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谐快乐。
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 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 的理想的社会形式。“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知益旧 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先觉者全部 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大同梦”。
词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多
义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其 不知其旨也 它的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理解 不知其善也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 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礼记》二则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 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 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教学相长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 教学相长( zhǎng )
朗读正音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词类活用
A.弗食,不知其旨也 名词用作动词,吃。 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用作名词,好,好处。
一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
有。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 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这 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由此 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了 全社会的关爱。
字词巩固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通假字
与,同“举”,推荐。 矜,同“鳏”,老而无妻。
施行
是 与(jǔ),通“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培养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 培养和睦气氛。
动词,以…为亲 动词,以…为子
因此
父母
子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同“鳏”,
老而无妻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译文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 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 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 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 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 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因此
造反害人的事 兴起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这 叫作
是谓大同。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即:不会有人搞阴 谋),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 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任务一: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己学习的一半。”(这话)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任务一:诵读课文,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实
类比引入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虽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践 出 真
有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嘉 肴
逐层论证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教 学 能
相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
长
任务二:诵读《虽有嘉肴》后,结合注释,读懂文章,根据 提示填写下表。
【材料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三】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尚贤下》
任务三: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跟文中的“大同”社会有 没有相似的地方?
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类比论证,最终引出本文 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
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字词巩固
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 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 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 界为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 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朗读正音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课文理解
即使 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好处 所以
困惑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 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 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 知道困惑(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1.请在课文中摘录与材料一画线句子相似的语句,默写在空格上: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这两句话都是在讲“大同社会”就是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关爱)
2.在《桃花源记》中也有能表现“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的语
)这句话意思相同。
4.文中表现“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的“大同社会特征”的语句是
(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
课后积累拓展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学 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任务二:阅读《大道之行也》,结合下列材料,完成“大同社会” 的主题读书任务。
【材料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 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1.为食:做好饭食。 2.食(sì)之:给吃,喂养。给……吃。 3.蒙袂( 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ù):身体沉重迈不开步 子的样子。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步 拖拉。 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双眼无神) 5.来食:来吃。6.奉:同“捧”,端着。 7.嗟(jiē):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语气词,喂 8.斯:这地步。9.谢:表示歉意。
虽 主要内容(每句9字以内) 论述特点
有 嘉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肴
1.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类比引入
2学后知不足教后知困 逐层论证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兑命》曰:学学半
4
引用作结
中心论点
贵在学习 (实践)
3
教学相长
写作特色
1.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 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占自己学 表示推测
习的一半。第一个 大概
“学”同“敩”,
教导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
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
学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
朗读正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文理解
就学年龄过了然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肚子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 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木,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 最后砍伐(纹理不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 渐进的学习方法)
(1.式:同“轼”,扶着车前横木,动词。 2.一似:很像。 3.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 。 4.苛:苛刻,暴虐。 5.识(zhì):同“志”,记住。)
不食嗟来之食 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做好饭食,用来供路过 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 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 “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大眼睛看着他,说: “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 跟随上前去向他道歉,他最终仍然不吃饿死了。
句,请在材料二中用横线画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两句话都是在讲“大同社会”就是要人人人(人能安居乐业 )
3.《礼运》中大同社会的设想对墨家思想是有所吸收的,材料三
中这句话是要倡导人们物尽其用,人尽其力,这与《大道之行也》
中的(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职分, 职守
女子 出嫁 财货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 无子、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要有职业,女 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但并非自己 想私藏它;(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 为),愿意多出力但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 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 的理想的社会形式。“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知益旧 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先觉者全部 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大同梦”。
词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多
义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其 不知其旨也 它的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理解 不知其善也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 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礼记》二则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 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 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教学相长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 教学相长( zhǎng )
朗读正音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词类活用
A.弗食,不知其旨也 名词用作动词,吃。 名词用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用作名词,好,好处。
一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
有。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 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这 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由此 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了 全社会的关爱。
字词巩固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通假字
与,同“举”,推荐。 矜,同“鳏”,老而无妻。
施行
是 与(jǔ),通“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培养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 培养和睦气氛。
动词,以…为亲 动词,以…为子
因此
父母
子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同“鳏”,
老而无妻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译文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 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 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 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 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 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因此
造反害人的事 兴起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这 叫作
是谓大同。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即:不会有人搞阴 谋),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 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任务一: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己学习的一半。”(这话)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任务一:诵读课文,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实
类比引入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虽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践 出 真
有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嘉 肴
逐层论证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教 学 能
相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
长
任务二:诵读《虽有嘉肴》后,结合注释,读懂文章,根据 提示填写下表。
【材料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三】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尚贤下》
任务三: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跟文中的“大同”社会有 没有相似的地方?
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类比论证,最终引出本文 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
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字词巩固
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 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 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 界为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 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朗读正音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课文理解
即使 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好处 所以
困惑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 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 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 知道困惑(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1.请在课文中摘录与材料一画线句子相似的语句,默写在空格上: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这两句话都是在讲“大同社会”就是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关爱)
2.在《桃花源记》中也有能表现“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的语
)这句话意思相同。
4.文中表现“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的“大同社会特征”的语句是
(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
课后积累拓展
五、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的学 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任务二:阅读《大道之行也》,结合下列材料,完成“大同社会” 的主题读书任务。
【材料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 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1.为食:做好饭食。 2.食(sì)之:给吃,喂养。给……吃。 3.蒙袂( 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ù):身体沉重迈不开步 子的样子。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步 拖拉。 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双眼无神) 5.来食:来吃。6.奉:同“捧”,端着。 7.嗟(jiē):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语气词,喂 8.斯:这地步。9.谢:表示歉意。
虽 主要内容(每句9字以内) 论述特点
有 嘉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肴
1.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类比引入
2学后知不足教后知困 逐层论证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兑命》曰:学学半
4
引用作结
中心论点
贵在学习 (实践)
3
教学相长
写作特色
1.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 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占自己学 表示推测
习的一半。第一个 大概
“学”同“敩”,
教导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
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
学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
朗读正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文理解
就学年龄过了然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肚子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 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木,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 最后砍伐(纹理不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 渐进的学习方法)
(1.式:同“轼”,扶着车前横木,动词。 2.一似:很像。 3.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 。 4.苛:苛刻,暴虐。 5.识(zhì):同“志”,记住。)
不食嗟来之食 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做好饭食,用来供路过 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 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 “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大眼睛看着他,说: “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 跟随上前去向他道歉,他最终仍然不吃饿死了。
句,请在材料二中用横线画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两句话都是在讲“大同社会”就是要人人人(人能安居乐业 )
3.《礼运》中大同社会的设想对墨家思想是有所吸收的,材料三
中这句话是要倡导人们物尽其用,人尽其力,这与《大道之行也》
中的(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职分, 职守
女子 出嫁 财货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 无子、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要有职业,女 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但并非自己 想私藏它;(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 为),愿意多出力但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