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复习教案
聚焦高考1.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读背第5课的知识清单
基础知识检测
一.智者学派
1.产生背景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发展到顶峰。

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本身。

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3.探究的主题及主张
(1)探究的主题: 。

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2)主张
①。

事物是什么全凭感知他们的人的感觉而定,因而人的感知也就成为了一切真理的标准。

进步性: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这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局限性:过分强调了个人主观感觉,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②,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
1.思想主张
(1)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倡导,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

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

(3)他提出是人的内在灵魂。

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意义
(1)苏格拉底对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的学问。

(2)他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理想国》(苏格拉底的学生)
(1)主张
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建立由统治的理想国;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

(2)意义
他鼓励人们,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他关注,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是最高级的。

一.体验高考
1.(xx高考广东文综19题)“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 “信仰即可得救”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2.(xx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3.(xx高考广东单科)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4.(xx福建文综高考)“我们全都是希腊人。

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二.拓展巩固延伸
1.(xx.江苏省台州市重点高中模拟)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据此判断;普罗泰格拉认
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A、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D、是否有“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2..(xx南京期末)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人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3.(xx南京期末)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A.社会契约论 B.人民主权说C.三权分立说D.天赋人权说
4.(南京市xx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5.(山东省菏泽市 xx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和法治
6. (xx年广东省高考预测[四])“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辩士学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一句
名言。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言,主要是因为
A.它认为人类本身的判断是宇宙万物最后的标准
B.其劝告人类与自然分道扬镳
C.它强调了人的决定作用
D.在价值观上,它对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xx年4月广州市二模)狄摩西尼指出:“培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志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

如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雅典
A.人文主义盛行 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具有反抗精神 D.对公民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8.(xx年4月肇庆市二模)“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泰勒斯
D. 苏格拉底
9.(xx年1月常州市高三期末调研)智者学派有这样一段话: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什么。

因为有许多感知方面的障碍,人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到神,最重要的是人生是那么短促。

这表明智者学派认为
A.神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B.神对社会人生起着超自然作用
C.人要摆脱基督教的统治 D.神在人的感知范围之外
10.(山东省聊城市xx届高三上期期末)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相同之处是
①重视道德的力量②肯定人的重要性③强调知识的作用④推崇君主权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1.(xx年4月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 (24分)
材料一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
陶片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里斯梯尼是如何进一步推进梭伦改革的?有何意义?(10
分)
材料三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选择做一名“社会道德教师”的原因。

(6分)
材料四晚年致力教育,相传他曾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认为“仁”即“爱人”。

提出“已所不欲,吻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的异同。

(8分) 12.(xx年 1月南京市高三期末调研)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予上》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
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五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

……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苟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

(2分)
(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1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政府进行了怎样的“内在的限制”?(1分)
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1分)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答案
体验高考:CDDC 拓展巩固延伸:CBACA DBDDD
11 (1)以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组成“五百人会议”,建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8分)进一步打击了贵族势力,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确立.(2分)
(2)原因: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
救衰退的城邦制度。

(6分)
(3)同:重视道德的意义,强调教育的作用,异:孔子著述传世,而苏格拉底则没有。

12 (1)异:孟子:人性善;苟子:人性恶(2分);孟子要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苟子强调用礼乐
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2分)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2分)(3)美德即知识;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

(2分)
(4)人性恶。

(1分)三权分立。

(1分)汉密尔顿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引导(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