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活着》之中的人生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活着》之中的人生哲学
作者:高杏
来源:《活力》2011年第12期
余华是先锋派的著名作家,其早期作品蕴涵了一种冷漠的风格。
但是随着其文风的日渐成熟,其风格也由冷漠转向了温情,《活着》这部作品就体现出了余华风格的转变。
改变了以往先锋的风格,开始回归现实。
余华在这种作品中讲述了福贵悲惨的人生,同时我们也可看到作者对福贵的同情。
这部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并不是其本身的故事性。
而是这部小说对人生的一种全新角度的思考,以及其内在的人生哲学观念。
余华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福贵这样的人物形象,福贵为了“活着”,就必须学会承受生命中种种的苦难,时刻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这部作品中包含了一种人生的哲学,这种哲学主要表现为对生命价值的再认识和一种新的超越。
表现为对人生苦难的坦然面对和对死亡的坦然认识。
福贵身上所体现的人生观其实也是余华认识哲学的一种体现。
一、生命的价值在于“活着”
余华通过这部作品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对于个人来说,生命的外在体现就是“活着”,如果“活着”的形式都不存在了,那么生命本身也就终结了,生命的价值就消失了。
所以说,当个人遭遇到来自外部的灾难时。
心中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尽一切努力实现“活着”。
但是,活着并不仅仅是一种状态,它与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
苟活者只要保证生命还在苟延残喘即可。
而活着则突出生命的个体敢于与各种生活的窘境和生命的磨难进行斗争。
这部作品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并不是对活人价值的一种思考,相反采用了一种用死写生的方式来探索人生价值的真谛。
通过一种近似夸张的对比方式对生命的价值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父亲被自己气死、母亲病死、儿子被抽血致死、女儿难产而死、妻子过劳死、女婿意外而死、外孙撑死,而福贵在经历了这么多的人生磨难之后却能依然坚强的活着。
在经历过诸多的人生悲剧后,福贵终于认识到:“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性命”。
“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福贵看来。
活着就是要与死亡相伴的,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丧亲之痛,但是他并没有对活着失去信心,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
这是因为,对于福贵而言,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活着,活着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在福贵这一人物形象之上。
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种乐观天命的人生哲学:活着就是为了活着,静静的活着,而并非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
二、“活着”需要正视生命中的种种苦难
人生在世,总是不免遇到各种困难。
所以说,正视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就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而个体对生命中苦难的认识就是其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而在这部作品中。
福贵的命运可谓十分的悲惨,早年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壮年的时候破产流浪,中年丧子丧妻,老年的时候小孙子也死了。
但是,一个人经历了这么多生离死别,却能坚强的活着,并且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样的精神真的是难能可贵。
在福贵的青年时代,他虽然也遭受了很多苦难,但是与其后半生相比,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更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命运抗争的悲哀。
在经历过家庭的变故后,福贵不断改变自己,由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爱家的好男人。
并且通过了自身的努力过上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惜虽然福贵一直都很努力,但是这样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在晚年的时候只能和老牛过着孤独的生活。
福贵虽然经历了种种不幸,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能对生命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活着”需要忍耐
在这部作品中,讲述了很多人物死亡的故事。
透过这些死者的故事,我们不仅要思考:我们应该依靠什么来活着?面对人生的种种苦难,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助,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
余华曾说过。
福贵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有理由说他“活着”的一个人。
福贵一生所遭受过的苦难超过一般人。
但是作者却为福贵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忍耐。
亲人们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了福贵。
在种种的不幸之下,福贵有很多理由轻生,但他还是隐忍着活了下来。
对于常人来说。
活着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余华笔下的福贵。
活着就意味着隐忍。
就需要面对所有的苦难,并且高兴的去接受,快乐的去克服,并且可以忍受孤独。
这部作品在深层次上讲,也揭示了中华民族是如何忍受这几十年的动乱历程的。
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对生活的忍耐。
四、“活着”需要亲情的慰藉
在细细品读作品之后。
我们发现福贵之所以能够忍受这么多人生磨难,是离不开亲情的精神援助的。
在福贵一生诸多的磨难之中,亲情的力量感动了他,亲人的死亡也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这部作品中亲情一直是其主旋律,虽然福贵一家人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了,但是这个大家庭内却从未缺乏亲情,无论是其父母,还是妻儿,甚至女婿之间都充满了浓厚的亲情关系。
这种独特的亲情关系就成了福贵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所以就成就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的福贵。
在余华看来,忍耐是一种必要的意志,而亲情则是个体面对困境的巨大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遭受了几年内的苦难,在这些苦难中渐渐的养成了一种超常的忍耐能力。
这种超常的忍耐能力让人可以突破生活的重围,在艰难之中生存下来。
人们也在经历困难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亲情的巨大力量,并将其视为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五、“活着”需要信仰的支撑
在这部作品中,死亡是贯穿其始末的一条线索。
福贵的家人继而连三的死去了,他们的死都是非正常的,命运像似有意在与福贵开着玩笑。
福贵的一生正好与其名字相反,非但不能福贵,而且还要忍受各种苦难。
福贵一生所做的一切努力仅仅是为了活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活着本身蕴涵的巨大力量。
在福贵平淡的生活中,我们依然看得到其坚韧的信仰,和其对人生不幸的无奈。
人生就是这样,在各种突发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是如此轻贱。
在这部作品中,形形色色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每次社会运动中他们不是被批评的对象就是盲从的群众。
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的卑贱,即使死了也没有人会在意。
就算了这样营营苟且的活着。
也是需要承受巨大的生存压力的,必须坚定的热爱生命,并且有足够的勇气与命运进行抗争。
在一定意义上讲。
福贵也是一个哲学家,他善于将生活中的种种悲痛化为力量,他富有戏剧性的活着,但是这个戏剧又是笼罩着悲剧的色彩。
在福贵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其对生命的信仰和执著。
正是有了这种信仰,福贵才能坚定的走完其悲惨的一生。
“活着”依靠的就是对生命的信仰,这种信仰包含了对人生苦难的隐忍和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活着》中的福贵并不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处在最底层的人民群众。
从福贵的经历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人生哲学:好好地活着来与死亡进行对抗。
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注定了早晚有一天会死亡,每个人都渴望长生不老,但是死亡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虽然福贵身边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去了。
但是他对生命的信仰却坚贞不渝。
这也体现出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按照余华的解释:“活着就是对死亡的巨大挑战。
就是对死亡的巨大对抗。
就是对死亡的巨大嘲讽”。
福贵的一生经历无数的苦难。
但是他一直坚持着对“活着”的信仰。
虽然福贵仅仅是一个社会的底层人物。
但是他的精神却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憧憬,我们可以看到其内在精神的巨大魅力。
福贵的经历告诉我们。
只有好好活着才能与厄运进行抗争。
同时,生命不仅可以用长度进行衡量,还可以用宽度进行衡量,我们只有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
我们还看到了作者对那段动乱历史的一种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几十年的动荡?中华民族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穷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