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名里的“大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姓名里的“大学问”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33期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在名字上寄予了太多期望和祝愿,这些期望和祝愿不仅来自赐予你生
命的父母,也包含着家族延续的密码,甚至深深打上了国家和时代的烙印。《壹读》刊秦筱、
王璞的文章透露了中国人名字里的诸多“玄机”。
清末民初风行的《清稗类钞》一书记载,晚清进士王国钧,在殿试中名列前十,按理说应
该前途无量,却被扔到了陕西一个小县城当“教育局局长”,一当就是20年。原来是他的名字与“亡国军”谐音,触痛了慈禧太后的心事。
另一名举子王寿朋却因名得福。他进京赶考的那一年正值慈禧太后70大寿——是的,又是她。老佛爷在科考名单中看到这名字,“我王长寿无朋”啊,吉兆!于是,这位本来排在榜单
后面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当上了状元。
起名一直是个时尚问题
名字至少可以用来回答两个哲学问题:你是谁?你希望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确切地说“给你起名字的人希望你是个怎样的人”。关于美好生活的各种想象——“福禄
寿喜”、“金银珠宝”、“平安健康”、“美丽英俊”,还有渗透着传统道德的男性“仁义礼
智信”、女性“贤惠淑仪贞”,长久以来都是人名中的常用字。
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理想的美好生活并不完全相同。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在你的
叔伯辈中,总能找到几个名叫“解放”、“建国”或“援朝”的人。他们大都出生于1950年代,这种社会巨变不可避免地体现在一代人的名字中。
你甚至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名字判断出他/她的年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解放”、“建国”最为多见;“援朝”、“卫国”联系着不久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跃进”、“超英”记述了
“大跃进”时期的全民期许;“卫兵”、“卫红”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有的标签;“振兴”、“文明”则是文革后的常见名。在1984年全国首次人名统计里,“英”、“明”、“国”都是榜上有名的常见字。
比他们再年长数十岁的是“振国”、“振华”、“兴中”、“兴汉”们,他们身处近代中
国最内忧外患的时间点之一。
但真正让“福荣”、“忠信”、“淑贞”这类名字失去市场的,与其说是国家命运,不如
说是个人思想的颠覆。当时,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潮刚刚涌人中国,旧体制和旧道德观日益受
到挑战,有识之士的起名风向也由东渐西。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之后,“天择”、“竞生”
等名字层出不穷,包括胡适的“适”字,都取自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
知识分子们更纷纷改名或起笔名以明志。比如著名作家周立波,原名叫周绍仪,后借用英
语liberation(解放)的音译而改叫“立波”;梁启超则曾化名“宪民”、“新民子”来发表
宣传宪政的文章;诗人柳亚子则称自己为“亚卢”,意思是“亚洲的卢梭”。
姓名争夺战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人名就开始成为时代风尚的记录者了。
春秋时代人们的名字看上去相当随意。就拿孔圣人来说吧,他出生的时候,其父一看儿子
头顶凹下去一块,就给他取名叫“丘”;等到他自己的儿子出世时,恰好鲁昭公赐来一条鲤鱼,于是儿子就得名“鲤”。
不过这可不是瞎胡闹,据《左传》记载,当时的“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编曾提出取名选
字的“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孔子名“丘”就是按“以类命为象”的原
则所取,儿子名“鲤”则是“取于物为假”。
比“五原则”更重要的是“六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
不以器币。其中“不以国,不以官”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延续了上千年的姓名避讳制度。
到了汉代,人们终于开始重视名字的内涵。这一时期尊老风气十分盛行,一家几兄弟的名
字中,常用“伯、仲、叔、季”来区分长幼,还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元、长、次、幼、少、公、翁等代表次序的字。于是,在这个阶段,“伯”、“叔”字辈吃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字辈突然走红。一个原本没什么意义的虚字“之”异军突起,成为起名热门选项。最极端的就是书圣王羲之了,他祖孙四代六个男人都叫“王×之”,整个
家族中带“之”字的人名达30多个。
原来,这是一种宗教暗语。魏晋南北朝“五斗米教”盛行,如何辨别出入教者,知道对方
与自己同道?秘密就在一个“之”字。父子、祖孙、兄弟同入米教,都叫“之”就不足为奇了。后来“五斗米教”首领之一孙恩作乱,许多名中“之”字辈都受到了牵连。
同时走红的还有“僧”字辈。在民间传播开来的还有佛教,“僧”字仅次于“之”成为人
名中最常见的字之一,就是最佳证据。而且随着佛教的发展,直到半个世纪后的唐宋年间,“僧”仍在人名中占有一席之地,“佛、尼、寺、慧、颖、悟、觉、善”等佛教字眼也越来越
受欢迎。
不过在宋代,引领社会风潮的还是理学。它直接推动了起名法的发展:“生辰八字”与
“阴阳五行”成了起名时的重要考虑因素。朱熹一家就是用五行学说来命名的。他的父亲朱松,五行属木;朱熹的“熹”本意为“烤”,下面四点是火而非水;他的儿子名“在”,是土字旁。一家三代,木生火、火生土,次序井然,生生不息。
总之,都有说法。简单理解,这就是“伯”字辈、“之”字辈、“僧”字辈之间的姓名争
夺战,最终在宋代,被八字起名统一了中国。
宋代之后名字才靠“谱”
然而,宋代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字辈取名制”的开始流行。中国谱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谱,
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
一个家族会为自己未来的开枝散叶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子孙后代每一辈的名字,其文字体
现就是“族谱”。一般的族谱会经历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确定谱名和顺序,谱名可
以是一首诗,也可以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
到了明代,字辈取名制已经广为使用,朱元璋就给自己的儿子各20字的辈份,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就出
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