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寿山石雕刻中的砍坯之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寿山石雕刻中的砍坯之功
作為壽山石藝人,在壽山石雕刻藝術創作中,下刀定形之初,砍坯是重要的一環,雖不是點睛之筆,但卻是決定作品將來成敗的關鍵!所謂壽山石雕‚砍坯‛就是從外部到內部,由概念到具體漸次地大量地將材料減少掉。

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別,狹義範圍只是敲和戳,使用的是粗工具,屬於粗工序。

廣義的內容是作品未進入精修階段都稱為坯,所以它包括敲、戳、鏟、鑽、鏤、拉等幾道工序。

下面著重從狹義方面進行淺析。

狹義方面的砍坯,看起來比較粗,簡單容易不過,然而它是學好壽山石雕的難中之難。

這道關過得了就意味著壽山石雕會刻。

因此砍坯的準確,戳得體與否,是作品成敗的關鍵。

砍坯從‚基準點‛開始,定好基準點的大小、高低、角度和仰俯,以它為標準漸次展開,此時應考量它的比例、動作形態、構圖、角度以及情節和景物相互關聯等。

砍坯要掌握‚四從二欲‛的訣法。

‚四從‛就是‚從大到小,從外到裡,從上到下,從高到低"。

‚二欲‛是‚欲右必須從左到右,欲左必須從右到左‛具體做法:如果右邊的料要留住,就要先雕去左邊該去掉的料子,以突出右邊,才能準確地顯示主體主題,反之亦然。

例如壽山石雕的花果、山水、人物、動物四大類的砍坯更是離不開它。

花果類砍坯是定好底部基準線,將料件的外輪廓粗粗整好,並砍出大小宕門,與底座搭配好,整件作品呈‚s‛型款式,至少有兩個半凹門。

如果是有色的料子,要圍繞色彩來整坯形,盡可能將好色擺在顯要當門的位置。

確定當門主體位置的主花或果實為基準點,從基準點開始造形。

無論是砍坯還是戳細坯,都要按照‚先花(果實)次葉後枝‛的順序出形。

即先出主花或果實之形,繼而依次砍出次要位置的花和蓓蕾,然後砍出葉片,再派生枝幹乃至展現全形。

無葉的梅花也要先有花朵後才出嫩枝和老幹,應記住砍梅花坯的口訣‚無‘女'不成梅,新枝似箭開;三五成花瓣,枝上苞蕾滿‛。

無花竹子亦有先竹葉的雛形後才有竹枝竹幹。

注意砍竹坯時,應懂得‚無‘個’不成竹,刀葉
聚三五;彎節不彎幹,枝梢順風舞‛的口訣。

而砍松樹坯也一樣,只要牢記砍松坯口訣,即:‚無‘工,不成松,幹枝曲如龍;樹皮龜紋裂,金錢扇形葉‛。

花果石雕花或果實是主體。

只有確定主體,以它為基準,才好敲出全貌。

這和自然生長先枝幹後花葉與果實的情況正好相反。

山水類砍坯首先從砍宕門入手,宕門開出才好立主峰,定基準線,出水門,分遠近。

基準點就是主峰或近景的大樹,大樹定好,砍出樹下之亭閣,將山峰退後,給近景的樹亭以足夠的鏤空厚度。

依次開出水門,定水岸線,爾後層層深入,敲出中、遠和左右側邊的峰巒和樹層。

戳坯時,在鏟平底部以後,首先鏟好水平線,戳准水門的闊狹深淺。

接著戳正亭閣的基礎,擺正屋宇,才依次砍出樹木和山宕的坯。

只有先校好基準線,山體、屋宇才擺得穩實和方正。

粗坯砍出後,接下去是細坯階段直至完全成坯,按鏤雕順序進行即可。

人物類砍坯首先要坯料找到能適合雕刻頭部的位置,再根據坯料的大小、長度,按照‚立七坐五盤三半‛的原則量,量坯料夠不夠人物的比例高度,若是不夠,將頭的長度再縮短,身體其他各部的比例都以頭的長度為標準進行衡量。

砍坯從定好頭部的位置開始,上一鑿,下一鑿,定頭部的長度,左一鑿右一鑿敲出頭的寬度,頭的大小粗略確定,根據設計構思的動態再打出頭的仰俯、角度,這樣以頭部為標準從上到下依次砍出兩肩、胸廓、手臂及全身,腳在最後。

這是雕刻人物的最基本順序。

如果雕群像時,要先定主要人物的位置及頭部,再定配角的頭部。

假如人物較多,可先定出離主角最近關係最密切的配角的頭,由近至遠依次粗略定出配角的頭部。

各個人物頭部的位置和粗形定出後,繼而再砍主角的身體各部。

原則上也是先主後次地進行砍坯出形。

但群像作品大都是具有情節性,每個人物的動態都互相聯繫,有的甚至彼此身軀相接觸,這樣就不一定先將主角的坯完成再打其他人的坯,而是按照情節、構圖和人物相互接觸的具體形狀彼此交替進行。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作品構圖緊湊,情節連貫,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

在砍坯的過程中,由於石料本身存在某些客觀因素,要隨時準備應變措施。

比方隨著砍坯向縱深進展,石質起了變化,在人物的臉部或胸部出現不佳的雜色,這就要採取應變辦法。

一是在不影響整體設計的前提下適當改變動態,避開雜色;另一是估計雜色不會太厚,後面石料
又足夠有餘時,可將人物位置後移,這樣就可去掉不佳石質;再是可以改變原來構思,巧用雜色,在不違背整體情節的情況下將雜色雕作人物必需的道具或裝飾物。

比如一個桃花扇仕女可以手握扇子擱在胸前或掩住半邊臉面,雜色可以刻成扇面上的花紋,這樣反成了‚錦上添花‛,妙趣橫生。

動物類打坯與人物基本相同。

產品造型也是扁形,因動物多以側面觀為主,產品雖有前後面,但後面也要同前面一樣雕,比人物作品更要詳細。

一般也以頭部為基準,動物身體各部結構比例也以頭的長、寬度為衡量標準。

頭是構成動態的重要部位,因此動物作品從設計、砍坯到修細,都是從頭部開始,和雕刻人物的方法基本相同。

尤其是砍坯,更得從頭到身及尾、從身到腳、從前肢到後肢的順序進行。

在動物砍坯時注意兩點,一是動物的形象特徵。

它是四肢著地,身軀從頭至尾長度超過從背到趾的高度,個別動物如長頸鹿例外。

側面能顯示不同動物的各部特徵,能看到頭、身、尾和前後肢,能現其全形全貌。

且動物的後肢、臀股富有特徵,是暴發力量的典型部位。

尾巴除了它本身的功能外,又是動物自然的裝飾品,比如馬、獅子、老虎、松鼠的尾巴就是很美的,假如不側視,這一典型的部位就不會看到。

所以側面是動物砍坯造型的重點。

當然只有作品的正側面都雕得很好才能使形貌得到充分的表現。

另一是動物的外形體態特徵,大致是兩個方面的典型。

一方面猛獸和善奔的以及大的獸畜大多是骨胳結構明顯,肌腱發達,皮肉繃緊,有矯健、遒勁、強悍的狀貌,是一種暴發力量的特徵。

砍坯做到‚寧瘦不可肥‛的原則,切記不能肌膚豐厚、皮革圓鼓。

另一方面的典型是一些善獸、小獸以及毛皮厚密的動物,如熊貓、松鼠、兔子之類,做到‚寧肥不可瘦‛。

對這兩方面的典型在欲砍坯時寧可各向極端發展而切不可中和,才能使刻出來的動物作品惟妙惟肖。

動物除單雕以外,凡群雕的砍坯造型,後排要高於前面,形象才能更多地顯露,這和畫家作畫一樣,既符合透視原理,又是審美的需要,也是表達作品層次的適當手段。

由上砍坯的實踐過程中,很自然地得出兩條互相矛盾但又有道理的訣法,其一是‚砍坯不留料,雕刻無依靠。

‛其二是‚砍坯砍徹底,雕刻省力氣。


第一訣法是指粗坯而言,因為粗坯階段各部的物體都還不具體,關係十分模糊,不可能做到一落鑿就千真萬確,有很大的伸縮性。

所以在砍戳坯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要為下一步留下程度不等的餘地,每部分物體都應該適當留大一點,粗一點或長一點,物體的間距要留狹一點,靠得緊一點。

尤其是砍坯階段更應如此。

這就是說要前面‚留料‛,下一步才有‚依靠‛。

其實就是‚留有餘地‛。

第二訣法是指細坯而言,細坯包括戳、鏤、拉刺。

因為細坯是進一步的減削體積、份量,物體形象漸次明朗、具體清楚、準確,不再有什麼伸縮因素,而是要最後定型。

這是指廣義上砍坯所用,不必多談。

而兩條訣法看似矛盾,實則是前後交替,緊密聯繫,是矛盾對立統一的辨證關係。

總而言之,砍坯應全域著眼,局部著手,由大局到小局,由小局到點;又由點及面,由小分面到大分面,以致展現全域。

因為整個作品就是由許多局部的無數分面、無數條線與無數的點組成的整體。

由此得出砍坯結論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上向下,由近到遠,由前到後,由粗到細,由實到空;由抽象到形象,由概念到具體,這是每一位石雕藝人必備的,極其關鍵的一關!
你所不知道的原石
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興奮的呢?毛石買回家,特別是那種粘岩的石頭,就像迎娶回蒙著面紗的新娘。

你一定聽說過,粘岩部分的肉質是整塊石頭的精華所在,也就是說新娘長相如何,就是要看掀開面紗後的臉。

你的舉動意味著,你要揭開答案,美與醜都使這答案令人期待、令人緊張、令人興奮。

那麼什麼樣的岩要鑿呢?這要看岩與肉的比例關係,肉過少、岩過多的石頭完全不必要鑿的,這樣的石頭鑿開後,即使成功了,也並不意味著升值。

當然對於大石頭來講,即使肉的比例很少,但鑿開後,完肉的塊頭也很理想,也可以考慮去岩。

在此,並無量的標準,本人認為岩與肉的比例高於5:1的毛石,去岩之前就要慎重考慮了。

分以下內容闡述:
一、鑿石目的
用儘量少的去肉完成剝岩目的。

成功的鑿岩,能盡力量避免損失,盡大限度去除石病,完全使毛石的潛在優勢得以體現。

二、鑿石準備
在鑿石之前,要有二種準備:一是心理準備,心理準備是明白你的行為只會有成功與失敗二種結果(石頭要麼是得到升值,要麼是得到貶值);二是器具準備,器具準備是鑿子、錘子、墊布、防護眼鏡、電動砂輪。

不過說話回來,本人鑿石並無如上的心理準備,與選擇動手的價值不高有關,器具方面也是最簡單的鑿子、眼鏡、鐵錘、墊布。

三、審石
用手電筒從各方面對毛石進行透照,判斷岩的走向,在頭腦中有個大概印象。

四、詴石
用鑿子在岩上詴其硬度,這個步驟非常關鍵,一些新手往往忽視這個步驟而吃大虧。

因為
如果岩是軟的,也就是可鑿得開的,就可以一小口一小口把岩吃掉,不會浪費周邊的肉;反過來,如果岩是硬的,也就是鑿不開的,才會考慮從岩周邊的肉開始。

五、行動之前,有裂格的石頭,最好先晾乾,用502灌注其裂格,最好整塊石頭都用502塗過(這是因為有些裂可能很隱蔽);塗上502後,石頭放那晾半小時以上,使502凝固。

不過,因本人鑿的石頭價值通常不高,也很少用上這個步驟。

接著先用一塊墊佈置於地板上,之前說過,我們行動之前,一定要測詴岩的硬度。

軟岩的話,我們選擇一小口一小口將岩吃掉,這裡強調的是一小口一小口,過大過厚的去岩通常要使用大力,會加大石頭的振動,有可能會使無裂變有裂、小裂變大裂。

為了加快去岩速度或減少振動,我們還可以借助鋼鋸。

不建議選擇岩與肉交接處下手,因為弄不清楚肉與岩的結合方式(有時,岩會往肉的方向吃進;有時,肉會往的方向埋入)。

最好選擇岩突出的位置鋸開,這些鋸開點為我們的鑿子提供了用力點,用力的方向最好是能使我們輕鬆將岩打掉。

如果你的用力較大而未能使岩鑿開,說明你鋸得還不夠深,可以往內再鋸。

什麼樣的力度才是最合理的呢?在此並不能提供量的標準,但是一定不能使用蠻力;你要想到你的蠻力可能會使你的石頭開裂。

最理想的用力是,我們每一鑿下去都能使岩鑿開(當然這只是理想),鑿開岩後,你的力氣會被大部分化解,反之你的力氣會轉為整個石頭的振動。

當岩被一點一點去除後,你的答案也有個大概了,你的心臟跳得更快了。

此時,你要更加慎重,任何貪功求快,都會使你的行動功虧一簣,越是接近肉我們越要小心,去岩後,接下來的可能是肉與岩之間的糕了。

你的用力應該更小、去岩應該更小。

如果石頭價值不高的話,可以考慮借助電動砂輪,將糕砂掉。

有二種觀點很有趣,有的朋友認為電動砂輪去岩會比手工更會減少肉的損失,但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對於熟練的手工師傅而言,手工能使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前面說的是軟岩的去除方法,提到硬岩的去除,更會受到工藝高低的影響,特別是芙蓉毛石,其風險性高居諸石之首,可以有這樣一個假設,同一塊毛石,熟練的手工可以鑿出簸箕大的肉,而初學者可能會是數不清的掛件料。

對於貴重的毛石,最理想的錘子是木錘,它能最低減少振動。

前面提過我們對硬岩的走向判斷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那種硬岩,它決定了我們不能直接在岩上下功夫,只能選擇周圍的肉下功夫,最終將整塊岩挖掉。

何為硬岩呢?硬岩它並不會因為我們的用力而鑿開,也可以用鋼鋸去詴,如果不能鋸開,它就是硬岩。

無可否認硬岩的去除難度要遠遠高於軟岩,但也無可否認硬岩處的肉質是整塊石頭的精華所在,而且硬岩處並沒有軟岩常見的糕。

鑿硬岩要有二個心:一是耐心,耐心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繁雜的手術,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努力;二是小心,小心是由於我們的每一個舉動都會關係到成敗,必須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在判斷岩的走向之時,我們就可以動手鑿岩周圍的肉了,選擇下手的位置應該接近岩的位置,最好是一鑿下去就看到岩,然後再判斷是否需要離岩開一點。

如果第二鑿下去,我們並未看到岩,說明我們選擇的位置離岩遠了點,第三鑿的時候,再靠近一點。

在鑿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用力並不能使肉鑿開,說明我們碰到岩了,此時最忌再加大力氣,應該撤後點再鑿。

就這樣,周而復始,最終將岩去掉。

當我們揭開新娘的面紗,看新娘的美貌後,一定會使身心得到最大的滿足,反之如果我們新娘並不盡如人意,也會因為是我們自己的傑作,而感到開心。

基本上,去岩後的石頭會比原先的毛石更好看一點,所以你的結果基本上會令你感到滿意;但如果石頭特別貴重,你可能對它的期望值很高,本文就會有另外一種假設了。

鑿好的石頭,用砂紙從頭到腳砂過,晾乾後,再用油上一遍,最好用密封袋裝著,過一個小時後,再拿出來,用布將油擦掉,慢慢欣賞、把玩,盡情感受身心的愉悅。

我相信,石友們在一次鑿岩行動後,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很少有朋友會停下步伐的。

鑿石與鋸章一樣,是提高鑒石水準必不可少的程式,許多事例證明,很少有未通過這二者的考驗,便成為高手的(要麼也不是真正的高手),就比如一個人未經過風吹雨打的考驗,他
(她)就不可能收穫成功。

這也使那種為了只選擇成功(或避免失敗),而逃避考驗的心理感到可笑。

寫完這篇文章,並不意味著這個論題的結束,希望有其他朋友的參予,讓我們一起完善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