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4练习: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氏将伐.颛臾伐:攻打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颠:颠覆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
D.则修.文德以来之修:加强
解析:选B。
颠:跌倒.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C.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今由与.求也
D.①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解析:选A.A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
B项,“者”,①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补充音节;②代词,指人。
C项,“与”,①疑问语气词,相当于“欤”;②连词,表并列。
D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说“季氏将伐颛臾”,“伐”,即攻打,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B.“无乃尔是过与”中“尔是过”,即“过尔”。
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该责怪你吧”。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反映出孔子为人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D.孔子针对冉有的借口,以瞽者之相和典守者之责为喻,警告冉有要坚持自己的立场。
解析:选D。
D项,“警告冉有要坚持自己的立场”错误,应为“严
厉地批评了冉有不能制止季氏进行战争的错误"。
4.从文中找出表现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两个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看清题干要求,结合原文信息,从孔子的言论中筛选有关“反对战争"的语句。
答案: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且在邦域之中矣;③是社稷之臣也(任选两句即可)
二、语言运用
5.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
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
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
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6.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1:在《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
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揪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的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
材料2: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1)材料1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材料2中孟子提出“不屑之教”,和材料1中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进行有创意解读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的能力。
解答时重在分析孔子和孟子教育主张的区别。
孟子的观点可以理解为“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两者的区别,用简要的文字作答。
答案:(1)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孔子不因为少年来自乡风恶劣之地而拒绝他,并告诫门人不要只看到人的过往,而要看到人进步的一面,足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分善恶、优劣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2)不矛盾.孔子不会因为对方低劣而不教;孟子的“不屑之教”并不是不教,也不是放任之,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反面来激发他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这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饿殍./剽.掠锋镝./贬谪.首创./创.举
B.鸡豚./虫豸.烘.托/哄.骗记载./超载.
C.安静./绥靖.渎.职/木椟.数.罟/数.见不鲜
D.孝悌./娣.姒稍.息/口哨.卡.壳/关卡.
解析:选B。
A.piǎo/piāo,dí/zhé,chuàng/chuàng ;B.tún/zhì,hōng/hǒng,zǎi/zài;C.jìng,dú/dú,cù/shuò;D。
tì/dì,shào/shào,qiǎ/qiǎ.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寡人之于国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王好战,请以.战喻斧斤以.时入山林
解析:选B。
两个“而"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A项,两个“之”都是代词,前一个代“五亩之宅",后一个代“百姓”.C项,前一个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后一个表判断语气。
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意思是“用”,后一个意思是“按照”。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在邦.域之中矣邦:诸侯封地
B.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心
C.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D.直.不百步耳直:简直
解析:选D。
直:只是。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东蒙主
A.昔者先王以为
..
必为子孙忧
B.后世
..
C.移其粟于河.内
不王者,未之有也
D.然而
..
解析:选B.“后世”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A项,“以为"在文中的意思是“让它作为”;今义是“认为”。
C项,“河"在文中的意思是“黄河";今义是“河流".D项,“然”在文中的意思是“这样”,“而”在文中是表顺承的连词;今义“然而”连用,表转折。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
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①;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孔子遂行。
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
"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
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②。
”于是使使召冉求。
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
”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
"子贡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注】①贾:通“价”,价格。
②冉求:与后面的子贡同为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摄:代理
B.粥.羔豚者弗饰贾粥:通“鬻”,卖
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周:环绕
D.送冉求,因诫.曰诫:勉励
解析:选D。
D.“诫”是“叮嘱”的意思。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孔子为.政②我之为.先并矣
B.①乐其以.贵下人②以.群婢故也夫
C.①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②以吾获罪于.孔子
D.①四方之.客至乎邑者②吾党之.小子狂简
解析:选D。
A项,两个“为”字,前者是动词,主持,从事;后者为介词,表示被动关系.B项,两个“以”字,前者是介词,凭借;后者是连词,因为。
C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在”;后者引出对象,无实义.D项,两个“之”字,均为助词,相当于“的”。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B.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C.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D.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分析几个关键词语,如三个“终”,“是"等。
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断句即可。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没有遵循季桓子“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解析:选C。
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孔子坚持儒家治世思想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第(1)题要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的通假现象。
解答第(2)题,首先要把握题干要求,此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孔子"“坚持儒家治世”。
其次要结合原文信息,紧扣具体语境,从孔子的事迹中筛选出有关“坚持儒家治世”的事迹,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或直接引用原文。
答案:(1)①在路上出行的男女,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
②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
(2)①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孔子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
)②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的贿赂,疏于朝政,孔子于是离开鲁
国.③支持冉有回鲁国做官。
(任选两个即可)
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
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
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
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在路上出行的男女,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都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吏求情送礼,就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鲁国)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
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女子,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国国君,这些美女、好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
季桓子建议鲁君假装外出环游,(暗中去看美女、好马)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
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季桓子叹息道:“先生是因为接受齐国的美女、好马的缘故怪罪我啊!"
五年后(前491年),季桓子病重,乘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过去这个国家差一点儿兴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盛.”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相国;当了相国后,一定要召回孔子。
”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
办完丧事,季康子想召孔子回来。
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招致诸侯耻笑,现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这样会再次被诸侯耻笑的。
”康子说:“那么召谁合适呢?”(公之鱼)说:“一定召冉求。
”于是派人去召冉求。
冉求准备前往,孔子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不是一般的使用他,将
会重用他.”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弟子志向高远而行事疏于谋略,他们富于文采,我真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教育他们。
”子贡知道孔子想回鲁国,送冉求时,叮嘱他说过“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把孔子招回去”的话。
三、语用创新
1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汉字是一株历经沧桑的参天大树,即使飘落几片霜染的秋叶,都可能在众生的心头神奇地绽出新芽,蓬蓬勃勃地长成散文、诗歌、小说,构成一派春意盎然的生命风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
仿写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
形似就是要依照“××是……,即使……,都可能……,……"的句式去写;神似就是要表达出像示例一样绵密的意蕴,解释类似的道理。
答案:(示例)文学是一场包蕴风花雪月的人生大梦,即使演绎出一些生活的碎片,都可能在读者的心头激起涟漪,真真切切地表达人生的喜悦、愁伤、淡泊,揭示一个意趣盎然的人生真谛。
11.(2014·高考辽宁卷)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含标点符号)。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
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
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
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
8米。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压缩语段中的提取关键信息题。
这段话陈述的对象是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
通读这段文字,我们发现这段文字共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二是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答案: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