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图,知道这是哪里吗?青岛的沙滩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
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筛沙车2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①第二栏和第一栏比,每个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第三栏和第一栏比呢?第四栏和第一栏呢?
②第一栏和第三栏比,每个因数和积又各是怎样变化的?第二栏和第三栏比呢?第三栏和第四栏呢?
③能用算式证明你的发现吗?
④请把你的发现和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 1、上面因数不变,下面因数变大,积也变大。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学提纲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去经历探究规律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谈话: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预设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把增加到24米,看作增加了24米,出错较多。
数学课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4《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教材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
学
目
标
1、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1、560÷8 =70(米) 求出长方形的长 70×24=1680(平方米) 就求出了扩大后长方形的面积。
预设2、因为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8米增加到24米,扩大了24÷8=3 倍。所以面积也要扩大3倍,也就是560×3=1680(平方米)
小结:看来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解题策略多样化。
工作效率(平方米/分)
80
80
80
80
工作时间(分)
15
30
60
120
工作总量(平方米)
追问:你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的意思吗谁能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三者的关系,自己动手把表格填好,并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者小组一起研究。
小结: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就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根据67×35=2345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670×35=6700×35=67×350= 670×350=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找规律,写得数。
5×14= 24×2= 8×7=
50×14= 24×4= 80×70=
2、15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3、30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工作总量的问题,使学生感到面临的数学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自学感悟,探究规律
1、师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多媒体出示下表)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工作效率(平方米/分)
80
80
80
80
工作时间(分)
15
30
60
120
工作总量(平米)
1200
2400
4800
9600
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
易错题积累;
一块长方形地的面积是560平方米,宽8米,现在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
500×14= 24×8= 800×700=
学情预设:个别学生在计算时可能没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真正把积的变化规律用于实际口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3、一块长方形地的面积是560平方米,宽8米,现在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上面因数不变,下面因数乘2(或除以2),积也乘2(或除以2)。
3、沙滩的面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越长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越大。……)
如果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或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补充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适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发现,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追问:一个数扩大几倍也就是这个数乘几反过来观察这组算式,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继续追问:谁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呢?
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老师为你们而感到骄傲,这个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师生齐读积的变化规律 )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经历了探究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所发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得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预设1、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快速口算。
2、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乘法中,如果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3、这节课我学会了用举例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发现是不是正确。
4、这节课我学会了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新知识,感觉很愉快。
……
【设计意图:通过全面回顾本节课收获,让学生不仅仅再次明确了本课知识点,更加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希望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课件出示: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数学方法?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知道了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图,知道这是哪里吗?青岛的沙滩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
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筛沙车2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①第二栏和第一栏比,每个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第三栏和第一栏比呢?第四栏和第一栏呢?
②第一栏和第三栏比,每个因数和积又各是怎样变化的?第二栏和第三栏比呢?第三栏和第四栏呢?
③能用算式证明你的发现吗?
④请把你的发现和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 1、上面因数不变,下面因数变大,积也变大。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学提纲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去经历探究规律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谈话: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预设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把增加到24米,看作增加了24米,出错较多。
数学课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4《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教材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
学
目
标
1、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1、560÷8 =70(米) 求出长方形的长 70×24=1680(平方米) 就求出了扩大后长方形的面积。
预设2、因为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8米增加到24米,扩大了24÷8=3 倍。所以面积也要扩大3倍,也就是560×3=1680(平方米)
小结:看来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解题策略多样化。
工作效率(平方米/分)
80
80
80
80
工作时间(分)
15
30
60
120
工作总量(平方米)
追问:你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的意思吗谁能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三者的关系,自己动手把表格填好,并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者小组一起研究。
小结: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就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根据67×35=2345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670×35=6700×35=67×350= 670×350=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找规律,写得数。
5×14= 24×2= 8×7=
50×14= 24×4= 80×70=
2、15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3、30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工作总量的问题,使学生感到面临的数学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自学感悟,探究规律
1、师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多媒体出示下表)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工作效率(平方米/分)
80
80
80
80
工作时间(分)
15
30
60
120
工作总量(平米)
1200
2400
4800
9600
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
易错题积累;
一块长方形地的面积是560平方米,宽8米,现在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
500×14= 24×8= 800×700=
学情预设:个别学生在计算时可能没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真正把积的变化规律用于实际口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3、一块长方形地的面积是560平方米,宽8米,现在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上面因数不变,下面因数乘2(或除以2),积也乘2(或除以2)。
3、沙滩的面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越长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越大。……)
如果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或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补充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适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发现,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追问:一个数扩大几倍也就是这个数乘几反过来观察这组算式,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继续追问:谁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呢?
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老师为你们而感到骄傲,这个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师生齐读积的变化规律 )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经历了探究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所发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得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预设1、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快速口算。
2、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乘法中,如果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3、这节课我学会了用举例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发现是不是正确。
4、这节课我学会了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新知识,感觉很愉快。
……
【设计意图:通过全面回顾本节课收获,让学生不仅仅再次明确了本课知识点,更加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希望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课件出示: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数学方法?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知道了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