大夫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 玄学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 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 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3.表现: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 小地主,也称寒族。) 文化上: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知识梳理
政治文明
(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 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 “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 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知识梳理
精神文明
二 思想界异常活跃
1.道教系统化:道教兴起于东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晋葛洪结合 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南 朝时,陶弘景吸收了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迅速传播。佛教宣扬灵 魂不死、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反佛 思想产生,代表人物范缜,在《神灭论》一书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 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 在;形体灭亡,精神也就灭亡。其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 展。
知识梳理
经济文明
(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 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 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知识梳理
政治文明
二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220 年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制定,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 时又有所变化。
2.内容: 第一,设置中正: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州郡中正官是由中 央官员兼任。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 第二,品第人物: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①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②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 德评语。③定品:即确定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 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于是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 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
知识梳理
政治文明
二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时空框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年魏国的建立到589年隋朝统一 全国,共360多年的历史
2019年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 (3)士族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 (3)商品经济发展—“草市” (4)手工业发展 (5)开发边疆地区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道教 (2)佛教 (3)玄学 (4)三教合流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数学、地理学、农学 (2)艺术成就:书法、绘画、石窟 选考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
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
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
是( )
A.当时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起来
C.南朝政府仍推行重农政策
D.重视兴修水利农业产量提高
重点突破
儒学神秘化、繁琐化
儒学影响
材料 东汉力末年下至降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
出现危机
社余会万动言荡,,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①。”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
矛谶盾纬尖附锐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②。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
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③。随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德 门第 才学
演变趋势
选官标准 选拔方式 主要启示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以史为鉴
有人说现在的 公务员考试是 对中国古代选 官制度的批判 和继承,对此 应该怎么理解?
吸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等因素,舍弃其 不合理的因素,增加了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
4.演变历程: 至隋唐两代,度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烟不问
阀阅。到唐朝时,士族仍有一定势力,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 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传统士族 降为第三等。武则天时期修《姓氏录》仍以现任官职高低为划分等级的标准。 宋朝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 “士族”。
着东汉王儒朝道的结分合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 庄之说,玄魏学晋兴玄起学兴起④。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 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⑤。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并归纳概括魏晋玄学的特点。
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继续领先世界:佛教广泛传
文 化
播,思想异常活跃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激烈;文学
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佛教道教冲击儒学。
民 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融合的高潮,为中华
族 关
民族注入新鲜血液,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莫定
系 了基础。
知识梳理
政 治 文 明 目的:加强皇权
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手段:分割相权
知识梳理
精神文明
二 思想界异常活跃
3.玄学的兴起: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期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 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 和儒家的 《易》称为“三玄”。所谓玄学,就是糅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 新的思想 体系。他们谈论本与末、名教与自然等哲理问题,反映了魏晋南 北朝时期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定的历史实际。玄学是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
《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 结垒于本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 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 D.政府对扩张不加控制
知识梳理
经济文明
三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①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②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一 一“草市” (各地又有俗称,两广、福建等地称墟,川黔等地称场,北方称 集。)这反映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向农村扩展。 《南齐书》中提及“草市尉”一职,说明政府对于这种“草市”也实行管理。
一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原因:①北方战乱,经济到严重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④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 业发展的政策。
重点突破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点突破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知识梳理
三 大放光彩的艺术 精 神 文 明
1.书法艺术: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端秀清新,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十六国北朝的书法古雅端庄,尤其适合于刻碑志。习称“魏碑”。
重点突破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南宋以后
知识梳理
经济文明
二 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由于士族制度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 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知识梳理
精神文明
一 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1.数学: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 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 2.地理学: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 所流经地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 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3.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 指谋生方法。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 品的加工与贮成、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பைடு நூலகம்
秦:
西

汉:










尚书省:三国时曹操移尚书吏部曹、选部曹 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 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中书省: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专 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 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门下省: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待的权力逐 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 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知识梳理
三 士族制度
政治文明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士族制度: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只看世家出身,导致 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烟,在统治阶 级内部构成了一个士族阶层,并逐断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士族制 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