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案三篇(附同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1、以酸雨或废电池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
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
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3)通过对我国于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
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4、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提示的内容如下:
1、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
2、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3、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第二课时
(一)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
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
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
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酸雨形成的动画效果加深了学生对酸雨成因的了解;三组(树林、池塘与鱼、竹林与熊猫)今昔对比图,使学生对酸雨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废电池被丢弃销蚀后,内部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环境的途径的动画及水俣病、骨痛病图片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对废电池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环保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师提示的问题“回想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行为习惯曾经或正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为环保做些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三)环境保护,从现在做起
提示学生慎重处理实验中用过的材料用具,环保从日常的身边小事做起。
(四)解读诗句,关注全球环境
此为本节课拓展环节。
通过对著名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诗句的欣赏与解读,对国外有关酸雨情况报道的录像片段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领悟到酸雨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来已久,遍及全球。
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研究酸雨和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通过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思维、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
2、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酸雨和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通过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
观看有关环境污染影响生物生存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
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教师演示自制课件(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
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使学生意识到酸雨对生物生长的危害,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计划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
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学生4—6人组成一组,阅读教材的背景资料,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如:酸雨对种子萌发有不利影响吗?酸雨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吗?酸雨对鱼虾等水生动物的生活有影响吗?酸雨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吗?酸雨能伤害人的皮肤吗?
2、可以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酸雨,把PH值控制在4。
3、如果探究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或对幼苗的生长的影响,可以直接将配制的酸雨喷洒到种子或幼苗上、
4、如果探究酸雨对水生动物生长的影响,可以直接把模拟酸雨撒入鱼缸等水生动物生活环境中。
5、根据自己组提出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设。
6、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
7、各小组通过教师提供的探究提示,针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可以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究主题自己寻找和创设材料用具。
8、设计一个表格,记录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讨论的问题:
A、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B、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的话,应当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用具上有什么不同吗?
C、怎么配制酸雨?怎样控制PH值?怎样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情况?
D、本实验需要进行数量统计吗?怎样进行数量的统计?只做一组实验,实验的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
(三)初步实施探究计划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制定观察记录的表格、课后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指定好人员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四)总结和要求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目的,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第二课时
(一)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1、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2、各小组长在汇报交流时,可以展示或复述实验材料的变化情况以及各组的实验记录表。
3、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全组同学讨论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
4、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5、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
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组、设置实验中的变量等、或在环境变化,实验材料的管理,观察记录的误差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7、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在漫长
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课堂小结,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请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幻灯片(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使学生不但对酸雨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更让学生知道废电池,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给生物造成的危害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环保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师提示的问题“回想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行为习惯曾经或正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为环保做些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通过对著名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诗句的欣赏与解读,对国外有关酸雨情况报道的录像片段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领悟到酸雨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来已久,遍及全球。
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最后提醒学生慎重处理实验中用过的材料用具,环保从日常的身边小事做起。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完全结合新课程理念,力求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学生,不论在课上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还是在课上方案交流评析、小组实验和展示现象时,教师没过多参与,就连评价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这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
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缺乏试验材料等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等、靠、要”的情绪比较严重。
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研究的课题。
在这种全面放手的情况下,学生才真正焕发出旺盛的学习兴趣,在体会学习过程的同时,学会使其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并做出令教师欣喜的举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困惑,我有时把学生估计太高,主观的认为学生能想到,并能完成的探究实验,提的问题过于笼统,课堂上,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没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于是我及时修改自己设计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分层次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总之,我认为工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努力地去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
研究开发课程资源,不断的思考、创新,就一定会使我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第二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正、反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展示一组风光秀美、景物宜人的风景资料,如九寨沟、广西桂林、西双版纳等等,让学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学生列举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正面影响的实例。
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正面影响实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引起的积极作用。
教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这般美好吗?
学生:不是的,有的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物圈造成不利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如荒芜的草原,西北挖掘甘草后的遍地是坑的土地,黑水淤泥的河流,海鸟被石油包裹的惨景等等,重点集中在课本112
页的四幅图片:“罪恶的偷伐”、“沙尘暴滚滚袭来”、“小鸟何辜”、“何日重现太湖美”。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1.森林遭到了严重滥伐后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动植物的生活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分析一下沙尘暴的起因中哪些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这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3.除了用网捕杀外,有些人还用哪些手段残害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交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请你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究。
教师强调:
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
另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
监测大气污染,驱菌和杀菌,消减噪声。
2.太湖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
主要是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
所致。
流入湖里的污水、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含氮、含磷的无机盐,为蓝藻生长提供营养。
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有毒物质,杀死水中的鱼虾等动物。
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产生恶臭。
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海里,就叫“赤潮”。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实例,假如你是泰安市市长,你将采取什麽措施治理泰安?
2.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投影柔美的“思乡”曲下的泰安风貌片做背景,美丽的泰山风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作为泰安人的自豪感,更加爱我泰安,争做环保小卫士。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阅读课本113页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进行分析讨论:
1.保护野生生物和警惕生物入侵相矛盾吗?
2.野生生物对生态环境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吗?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野生生物的价值?
五、巩固训练,自我检测
1.完成巩固训练,进行自我检测。
2.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学生互评。
(个别题目说出做题思路)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酸雨属于________污染,酸性降雨的形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排入大气后,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所致。
pH值小于________的降水既称为酸雨。
2.全球性的大气污染,除了酸雨以外,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
3.控制废电池危害的根本措施是禁止________和________危害性大的电池,大力开发________的环保型电池。
二、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雨只对植物存在极大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
B.酸雨可以增加土壤
C.饮用酸化的水可以增进人体健康
D.工厂安装惊呼装置可以减少酸雨污染
2.下列哪一种情况不是由酸雨造成的( )
A.森林枯萎
B.鱼虾死亡
C.水俣病
D.土壤肥力降低
3.造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氮
D.氮气
4.关于废电池最好怎样处理( )
A.埋入土里
B.丢入垃圾箱
C.烧掉
D.交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处理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水富营养化可使水草和藻类大量繁殖,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
B.温室效应可以使全球更加温暖,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C.我国西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因为西部耕地过剩,森林、草地不足
D.盲目引进外来生物很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6.下列行为哪个不利于保护环境( )
A.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
B.使用充电电池
C.注意卫生,大面积使用消毒剂消毒
D.购买贴有绿色标志的产品
7.发电厂可利用煤、天然气、核能发电,其中最易引发酸雨的是( )
A.石油和天然气
B.煤
C.核能
D.三者都可能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要我们国家减少了空气污染,我国就不会有酸雨的危害
B.1998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
C.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垃圾分类回收
D.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的危害最严重
9.根据科学家掌握的资料,人类从未在南极使用过DDT,但是在南极企鹅的身体内却检测到了这种剧毒药物的存在。
这个现象说明( )
A.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DDT随空气飘到南极上空,破坏了臭氧层
C.企鹅曾经到使用DDT的地区活动
D.科学考察人员将DDT带到了南极
三、资料分析
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日本发生过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工业污染造成了重金属物质汞(甲基汞)在鱼体内积累,人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鱼后中毒而致的……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普通干电池中,含有汞、锰、镉、铅、锌等重金属物质,废电池丢弃后,这些重金属会污染环境……按每人每月使用一只干电池的保守计算,杭州市区每年就产生2 000万只废电池,合约300 t,其中约合1 800 kg的汞和汞的化合物。
回答:
(1)下图表示的是干电池丢弃污染环境后,重金属迁移富集,进入人体的过程。
请在下列方框中填上对应的词:土壤、地下水、植物、动物。
(2)为什么称重金属污染为“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