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带有社会内容,受个体社会生活经 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内驱力是没有 任何特定条件的。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 验而获得的动机,就是社会动机。
三、人类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不存在某 个部分的动机; 2、动机总是指向终极的需求或欲望; 3、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满足的 方式可以多样化; 4、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体动机与行为 间并不一一对应;
七、了解关系退化的原因 八、了解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
九、理解人际冲突的实质和层次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 1、特定行为上的冲突
2、关系规则或角色冲突
3、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
十、掌握五种冲突类型P77
1. 2.
3.
4.
5.
平行冲突 错位冲突 错误归因的冲突 潜在的冲突 虚假的冲突
为同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结合时显示 出来的那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无法 还原到个人或生理的基础上去的。
2、掌握社会感情的整饰化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关系的规 范要求或者出于策略性的考虑,有意识 地控制自己某些情感的现象。 包括表情整饰和感情整饰。 3、理解情绪成熟的指标
七、体会中国人的特殊情感P158
理解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1、觉察自己真正的情绪 2、了解引发情绪的原因或信念
3、缓和情绪
4、转移情绪
5、做情绪的主人
十、掌握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P168
1. 2.
3.
4. 5.
觉察自己真正的感受 选择适当的时机表达 清楚而具体地表达 情绪的表达不涉及指控和评判 正面表达情绪有利增进关系
十二、理解旁观者效应P84
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 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 是否注意到紧急事件。 如何解释该事件。 对个人责任的评估。 是否知道应如何相救。 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1. 2. 3. 4. 5.
十二、体会侵犯行为产生原因 和应对措施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旁观者效应、 利他行为。
六、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七、掌握和理解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一)对动机分类的维度: 内在中心——外在中心 (指向个人) (社会) 认知取向——情感取向 (指导性) ( 动力性)
八、了解几种主要的成就动机135
成就动机
五、自我实现的预言P107
在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产 产生相应的期望,由此引导我们采取相 应的行为以证实这个期望。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作“皮格马利翁” 效应
六、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1. 2.
3.
4.
掌握刻板印象概念P108 了解刻板印象形成途径 理解刻板印象的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体会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一)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的策略 1. 去掉不一致的信息 2. 隔离不一致的信息 3. 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 员
(二)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长期深入一对一的交往 2. 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广泛交往 3. 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成员的交 往 4. 有意识地寻找不一致的信息,以校 正自己的判断。
1、基本归因错误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 (四)理解归因的个体差异
第五章 社会动机P122
一、掌握动机及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 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 在力量。 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是动机产生的 生理基础。 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刺激。
二、理解动机与内驱力的区别
二、掌握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
1、情感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 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 度。 2、人际关系的类型: 费斯克的四种模式共享、权威排序、 对等互惠、市场定价。 克拉克等人的交换关系与共享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了解社会测量法、 人际关系的自我诊断
四、理解人际吸引中的得失效应P69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社会行为背后社会心理过程及 其规则性,即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怎 样产生,产生变化过程,作用如何。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而不是 社会行为本身。 社会心理是指一定社会生活情状态下 形成、互有影响的多数人共有的心 理现象。
四、社会心理基本过程
社会心理基本过程是指社会心理现
象的整体性和规则性。 五、社会心理学的作用 1、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使人们更好 地认识自己。 2、社会心理学是决策的心理基础。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了解教材相关内容。不作重点要求
第三章 人际关系 P60
一、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 狭义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 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更关注心理 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
1.
七、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 — 归因
(一)掌握归因的概念,体会出现归因的 情景: 1. 有不寻常事件发生 2. 负性事件 3.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 事。
(二)归因理论P112
1. 2.
3.
4.
掌握维纳的成就归因 了解凯利的三维理论 了解反常条件关注模型 了解顺序阶段模型
(三)理解常见的归因偏差P116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认知
一、掌握自我知觉的概念P92 体会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1、他人反馈; 2、反射性的评价; 3、根据自己行为判断; 4、社会比较
二、掌握影响自尊的因素P96
1. 2.
3.
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自己的内部标准
三、印象形成过程信息加工整合方式
二、体会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心理反应侧面不同 2、心理反应层次不同 3、情绪与情感的普遍性不同 4、情绪是对情感的袒露和表现,情感表 现为明显的情绪。
三、掌握社会感情的功能
1. 2.
3.
4. 5.
动力功能; 强化功能; 信号功能; 感染功能; 迁移功能。
四、社会感情理论—情绪心理学观点
亲和动机 权力动机
第六章 社会感情P144
一、概念:社会感情是伴随社会心理过 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 社会感情由情绪和情感构成。 情绪是指高兴、快乐、痛苦等,发生时 间短暂、表面,容易变化; 情感是指责任感、幸福感、荣誉感等, 是反映个个意识或群体意识,比较稳定 深刻。
2、掌握平衡理论
认为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或 评价之间趋向于一致的压力。有联系的 两个认知对象构成的单元,人在与对象 发生心理关系时,会与对象产生一定的 评价和情感。单元关系与情感关系相联 系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结构。 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 趋于一致的压力,正是迫于这种压力, 人们才要改变态度。
五、认知不协调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个体在其认知 不一致时会感受到心理冲突,因此引起 的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 用,促使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借以 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
第八章、群体心理P205
1、了解詹姆士——郎格理论 2、了解坎农——巴特理论
3、掌握萨赫特——辛格理论P149
4、拉扎劳斯的认知评估理论
五、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
了解驱力模式 了解关系模式 了解情绪行为反应类型论 掌握理情学派ABC理论P152 了解完形学派的未完成事件概念
六、社会学观点
1、了解社会感情的突生属性。 指在人际关系中或个人的心理或行
1. 2.
3.
了解安德森的平均模型 安德森的加权平均模型 掌握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模型
四、掌握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规律
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 不同的;(中心特征、边缘特征) 2、信息出现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不同;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3、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 他人的统一认识。(光环效应或晕轮效) 4、重视负性信息却倾向于做正性判断。
第七章
社会态度P174
一、掌握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稳定、内部制约 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在本质上是社会的。 1、态度的对象在本质上是社会的; 2、态度的主体本质上是社会的;
二、了解态度三要素说
理解三种心理成分与态度的关系:
认知和感情是反应中情景规定的主要因 素; 动机是态度的内部力量;
第一部分:考试题型说明 一、填空(十空,10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三、 判断改错题(有错的加以改 正, 每题2分,共10分) 四、简答(每题8分,共24分) 五、论述(每题18分,共36分)
社会心理学复习课
考试范围说明
第二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不作要求。
第二部分:重点提要
第一章
十、领会五种冲突管理方式
从合作性与坚持性两个维度上的表现 来看有五种典型的冲突处理模式: 1. 竞争模式 2. 回避模式 3. 顺应模式 4. 妥协模式 5. 合作模式
五种处理冲突的模式
高 对自己需要 的关注 低 低 竞争 妥协 回避 对他人的关注 顺应 高 合作
十一、人际合作
领会艾克斯罗德提出合作的必要条件: 一、关系的持续 二、相互回报 途径:1、建立持久的关系; 2、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 3、维护自己声誉,保证相互信任; 4、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
一、掌握社会心理的概念 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民族心理和社会心 理都是用于描述心理现象的。 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与上述 心理现 象相比更具广泛性、传播性和互动性, 更能显示人的社会性的心理本源。
二、社会心理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几个 重要人物事件。 1、为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做理论和方法 上准备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和 法国群体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主要人物是拉扎劳斯、 施坦泰尔和冯特。 群体心理学派主要人物有:G塔尔德、 E迪凯姆和G勒朋。
决定对赞美者喜欢程度的不仅是赞 美的总量,还有量的变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种改变的属性必须处于同一层次;
改变是渐进式的。
为什么相似会导致吸引?
五、了解人际关系中的交往动机P70
1、社会交换理论(工具性交换)
2、自我表露(情感性的交流)
六、关系的发展阶段P73 掌握阿得曼的社会渗透理论 I. 定向阶段 II. 情感探索阶段 III. 情感交流阶段 IV. 稳定交往阶段
5、人类存在的无意识的动机,或潜意识 动机; 6、动机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是连续无休 止的; 7、并非所有的行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的。 由匮乏状态的行为才有动机。
四、了解动机的类型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五、理解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1、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人类的行为都 起作用,但并非是简单的相加。 2、在原有内在动机较低的情况下,激发 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行为的内在 动机。 即“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 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 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羞耻感 社会焦虑:情爱、性焦虑、地位焦
虑、缺点暴露焦虑。
八、情感智商P162
掌握情感智商五种能力: 1、了解自我; 2、驾驭情感; 3、自我激励; 4、识别他人的情绪; 5、处理人际关系。
九、体会情绪管理的方法(3W理论)
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认清引发情绪的 缘由,从而找出适当的方法纾解或表达 情绪。 WHAT—— 我有什么情绪 WHY —— 为什么会有 HOW —— 如何解决
2、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是 1908年麦孤独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 罗斯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3、奥尔波特是20年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 心理学家,认为除了个人心理不存在群 体心理,社会心理是研究个人的社会行 为和社会意识的。 4、二战后社会心理学理论倾向上出现的 两个变化: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转化 理论的微观化倾向。
三、社会态度的功能
理解功能主义观点 1、调适作用
2、自我防卫作用;
3、价值表现作用;
4、态度的知识作用
理解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四、态度变化理论P189
1、理解认知理论关于态度变化的看法 认知、态度、行为协调一致是人的正常 状态,因此在出现三者不一致时为了达 到协调状态,必然出现矛盾产生一种改 变不协调的心理压力,这就是改变态度 的内部原因。
三、人类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不存在某 个部分的动机; 2、动机总是指向终极的需求或欲望; 3、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满足的 方式可以多样化; 4、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体动机与行为 间并不一一对应;
七、了解关系退化的原因 八、了解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
九、理解人际冲突的实质和层次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 1、特定行为上的冲突
2、关系规则或角色冲突
3、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
十、掌握五种冲突类型P77
1. 2.
3.
4.
5.
平行冲突 错位冲突 错误归因的冲突 潜在的冲突 虚假的冲突
为同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结合时显示 出来的那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无法 还原到个人或生理的基础上去的。
2、掌握社会感情的整饰化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关系的规 范要求或者出于策略性的考虑,有意识 地控制自己某些情感的现象。 包括表情整饰和感情整饰。 3、理解情绪成熟的指标
七、体会中国人的特殊情感P158
理解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1、觉察自己真正的情绪 2、了解引发情绪的原因或信念
3、缓和情绪
4、转移情绪
5、做情绪的主人
十、掌握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P168
1. 2.
3.
4. 5.
觉察自己真正的感受 选择适当的时机表达 清楚而具体地表达 情绪的表达不涉及指控和评判 正面表达情绪有利增进关系
十二、理解旁观者效应P84
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 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 是否注意到紧急事件。 如何解释该事件。 对个人责任的评估。 是否知道应如何相救。 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1. 2. 3. 4. 5.
十二、体会侵犯行为产生原因 和应对措施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旁观者效应、 利他行为。
六、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七、掌握和理解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一)对动机分类的维度: 内在中心——外在中心 (指向个人) (社会) 认知取向——情感取向 (指导性) ( 动力性)
八、了解几种主要的成就动机135
成就动机
五、自我实现的预言P107
在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产 产生相应的期望,由此引导我们采取相 应的行为以证实这个期望。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作“皮格马利翁” 效应
六、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1. 2.
3.
4.
掌握刻板印象概念P108 了解刻板印象形成途径 理解刻板印象的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体会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一)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的策略 1. 去掉不一致的信息 2. 隔离不一致的信息 3. 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 员
(二)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长期深入一对一的交往 2. 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广泛交往 3. 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成员的交 往 4. 有意识地寻找不一致的信息,以校 正自己的判断。
1、基本归因错误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 (四)理解归因的个体差异
第五章 社会动机P122
一、掌握动机及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 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 在力量。 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是动机产生的 生理基础。 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刺激。
二、理解动机与内驱力的区别
二、掌握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
1、情感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 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 度。 2、人际关系的类型: 费斯克的四种模式共享、权威排序、 对等互惠、市场定价。 克拉克等人的交换关系与共享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了解社会测量法、 人际关系的自我诊断
四、理解人际吸引中的得失效应P69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社会行为背后社会心理过程及 其规则性,即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怎 样产生,产生变化过程,作用如何。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而不是 社会行为本身。 社会心理是指一定社会生活情状态下 形成、互有影响的多数人共有的心 理现象。
四、社会心理基本过程
社会心理基本过程是指社会心理现
象的整体性和规则性。 五、社会心理学的作用 1、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使人们更好 地认识自己。 2、社会心理学是决策的心理基础。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了解教材相关内容。不作重点要求
第三章 人际关系 P60
一、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 狭义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 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更关注心理 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
1.
七、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 — 归因
(一)掌握归因的概念,体会出现归因的 情景: 1. 有不寻常事件发生 2. 负性事件 3.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 事。
(二)归因理论P112
1. 2.
3.
4.
掌握维纳的成就归因 了解凯利的三维理论 了解反常条件关注模型 了解顺序阶段模型
(三)理解常见的归因偏差P116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认知
一、掌握自我知觉的概念P92 体会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1、他人反馈; 2、反射性的评价; 3、根据自己行为判断; 4、社会比较
二、掌握影响自尊的因素P96
1. 2.
3.
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自己的内部标准
三、印象形成过程信息加工整合方式
二、体会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心理反应侧面不同 2、心理反应层次不同 3、情绪与情感的普遍性不同 4、情绪是对情感的袒露和表现,情感表 现为明显的情绪。
三、掌握社会感情的功能
1. 2.
3.
4. 5.
动力功能; 强化功能; 信号功能; 感染功能; 迁移功能。
四、社会感情理论—情绪心理学观点
亲和动机 权力动机
第六章 社会感情P144
一、概念:社会感情是伴随社会心理过 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 社会感情由情绪和情感构成。 情绪是指高兴、快乐、痛苦等,发生时 间短暂、表面,容易变化; 情感是指责任感、幸福感、荣誉感等, 是反映个个意识或群体意识,比较稳定 深刻。
2、掌握平衡理论
认为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或 评价之间趋向于一致的压力。有联系的 两个认知对象构成的单元,人在与对象 发生心理关系时,会与对象产生一定的 评价和情感。单元关系与情感关系相联 系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结构。 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 趋于一致的压力,正是迫于这种压力, 人们才要改变态度。
五、认知不协调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个体在其认知 不一致时会感受到心理冲突,因此引起 的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 用,促使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借以 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
第八章、群体心理P205
1、了解詹姆士——郎格理论 2、了解坎农——巴特理论
3、掌握萨赫特——辛格理论P149
4、拉扎劳斯的认知评估理论
五、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
了解驱力模式 了解关系模式 了解情绪行为反应类型论 掌握理情学派ABC理论P152 了解完形学派的未完成事件概念
六、社会学观点
1、了解社会感情的突生属性。 指在人际关系中或个人的心理或行
1. 2.
3.
了解安德森的平均模型 安德森的加权平均模型 掌握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模型
四、掌握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规律
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 不同的;(中心特征、边缘特征) 2、信息出现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不同;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3、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 他人的统一认识。(光环效应或晕轮效) 4、重视负性信息却倾向于做正性判断。
第七章
社会态度P174
一、掌握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稳定、内部制约 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在本质上是社会的。 1、态度的对象在本质上是社会的; 2、态度的主体本质上是社会的;
二、了解态度三要素说
理解三种心理成分与态度的关系:
认知和感情是反应中情景规定的主要因 素; 动机是态度的内部力量;
第一部分:考试题型说明 一、填空(十空,10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三、 判断改错题(有错的加以改 正, 每题2分,共10分) 四、简答(每题8分,共24分) 五、论述(每题18分,共36分)
社会心理学复习课
考试范围说明
第二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不作要求。
第二部分:重点提要
第一章
十、领会五种冲突管理方式
从合作性与坚持性两个维度上的表现 来看有五种典型的冲突处理模式: 1. 竞争模式 2. 回避模式 3. 顺应模式 4. 妥协模式 5. 合作模式
五种处理冲突的模式
高 对自己需要 的关注 低 低 竞争 妥协 回避 对他人的关注 顺应 高 合作
十一、人际合作
领会艾克斯罗德提出合作的必要条件: 一、关系的持续 二、相互回报 途径:1、建立持久的关系; 2、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 3、维护自己声誉,保证相互信任; 4、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
一、掌握社会心理的概念 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民族心理和社会心 理都是用于描述心理现象的。 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与上述 心理现 象相比更具广泛性、传播性和互动性, 更能显示人的社会性的心理本源。
二、社会心理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几个 重要人物事件。 1、为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做理论和方法 上准备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和 法国群体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主要人物是拉扎劳斯、 施坦泰尔和冯特。 群体心理学派主要人物有:G塔尔德、 E迪凯姆和G勒朋。
决定对赞美者喜欢程度的不仅是赞 美的总量,还有量的变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种改变的属性必须处于同一层次;
改变是渐进式的。
为什么相似会导致吸引?
五、了解人际关系中的交往动机P70
1、社会交换理论(工具性交换)
2、自我表露(情感性的交流)
六、关系的发展阶段P73 掌握阿得曼的社会渗透理论 I. 定向阶段 II. 情感探索阶段 III. 情感交流阶段 IV. 稳定交往阶段
5、人类存在的无意识的动机,或潜意识 动机; 6、动机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是连续无休 止的; 7、并非所有的行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的。 由匮乏状态的行为才有动机。
四、了解动机的类型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五、理解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1、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人类的行为都 起作用,但并非是简单的相加。 2、在原有内在动机较低的情况下,激发 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行为的内在 动机。 即“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 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 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羞耻感 社会焦虑:情爱、性焦虑、地位焦
虑、缺点暴露焦虑。
八、情感智商P162
掌握情感智商五种能力: 1、了解自我; 2、驾驭情感; 3、自我激励; 4、识别他人的情绪; 5、处理人际关系。
九、体会情绪管理的方法(3W理论)
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认清引发情绪的 缘由,从而找出适当的方法纾解或表达 情绪。 WHAT—— 我有什么情绪 WHY —— 为什么会有 HOW —— 如何解决
2、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是 1908年麦孤独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 罗斯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3、奥尔波特是20年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 心理学家,认为除了个人心理不存在群 体心理,社会心理是研究个人的社会行 为和社会意识的。 4、二战后社会心理学理论倾向上出现的 两个变化: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转化 理论的微观化倾向。
三、社会态度的功能
理解功能主义观点 1、调适作用
2、自我防卫作用;
3、价值表现作用;
4、态度的知识作用
理解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四、态度变化理论P189
1、理解认知理论关于态度变化的看法 认知、态度、行为协调一致是人的正常 状态,因此在出现三者不一致时为了达 到协调状态,必然出现矛盾产生一种改 变不协调的心理压力,这就是改变态度 的内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