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奋斗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青少年奋斗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朱美燕
来源:《中国德育》2019年第01期
理想信念是基础,文化涵养是前提,历史传承是关键,心理健康是保障,实践践行是目的。
五个方面环环相扣,共同构成学校培育青少年奋斗精神的教育网络体系。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他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着力点—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奋斗精神、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奋斗精神是一种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一种勇于拼搏、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
在新时代,奋斗精神不仅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幸福人生的内在诉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那么,学校教育该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奋斗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用理想信念厚植奋斗精神
理想是指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信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坚信不移的看法和坚决执行的态度。
理想的目标性、未来性和信念的坚定性、执着性,为人们催生出源源不断的奋斗精神。
就此而言,理想信念孕育了奋斗精神,没有理想信念也就不会有奋斗精神。
同时,也应看到,理想信念也离不开奋斗。
没有奋斗,理想信念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理想信念与奋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理想信念与奋斗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在他们的心里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催生出奋斗的精神之花,并用奋斗精神帮助他们通向未来美好之路。
古人云:立志当高远。
越是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信念,越是能催生出人们为之奋斗的强大精神。
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1]青年马克思正是“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并为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付出了毕生心血,无论穷困潦倒还是疾病缠身,丝毫都不能动摇他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不懈奋斗。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确立的崇高理想信念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两个一百年”目标进行了深刻阐述,他同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身处新的历史方位,广大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勇担时代重任,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自觉把社会共同理想化为个人奋斗目标,以永不言败的巨大勇气、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顽强拼搏,砥砺前行,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二、用优秀文化涵养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时间为轴,先后积淀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最深沉、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在中华优秀文化中,蕴含着积极向上、乐观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伟大奋斗精神。
用优秀文化涵养青少年奋斗精神在当前尤为迫切而重要。
这是因为,一股以悲观、颓废和绝望为主要特征的“丧文化”正在青少年中快速蔓延,有不少人以“佛系少年”“佛系少女”自称。
价值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侵蚀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奋斗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易经》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鼓励人们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刚健有为。
《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诫后人,成就大业必先经过艰苦磨练和奋斗。
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
诞生于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蕴含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精神,已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为凝聚民心、培育新人提供了精神指引,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催人奋进。
学校可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对青少年进行优秀文化教育。
首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教育,继承、弘扬奋斗精神,帮助青少年树立起奋斗幸福的人生观、奋斗光荣的价值观、奋斗实干的实践观和过硬的本领观。
其次,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奋斗精神。
如举办“经典咏流传”校园艺术节、“诵读一本好书”校园读书节、“顽强拼搏、超越自我”校园运动会等。
最后,可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校园网、电子屏幕等线下线上媒介宣传工具,用榜样人物的奋斗事迹引导青少年,营造蓬勃向上、勇于担当、奋发图强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用历史教育传承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从未中断,就在于我们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奋斗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这本书中,蕴含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
因此,应加强青少年国史、党史教育,让青少年从历史中汲取奋斗力量。
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华民族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面对民族危机,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寻民族、国家的出路,并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虽几经失败,仍苦苦追寻。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终于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伟大的奋斗精神。
当前,要特别注意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对青少年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反思历史”为名,别有用心地歪曲和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史,诋毁、抹黑、丑化历史伟人和民族英雄,美化叛徒、汉奸或反动人物,歌颂殖民侵略,以达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和“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2]的险恶用心。
历史虚无主义以抽象人性论和唯心史观为基础,我们则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批判武器,攻其要害,旗帜鲜明地反对它,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续写新时代奋斗新篇章。
四、用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不仅是指个体积极的精神风貌,更是指个体健康而优秀的心理素质。
就此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新时代青少年奋斗精神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保健功能、塑造功能和发展功能。
保健功能是指帮助学生了解一般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技巧,起到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
塑造功能是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心理习惯,培养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优秀心理品质,如敢于担当、不逃避退缩;乐观向上,不消极悲观;坚毅不拔,不怕困难挫折;勇往直前,不犹豫萎靡等。
发展功能是指帮助学生开发其心理潜能,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人生发展目标和自我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功能能够协同为培养青少年的奋斗精神助力。
当前,一些青少年缺乏奋斗精神,正是与他们的不良心理素质(包括错误认知)息息相关。
譬如,有些青少年在温室中成长,缺乏生活历练,心理承受力较弱,很容易被困难、挫折打倒,或被学业压力压垮,从而精神萎靡、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
有些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弱,经不住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诱惑,沉迷网络虚拟世界难以自拔。
有些青少年片面认识自我,只看到自身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或拿别人之长与自身之短相比,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封闭自
我。
有些青少年认为父辈已为他们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无需努力奋斗,因而缺乏责任担当意识。
有些青少年则存在以偏概全、非黑即白、消极悲观等非理性认知。
上述种种,都严重地阻碍着青少年奋斗精神的萌发。
笔者认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育青少年奋斗精神,学校教育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努力:第一,认识自我与自信心训练。
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强优势、补短板,悦纳自我,增强信心,在自爱、自信中走向自强。
第二,勇克困难挫折,锤炼意志品质。
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困难、挫折,在勇克困难挫折中锤炼坚强意志,奋发进取。
第三,压力应对与有效管理。
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压力,学会运用一些减压方法,将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或化压力为动力,在减压中激发奋斗精神。
第四,理性认知与积极情绪体验。
帮助青少年认识自身存在的非理性认知,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加以矫正、改变,增加积极体验,为奋斗增添动能。
五、用实践活动践行奋斗精神
奋斗是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实践活动,奋斗精神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
就此而言,人的实践活动是奋斗精神之根,奋斗精神是人的实践活动之魂。
两者是相依相存的一体关系。
离开实践活动,奋斗精神就无从依托,理想也就无从实现。
另外,实践活动也是奋斗精神的试金石。
换言之,人有无奋斗精神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判断。
现实中,不难发现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但他们仅有理想抱负并无实际行动,缺乏奋斗精神,永远停留在只想不做的状态,最终使理想落空,变成幻想或空想。
因此,学校在培育青少年的奋斗精神时,必须从实践活动入手,让他们在“做”中学,即在行动中践行奋斗精神。
通过实践活动践行奋斗精神对新时代青少年尤其重要。
这是因为,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普遍优越,他们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富物质成果,同时也容易受到家人的过度保护和宠爱。
大多数青少年在成长中缺乏艰苦奋斗的亲身体验。
为此,学校应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课程,为青少年补上艰苦奋斗这一课。
譬如,可组织青少年参加以“红色之旅”“乡村生活体验”“野外生存挑战”等为主题的夏令营或冬令营,或组织开展“我挑战,我成长”等学习、文体方面的竞技活动,鼓励青少年在活动中勇克难关,培养坚强意志,践行艰苦奋斗精神,并将奋斗精神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优秀品质,从而为其从容应对各种人生挑战、实现理想目标、走向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劳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在培养青少年奋斗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因此,通过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学校的必然选择。
青少年可以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过程,收获劳动成果,培养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增强劳动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锤炼坚强意志,践行奋斗精神。
最后,笔者认为,上述所说的五个方面存在以下关系:理想信念是基础,文化涵养是前提,历史传承是关键,心理健康是保障,实践践行是目的。
五个方面环环相扣,共同构成学校培育青少年奋斗精神的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应通过以上教育网络体系,努力使青少年践行伟大奋斗精神,凝聚青春磅礴伟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2]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红旗文稿,2009(9):12-1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0.
【朱美燕,浙江万里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