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前置性作业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前置性作业研究思考
邢君明
前置性作业作为我校实施生本的重要突破口,自从我去年来到实验中学就成为我们语文组老师的研究课题。
一年以来,我一直把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反馈作为自己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点。
现在对前置性作业的研究,自己有了一点收获。
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顺便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研究目的: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题开展
(一)初步实施
确立课题以后,首先制定了任务目标,在班内进行了问卷调查。
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对预习的作业的布置有何要求。
根据学生的建议,结合语文的实际情况。
我确定了:“简洁、充实、高效”这三个原则。
力求让前置性作业成为学生预习的一把利剑。
(二)预习设计不断改革
经过调查表的反馈及反思,我认为,预习作业必须改革,恰巧,诸多老师的杜郎口之行和郭思乐教授带来了生本理念,原来我们的预习研究其实就是生本教育的第一步,不过名字叫前置性作业,由此,我们把原来的口头布置改为书面形式,初一语文组还出台了预习设计提纲,可以说,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刚开始,我摸索着出了一份预习设计模板,但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发觉并不合适于是进行了改革:初一语文侧重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与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了解课文大意,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实行了一段时间,发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浮于表面,不能对文章深入思考,针对此问题,又专门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如张田若的《大量阅读,分层习作》,根据学校的“分层异步”,提出了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标画画,可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想,例如喜欢的句子,印象深刻的句子,打动人的句子或词语,在不懂得地方打上问号,等等,在句子或词语旁边写上自己的理由或想法。
基础较弱的孩子主要是引导其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能写则写,不勉强。
这样经历了这一次改变之后,稳定了
一段时间,发觉有些常规的预习要求每天都打在预习纸上,太浪费纸张,而学生不用看预习纸都知道预习的步骤了,于是,又实行了这样一个办法,每个学生准备一份预习作业本,然后把常规预习步骤打印出来,把它调整的适合每一篇课文的常规预习,贴到本子上,把每次预习写到本子上,当然,有的课文需要加入预习内容,老师会随时调整。
在原来标标画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项内容,一是温故知新,就是对刚学过的课文进行复习,如听写生词等,二是加入了主要问题探讨及问题库,有时根据课文需要还要求学生搜集资料。
在预习设计方面,我们教研组的语文老师已经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习惯,那就是遇到问题自己先来想办法解决,解决不好的放到教研会上去讨论,所以预习设计一次次改变,为的就是找到适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预习的能力。
(四)预习指导及时跟上。
在刚开始实行预习的时候,学生的预习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效率不高,我对此也怀疑过,质疑过,这在基础弱的孩子身上尤为明显,在教研会上,老师们提出了各种困惑,针对问题我们展开讨论,达成共识,预习困难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的是想办法解决,于是,指导学生预习,帮助孩子预习成为我们首要的任务,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展开了预习指导工作,她是这么说的“昨天,我带领学生预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预习作业设计中设计了六个步骤,足足用了两节课时才基本上完成预习,个别小组直至下课还没有完成。
我很着急,但是知道着急也没用。
不过预习效果是不错的,毕竟用了两个课时啊!在这里,想请教各位,您在带领孩子预习的时候,大约用多少时间,感觉预习效果怎么样呢?”
接下来我校的另一位老师回应“我刚刚开始试着带着孩子预习,用了两个课时还没有预习完,但是我不是按照预习纸的步骤来预习的,我主要是根据我们班孩子的特点来预习。
我们班孩子朗读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我在课堂上比较注重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
我相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孩子能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把课文读出味道来,那么文章的意思也就能掌握的差不多了,然后只需要把难度比较大的地方做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所以我现在带孩子预习以读为主,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效果还可以,我觉得一开始费点时间值得,慢慢的孩子们学会了方法就可以自己完成了”,在老师们用心的指导下,孩子们渐渐
的会预习了,预习效率也明显的提高了,我们知道了不是我们的孩子差,是我们做的还不够好。
(五)预习评价不可少。
记的刚开始实行预习的时候,学生的预习兴趣非常低,预习作业潦草,不拿当回事,好像是一份不太正规的作业,完成情况特别差,针对此情况,我总结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预习设计单调,二是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三是预习评价不到位。
针对此问题我们逐步解决,一位老师在预习阶段性总结上是这么说的:“现在我们都重视孩子的预习,也精心设计了花样较多的预习作业.但是我发现,无论多么花哨,我们的孩子也会有无动于衷的现象。
因此,在课堂上带领孩子预习就成了必要的一个环节。
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做的。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是必须要做的。
我给孩子剖析预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孩子以前的预习经验,询问他们预习后上课的感受与不预习上课的感受有何不同。
通过交流,孩子们都明白了预习后上课感觉更轻松。
这时候再告诉学生:预习是必要的。
其二,指导孩子如何进行预习。
知道了预习是必须要做的,那接下来就是如何预习了。
对预习做得好的同学,明确表示赞许。
对有效的做法予以肯定,如盖天翔同学预习时不时地查阅工具书,我觉得这个方法很不错,就给予了表扬肯定。
另外还要奖励,即加分,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更需要鼓励。
其三,课上验证预习的有效性。
带领孩子预习过之后,在课堂上给予孩子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读书的体会,我一定会让孩子在课堂上交流,分享他的独特感受。
我在改革预习设计,指导学生预习的同时,加大了对预习的评价力度,先在班里进行预习评价,对做得好的同学,给小组加分,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及时询问他的预习情况给同学们现身说法,加大预习的宣传,对于预习坚持好的同学,学校颁发“预习标兵”,“预习明星”的奖状。
还有通过板报和宣传栏,加大对“预习标兵”的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孩子做好预习工作。
三、预习之花初盛开
进行预习已近一年了,学生的变化是明显的,首先是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
原来不敢举手的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情况下也敢举手了,记的我班的韩照炜是一个预习能力特别差的孩子,读课文对他来说就是一道坎,他从不敢举手读课文,可在学习《黄河颂》那一课时,他却在小组成员积极的鼓励下,勇敢地展示了自己,流利的朗读让他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赢得了自信,这来源于他的预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预习带给孩子们的不光是课堂上精彩的表现,还有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探究,我们语文老师正在带领孩子以读引读,把手中的语文变厚。
四、存在的困惑
预习效果虽然已初步见效,但还是存在不少的困惑,如今,最明显的就是预习程度差异性特别大,有的孩子家长做不到监督和检测,无法查找资料,所以预习程度相当低,与那些充分预习的孩子没法沟通交流,上课发言就相对较少,还有就是孩子的预习习惯有待坚持,这些困惑就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遇到问题及时交流,及时解决,我们的孩子就会越来越精彩。
五、努力方向
我力争在我们学校微型课题的指引下,在学校领导及老师的积极努力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读、写、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