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000 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是和巴贝里的《刺猬的优雅》同时在亚马逊上买的。
先看的肯定是哲学教授写的《刺猬的优雅》,因为内心不太喜欢叔本华,但,看完再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马上断定,巴贝里肯定是叔本华的迷妹!哈哈!
书中勒妮的人设——具有聪明才智的,百战不败的女神却把自己伪装成又蠢又笨的看门人。
勒妮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完美地展现了叔本华对“孤独”这一哲学思辨在现实中的实例!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时,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纯属多余,甚至是一种烦恼!
叔本华对独处的释义“当一个人独处时,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
这让我想到了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那种生命与宇宙的对话,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是一种圆满的孤独!还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种豪迈的孤独状态!用粗暴流行的网络语言说就是:老子就是这么牛掰,你们这群傻X才配不上老子呢!
对叔本华有印象是多年前看李银河的《我的生命哲学》,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他那个有名的钟摆理论: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两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
(真让人绝望)但,这本书开篇就说了,“人生的智慧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渡过一生这样的一门艺术”如此说来,岂不矛盾?
细读之后,理解了叔本华,他的本意并不是说“生命是痛苦”而是要“知道痛苦”。
所谓的“幸福生活”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而只要拥有丰富的精神思想,就能够让我们免于痛苦。
大家对叔本华的误会也让我想起老子的那句话“不笑,不足以为道”曾经对叔本华的理论不屑、嘲讽,持完全否定态度的人,就是老子眼中,听说“道”就笑的,“完全没有悟性”的人。
书后面写叔本华的生平轶事的文章中,显示他一直有阅读古印度《吠陀》的习惯,他说《吠陀》一页纸的著作超过康德以后整卷的哲学著作。
叔本华强调的独立人格和佛学中的“心性”颇有几分相似。
同理,叔本华的“生活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必须忍受它,克服它”与佛学中的“众生皆苦”如出一撤。
现在,微博上心灵鸡汤泛滥,浮浅的乐观主义盛行,大家都在炫耀自己穿得奢侈,吃得霸气,玩得闹腾,似乎这样的一时的快乐就会给自己带来幸福。
殊不知,快乐需要的是依赖外部的条件,只是一个条件反射的即时情绪。
而真正的幸福完全来自内心,是需要洞悉人世百态,深度思考后的一种选择。
犹如某人说的“幸福,光有钱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活在某种文明之中”
我的瑜伽老师,她在为我们上课时,经常会说:“瑜伽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修行,和自己愉快相处,把自己雕刻成更好的自己,不跟别人比,只需要做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不辜负这一生就OK!”她的话和叔本华也是不谋而合,叔本华说:“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对于外在世界别无所求,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每天每时都成为自由的自己”
看,不管是哲学、道法、佛学、甚至瑜伽都有异曲同工的想通之处。
书的最后一面封皮介绍译者——韦启昌,职业居然是医生哦!好意外。
看,哲学教授巴贝里写小说,医生翻译哲学著作,哲学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智慧嘛!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认真生活,独立思考有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这哲学家!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以一种大众世俗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见解。
作为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的叔本华在德国哲学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本书给迷茫者另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告诉我们做一个智慧的人。
这次太仓市侨联组织读书活动,并赠送了此书。
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真是敬佩不已。
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
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
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
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jpg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读后感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
中国命相学上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决定了他对社会是贡献还是损害,而人格不会因为财富、学识、能力的多寡强弱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拥有的能力越强,只会增加对社会的威胁,因此,科学是把双刃剑,关键就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所以我们常强调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反派,他们拥有超人的能力,却不造福人类,反而杀人如麻、贻害江湖,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
如果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健全他们的人格,金庸笔下的变态杀手、江湖怪人就会大大减少。
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人格的培养,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
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一旦提及他们的小孩,我都不会问学习怎么样,也不关心他是否爱学习,是否中途辍学,因为在这百花齐放的社会,在学校读书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径。
相反,我往往会问他懂事不,是不是经常思考,有没有考虑过人生,有没有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而并不是一时冲动,“读书明理”才是关键所在。
“人生的幸福与悲苦,关键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样”。
“我们更容易抵御来自外界的苦难,但却很难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带来的痛苦”。
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苦中作乐的感人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苦难、挫折时,应该坦
然、乐观面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缺一不可,这些我们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们的态度。
人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勇于战胜自己。
一个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会常乐,叔本华也开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维敏锐,乐观进取,爽朗大方,体格强健这些人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的品德才是获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
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
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
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
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
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
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
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
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
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
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
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
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
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
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
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
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
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
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
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
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
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
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
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
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
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
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
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
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
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
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
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
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
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平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
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
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
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
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
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
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
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
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
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
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
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
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
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
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
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