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李商隐为例:牛党领袖令狐楚的学生,却 是李党的骨干王茂元的女婿,两党均不待见, 故一辈据局面的延续 二、北方沙陀族对政局影响较大 三、燕云十六州被割据给契丹,严重影响了此后中
原历史的发展 四、分裂割据的局面下,北方政权更替频繁,战争
• 2、类型
•父死子继,自行任命官吏,
不向中央上报户籍,不纳贡 赋。
三、唐后期政治与经济
• (一)财政经济改革 • (二)政治困扰
1、削藩行动 2、南衙北司之争 3、牛李党争
1、
(1) (2)
(一)财政经济改革
(3)
2、杨炎改革赋税制度:实施两税法,扩大了财政 收入。
(二)政治困挠 1、“削藩”行动——(1)经过
第三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二、藩镇割据 三、唐后期政治与经济 四、短促的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一)爆发的原因 (二)过程 (三)影响
(一)爆发的原因
• 1、唐玄宗晚年在政治上的统治危机:宠爱 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政治腐败, 吏治黑暗。
杜甫《丽人行》 白居易《长恨歌》
虢国夫人游春图
• (2)募兵制的推行 招募民间强壮入伍,不
问出身来历,皆官给资粮,长 期服役,甚至还可携带家属随 军居住,往往父子兄弟相代为 兵,成为职业雇佣兵。(招内 地人--边地人)
与府兵制下,将兵分离不 同,募兵制下兵将联系紧密, 边将得以专兵。
• (3)以蕃将为节度使
开元后期李林甫为相,为专宠固位,杜 绝节度使入相之途,奏请擢用没有家世背景 的蕃将镇边,称其质朴勇敢,且无党羽,用 之有利无弊。
唐前期,异族人才所
如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仆固怀恩、 李光弼、李怀仙、安禄山等。
(二)过程
1、安禄山其人
• 安禄山骁勇有智谋,熟悉河北边地情况,又狡黠 工于逢迎,故玄宗对其信任不疑,倚为东北长城。
• 他以营州胡人聚落成员为集团核心,豢养诸蕃勇 士8000人为义子,搜罗汉地失意士人为谋士,又 遣胡商兴贩贸易以聚财,多畜战马兵器,形成庞 大的地方势力。
二、藩镇割据
• 1、原因 (1)、唐廷急于早日结束战事,尽力招诱安
史部将反正,许以节度使职位,共分安史 旧地。 (2)、为维持内外力量均衡,需要多置藩镇 以相牵制,于是逐渐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其数目累增至40余个。
(3)
(4)
牙兵为藩镇节帅之亲兵,极为精锐,负责保卫衙城 和藩帅,是藩镇军的核心力量。
• 2、755年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地 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反叛。
(三)影响
• 1、给北方的社会经济与生活、人民的生命 与财产带来严重的破坏。
• 2、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成为唐朝分裂瓦 解的直接原因。
• 3、是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也是 中国古代南北方经济文化发展逆转的分水岭。
(对待藩镇与佛教) • 文化传统:牛党尚浮华与李党谨守礼教门
风
B、实质: 从党争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 道理和原则可言。牛李党争的本质, 不在于 “出身”和“政见”, 而专在“人事”,是一 场朝廷中枢高官之间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但具 体事功确有差别。故胡三省曾评论说:“牛僧孺 患失之心重,而李德裕进取之心锐。” 李的事 功成就大于牛僧孺。
较多,经济恢复较差。南方各政权基本上能够实 行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发展较好。 五、由于政权更替频繁,北方各级官僚士大夫的忠 君观念相对淡薄。 六、北方各代努力强化禁军建设,企图重建中央权 威。
宪宗削藩
(2)削藩有所成功的原因
2、南衙北司之争
• (1)宦官专权 唐初的时候,对宦官不论是数量上还是权力
上始终有着严格的限制,如规定内侍省不 设三品官。宦官的主要职责就是侍候皇帝 和管理宫廷事务,不得过问政事。
(甲)
A
B
(乙)
(2)
(3)
A、关于牛李党争学界的意见分歧
• 出身不同:牛党出身科举与李党出身门第 • 具体政见不同:李党主战与牛党主姑息
管理,委派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初唐武 周时,契丹与奚已成为严重的东北边患。
• 府兵破坏后,为防御边疆诸强敌,守住已开 拓的疆土,唐廷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 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
权力:节度使本职仅管军事,然边地形势复杂,为重 其权,常使之兼管军储、财政,进而兼任边地采访使, 监察州县。因联防需要,又时或以一人兼数节度使。 于是形成了边将权重的现象。
• 2、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大批农民破产流亡, 从而导致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和府兵制的 破坏。
• 3、府兵制的破坏,促使唐政府军事力量分 布的变化,即边地军事力量膨胀,压倒内 地和中央,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这一点对影响安史之乱的爆发有至关紧要 的影响。
• (1)、边疆形势与节度使的设置 唐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
原历史的发展 四、分裂割据的局面下,北方政权更替频繁,战争
• 2、类型
•父死子继,自行任命官吏,
不向中央上报户籍,不纳贡 赋。
三、唐后期政治与经济
• (一)财政经济改革 • (二)政治困扰
1、削藩行动 2、南衙北司之争 3、牛李党争
1、
(1) (2)
(一)财政经济改革
(3)
2、杨炎改革赋税制度:实施两税法,扩大了财政 收入。
(二)政治困挠 1、“削藩”行动——(1)经过
第三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二、藩镇割据 三、唐后期政治与经济 四、短促的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一)爆发的原因 (二)过程 (三)影响
(一)爆发的原因
• 1、唐玄宗晚年在政治上的统治危机:宠爱 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政治腐败, 吏治黑暗。
杜甫《丽人行》 白居易《长恨歌》
虢国夫人游春图
• (2)募兵制的推行 招募民间强壮入伍,不
问出身来历,皆官给资粮,长 期服役,甚至还可携带家属随 军居住,往往父子兄弟相代为 兵,成为职业雇佣兵。(招内 地人--边地人)
与府兵制下,将兵分离不 同,募兵制下兵将联系紧密, 边将得以专兵。
• (3)以蕃将为节度使
开元后期李林甫为相,为专宠固位,杜 绝节度使入相之途,奏请擢用没有家世背景 的蕃将镇边,称其质朴勇敢,且无党羽,用 之有利无弊。
唐前期,异族人才所
如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仆固怀恩、 李光弼、李怀仙、安禄山等。
(二)过程
1、安禄山其人
• 安禄山骁勇有智谋,熟悉河北边地情况,又狡黠 工于逢迎,故玄宗对其信任不疑,倚为东北长城。
• 他以营州胡人聚落成员为集团核心,豢养诸蕃勇 士8000人为义子,搜罗汉地失意士人为谋士,又 遣胡商兴贩贸易以聚财,多畜战马兵器,形成庞 大的地方势力。
二、藩镇割据
• 1、原因 (1)、唐廷急于早日结束战事,尽力招诱安
史部将反正,许以节度使职位,共分安史 旧地。 (2)、为维持内外力量均衡,需要多置藩镇 以相牵制,于是逐渐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其数目累增至40余个。
(3)
(4)
牙兵为藩镇节帅之亲兵,极为精锐,负责保卫衙城 和藩帅,是藩镇军的核心力量。
• 2、755年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是地 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反叛。
(三)影响
• 1、给北方的社会经济与生活、人民的生命 与财产带来严重的破坏。
• 2、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成为唐朝分裂瓦 解的直接原因。
• 3、是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也是 中国古代南北方经济文化发展逆转的分水岭。
(对待藩镇与佛教) • 文化传统:牛党尚浮华与李党谨守礼教门
风
B、实质: 从党争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 道理和原则可言。牛李党争的本质, 不在于 “出身”和“政见”, 而专在“人事”,是一 场朝廷中枢高官之间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但具 体事功确有差别。故胡三省曾评论说:“牛僧孺 患失之心重,而李德裕进取之心锐。” 李的事 功成就大于牛僧孺。
较多,经济恢复较差。南方各政权基本上能够实 行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发展较好。 五、由于政权更替频繁,北方各级官僚士大夫的忠 君观念相对淡薄。 六、北方各代努力强化禁军建设,企图重建中央权 威。
宪宗削藩
(2)削藩有所成功的原因
2、南衙北司之争
• (1)宦官专权 唐初的时候,对宦官不论是数量上还是权力
上始终有着严格的限制,如规定内侍省不 设三品官。宦官的主要职责就是侍候皇帝 和管理宫廷事务,不得过问政事。
(甲)
A
B
(乙)
(2)
(3)
A、关于牛李党争学界的意见分歧
• 出身不同:牛党出身科举与李党出身门第 • 具体政见不同:李党主战与牛党主姑息
管理,委派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初唐武 周时,契丹与奚已成为严重的东北边患。
• 府兵破坏后,为防御边疆诸强敌,守住已开 拓的疆土,唐廷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 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
权力:节度使本职仅管军事,然边地形势复杂,为重 其权,常使之兼管军储、财政,进而兼任边地采访使, 监察州县。因联防需要,又时或以一人兼数节度使。 于是形成了边将权重的现象。
• 2、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大批农民破产流亡, 从而导致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和府兵制的 破坏。
• 3、府兵制的破坏,促使唐政府军事力量分 布的变化,即边地军事力量膨胀,压倒内 地和中央,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这一点对影响安史之乱的爆发有至关紧要 的影响。
• (1)、边疆形势与节度使的设置 唐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