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历“二月二”的民间习俗

剃龙头:精神抖擞少年郎
“剃龙头”可以说是二月二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了。

旧风俗中,正月里不能剃头,到了二月二这一天,终于可以“剃龙头”了。

据了解,这一习俗形成于清代。

自古以来,汉族一直保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毕生“束发”。

清代改男子“束发”为“辫发”,额前顶部头发需剃去,剃头业自此兴起。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剃头匠忙到春节前夕,纷纷返乡,直到来年二月初二方始营业。

为广揽生意,讨吉祥口彩,便把这天理发叫“剃龙头”。

时至今日,不少人仍在二月初二这天去理发,让面容与春天同步,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精神头”,借着春龙初醒的吉日剃个头,个个仿佛回到精神抖擞的少年郎模样,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虎虎生威,蒸蒸日上。

吃龙食:记忆深处的文化烙印
在我国北方,“二月二”还有吃龙食的习俗。

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扶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饺子则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做“扶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猪头肉叫“吃龙头”,人们欢聚一堂、共享美食,用朴素而美好的方式迎接这个传统节日的到来,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中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祈盼,也形成记忆深处独特的文化印记。

围粮囤:来年丰收财源滚滚
二月二又叫春耕节、农事节,在我国农村地区是很重要的农耕节。

时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运肥备耕,播种将始。

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所以这一天农村人习惯早早起来用煤灰或草木灰在地上画一圈,把粮食放在中间,寓意新的一年大丰收,财源滚滚来。

表达了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满廪实的殷实期盼。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祭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祭引钱龙
我国一些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

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
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祭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

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

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

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又称“青龙节”。

依照我国北方一些旧俗,“二月二”早晨起来后,农家人会找来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早餐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意为盼其早回家乡。

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
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

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农家人对年景充满祈盼,他们为即将进行的.春耕播种而激动,祈求传说中的“龙”此时能抬头,抖动身子下一场透雨,以滋润土壤。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

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

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

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俗语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因此很多人都在二月二这天剃头,有应“剃龙头”的吉意,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二月二,剃龙头”,留了一个正月的头发终于可以剪掉了,而
且还能得到好彩头。

这一天,最忙的地方就是街头巷尾那些大大小小的理发店,从早到晚,门庭若市。

大人孩子排着候着,剪去冰冷厚重的严冬,迎向清爽明媚的春天。

“二月二,剃龙头”,留了一个正月的头发在饮食上,北方还有“二月二,啃猪头”的传统。

年前备好的猪蹄儿猪头,要在此时拿出来收拾一番,用火燎掉猪毛,用刀刮去污秽,把硕大的猪头分开,和猪蹄儿一起放在大盆里泡上两天,只等二月二放在大铁锅中烀好,大快朵颐。

在弥漫的香气中,曾经的我们用粘满猪油的手,寻找猪头中那对像燕子一样轻巧好看的骨头,以及猪蹄儿里面带给我们无限欢笑的玩具――嘎拉哈。

二月二还有一种习俗是属于小孩子的,叫“穿龙尾”,如今已难得一见。

但当年奶奶给我穿龙尾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到了二月二,奶奶就会拿出平日积攒的花花绿绿的布,剪成一个个硬币大小的圆儿,再用切成段儿的高粱稍儿将五彩的布片儿连起来,末端还要系上彩色布条儿。

做好的龙尾拴在我们肩上,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早春清冽的空气中奔逐,五彩流苏随风飘荡,神采飞扬的我们宛若游龙。

农历二月二,是一年中我们与龙走得最近的一天,在丰富多彩的习俗中,人们延续着龙的血脉传承着龙的精神,同时,我们用这种方式感念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并冀求能有美好的未来。


北方地区,“二月二”主要为龙抬头节,其节俗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引龙。

引龙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撒灰引龙。

北方地区人们是日以灰(有草木灰、灶灰、糠、石灰不等)从大门外一直撒到灶间,绕水缸一周,叫“引钱龙”,说是可引龙出世,百虫慑伏以招福祥。

《中国志·天津篇》载:“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按天津旧俗,要向河沿水边撒一条青灰做的龙,再用谷糠撒一条黄龙引到家中,取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之意。

”撒灰至井边或河边就是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是汲水引龙。

是指清晨汲水回家,谓之引钱龙回家。

河北《怀来县志》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以近惊蛰也。

各家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2. 除虫、薰虫。

二月初在惊蛰前后,是春回大地,农耕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多有采取清扫、拍打、撒灰等手段以除虫的岁时活动,除引龙伏虫外,还有咬虫、摔蝎、薰虫、击梁等。

旧时薰虫方法是以油煎食物,用油烟熏虫蝎,并食此物,俗称此举可免虫蛀,流行于华北一带。

河北《永平府志》载:“用香油煎糕熏虫,则物不蛀,且以避虫蚁。


3. 剃龙头。

此乃北方龙抬头节的传统风俗,是日有许多关于龙的俗信,理发剃头称之为“剃龙头”,俗以为有利于人生尊贵。

内蒙古《绥远省调查概况·清水河县》云:“(二月)二日,为‘中和节’,俗以为‘龙抬头’之日……是日多剃头,谓之‘剃龙头’”。

二月初二剃龙头之俗信在北方流传至今,人们多于是日剃头、理发。

在河北,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是日不理发,则抬不起头做人,日后没出息。

4. 食俗。

民间二月二龙抬头节日食品主要有饺子、煎饼、面条、猪头肉等,都是取其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传说龙主雨水,又可镇伏百虫,能保佑丰收,故这一天的食物也多与“龙”联系在一起,把煎饼做成龙鳞状,叫龙鳞饼;水饺叫龙耳、龙角;米饭叫龙子;面条叫龙须面,吃猪头称食“龙头”。

5. 嫁女住春。

北方农家有在二月二把已出嫁之女接回娘家小住的风俗。

河北《滦州志》载:“(二月二)先期,俗必迎女归宁,谓之‘住春’”。

山东《历城县志》载:“仲春月二日,打灰囤,逆女归宁”。

有的地方在二月初二,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用青布缝制的囊袋,内装百果五谷回娘家小住,俗称“送二月二。


6. 禁忌。

二月二俗谓龙抬头,为尊崇龙的恩赐,使其为民兴风作雨,保佑丰收,是日有许多忌讳,包括:(1)忌动针线。

是日不能动针、剪,怕伤了“龙目”,招致灾祸。

河北《张北县志》云:“(二月二日)妇女忌针黹,恐刺龙眼。

”(2)忌担水。

山西《永和县志》载:“早忌担水,俗谓恐担回龙子”。

(3)忌洗衣。

是日有些地方要停止洗衣,恐“伤了龙皮”。

(4)忌磨面。

河北《新河县志》载:“忌磨面,恐榨龙头也”。

“二月二”是一个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节日,在北方,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方式纪念它,原因是在于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龙抬头节的节日活动与禁忌,绝大多数都与敬龙崇龙有关,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人们吃“龙食”、引钱龙、避龙忌等风俗活动,都是为了祈求龙神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
谷丰登,这都反映和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对土地的信仰则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

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也称“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

“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娱神而娱人。

1. 祭土地神,祷祝祈福。

社日的主要活动是祭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

《周礼·大祝》载:“太师,宜于社,造于祖,设军社,类上帝,国将有事于四望,及军归献于社,则前祝”。

(“宜于社”指祭祀社神以求福宜)。

在浙江畲族地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备祭品祭祀土地爷等神,以保佑乡人平安。

故当地有俗语谓:“二月二,杀鸡请土地”。

[!](#!$%)民国广西《凌云县志》载:“春秋社日祀社神,二月二日杀鸡祀土地神祝福”,这都展现了人们的祈福心理。

2. 聚众宴饮,奏乐欢娱。

社祭作为民众欢聚节日的习俗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相沿甚久,对于这种场景的描绘在很多史料及地方志中都可找到,如: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纪》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唐代王驾有关《社日》诗说:“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载:“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
各有专祠,牲乐以酬。

”《广州府志》引《番禺志》载:“二月二日土地会,大小衙署及街巷无不召犁园奏乐娱神。

”昔日祭社盛况及聚众宴饮的欢娱场面,在此可见一斑。

3. 饮社酒、治聋酒。

传说社日酒可以治耳聋,因此人们称社日酒为治聋酒。

宋代陆游《社日》诗:“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又作注曰:“古谓社酒治聋。

”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载:“春分后戊日,村之民赛土神,置酒聚饮,曰:‘酒治聋’。

”在广西也有此俗记载,民国《来宾县志》载:“盖古者社日饮治聋酒,因以是恐村妇之溺爱耳。


4. 食社饭、糍粑。

社饭是社祭时所供的饭食。

社饭起源甚早,早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中就有记载。

晋周处《风土记》载:“荆楚于是日以猪羊肉调其饭,以葫芦盛之相邀于人,以敦故旧之情。

”食糍粑之俗多在广东、广西;广西贺州客家人在土地节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5. 接社。

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儿归宁。

早在宋代妇女就有是日“归宁”的习俗。

民国广西《桂平县志》、《全县志》都载此俗:“春社多在(二月)一二两日。

女子初嫁,外家备舆接归,享以糕饵,谓之‘接社’”;“(二月)社日,初嫁女归宁”。

6. 社戏。

社日举行的演艺赛会,为酬神求福,要演“社戏”,又称“土地戏”。

农村中春秋社戏,通常在庙台或临时搭建的野台上演出。

《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载:“二月初二,土地神诞辰。

纸扎铺剪纸为袍,而粉绘之,人家买以作供。

大街小巷,供当方土地,张
灯于神前……县署祠旁搭草台,演土地戏。

”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就生动描绘了清末绍兴乡间社戏演出的情景。

7. 禁忌。

闺中忌动针线,忌劳作。

唐代社日就有妇女停做针线之俗,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引翟祜《居家宜忌》亦云:“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耳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