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诗两首
雨巷
学习《雨巷》要重点学习“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及“象征手法”,而这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诗,必须在课前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有了自学的基础,上课才会事半功倍。

所以导学案在设计时,就要求学生在坚持诵读鉴赏的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关诗歌专业术语的了解,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书籍、词典等资源先独立解决本课涉及的重点。

1.了解戴望舒及写作《雨巷》的背景。

2.反复诵读《雨巷》,把握诵读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特征,体会《雨巷》的意境美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
课前活动区
1.字音积累。

彷.()徨.()寂寥.()彳.()亍.()
颓圮.()篱.()墙雨巷.()
2.字形积累。

yōu()长凄wǎn()chóu chàng()生死yōu()关
Qǐ()人忧天芳草qīq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外部的生态环境。

环境对于人类及整个世界来讲,是生死攸关
....、不可亵渎的。

B.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
....,褒贬不一。

C.中央对维护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殴打讨薪民工的恶性事件更
是高度重视,但一些基层部门对此却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
....。

D.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贸出口,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正日渐加深,可见人们担心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顾虑也并非杞人忧
...天.。

4.文学常识填空。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是与相对而言的。

用白话写,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双数行最后一个字一般。

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5.你喜欢戴望舒的诗歌吗?找几首来读一读,鉴赏一下。

课堂活动区
一、学生自由诵读《雨巷》,把握基调。

1.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2.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3.同学们,试着找一首背景音乐来朗诵《雨巷》。

二、反复诵读,品读《雨巷》。

(一)赏析《雨巷》的音韵美。

再读《雨巷》,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二)探究《雨巷》的意境美。

1.什么叫作“意象”“意境”?
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中“我”撑着的为什么是“油纸伞”?
4.“雨巷”“篱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5.“丁香姑娘”“我”两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三)探究《雨巷》情感的含蓄美。

1.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改成“梅花”“兰花”“菊花”行不行?
2.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你赞同哪一种看法呢,为什么?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布置作业
1.下面是一些关于“露水”的文字,结合这些材料,你能说说“露水”的象征意义吗?
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参考答案
【课前活动区】
1.彷.(páng)徨.(huáng)寂寥.(liáo)彳.(chì)亍.(chù)颓圮.(pǐ)
篱.(lí)墙雨巷.(xiàng)
2.悠婉惆怅攸杞萋萋
3.B(B.街谈巷议:指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属于名词性质,这里错用为动词。

A.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C.漠然置之:指对人和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D.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4.现代诗传统诗歌节拍押韵
5.略。

【课堂活动区】见“课堂教学案”。

【布置作业】
1.①形状上,将露珠比喻为珍珠,突出了露珠洁白无瑕、晶莹剔透、圆润的特点,象征美好、纯洁的事物。

②色彩上,露珠为透明。

诗歌以蒹葭、白露起兴,暗示伊人的纯洁、美好。

③习俗上,以“饮露”象征诗人品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结论:“露珠”象征美好、纯洁的事物(高洁品格、纯洁理想)。

“饮露”象征着诗人品性高洁,有着对美好、纯洁的理想的追求。

再别康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含蓄性,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这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本课教学要力求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举一反三。

1.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体会诗歌的“三美”。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绵绵深情,引发共鸣,培养审美能力。

1课时
课前活动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荡漾.()青荇.()揉碎.()浮藻.()沉淀.()笙.()箫
泥.()古不化三年五载.()满载.()悄.()寂长篙.()漫溯.()朔.()风揶.()揄.()破绽.()
2.根据拼音组词。

róu()lìn() xiá()不掩yú()斑lán()无耻lán()言
diàn()蓝灯火lán()shān()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部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
....,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

B.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
中,难免会泥沙俱下
....,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C.这些遗老遗少,抱残守缺,泥古不化
....,仇恨一切变革,甘做封建社会的殉葬品。

D.巴金在晚年以“说真话”的勇气和平易近人
....的文字,倾心创作《随想录》,反思自我,拷问灵魂,其作品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4.文学常识填空。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等,他们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

5.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课堂活动区
一、研读:品诗论诗。

1.康桥生活作为诗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积淀了诗人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说说在此诗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可以选取你最喜欢的章节朗读,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意象或句子分析诗人熔铸其中的情感。


(1)第一节,可以围绕两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
(2)第二~四节,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等意象的表达效果。

②“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什么含义?③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如何理解“彩虹似的梦”?
(3)第五、六节:诗人为何不能放歌而沉默地离开?
(4)第七节: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2.总结诗人感情变化脉络。

二、赏读:感受“三美”。

徐志摩非常推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

配乐诵读并思考:本诗是如何体现诗歌“三美”的艺术主张的?
三、比较阅读。

与传统的送别诗歌相比,《再别康桥》在告别的对象上、感情氛围上有何不同?
材料1: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兵车行》
材料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布置作业
1.读《再别康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自悄悄地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草一木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

让我们借助徐志摩优美的文字驰骋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改写你认为其中最美的一节诗。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参考答案
【课前活动区】
1.荡漾.(yàng)青荇.(xìng)揉碎.(suì)浮藻.(zǎo)沉淀.(diàn)笙.(sh ēng)箫
泥.(nì)古不化三年五载.(zǎi)满载.(zài)悄.(qiǎo)寂长篙.(gāo)漫溯.(sù)朔.(shuò)风揶.(yé)揄.(yú)破绽.(zhàn)
2.蹂躏瑕瑜斓谰靛阑珊
3.A[A.瑕不掩瑜:优点多,缺点掩盖不了优点。

B.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
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C.泥古不化:拘泥古代的制度或说法,不知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变通。

D.平易近人:既指态度谦虚和蔼,使人容易接近,又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4.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5.(赏析示例)这首诗写于1924年5月徐志摩陪泰戈尔访日期间。

这是长诗《沙扬
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

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音译。

诗人抓住了离别前的一个镜头,让时间凝结在这道别的一瞬。

女郎微合了含情的双眸,低垂着头,露出一段雪白的脖颈。

她就像一株柔弱的水莲花,亭亭玉立,忽而习习凉风拂过,便不胜清寒地垂了首,却依然是那般袅娜多情。

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进了水莲花的香气一样。

诗的一开始就用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女郎的温柔娇羞之态,也将那本是萍水相逢、离别时却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写了个淋漓尽致。

另外,“水
莲花”是纯洁的象征,作者用水莲花作比喻,从侧面巧妙地勾画出一位纯洁的少女形象。

另外,诗人用“蜜甜”修饰“忧愁”,使用矛盾修辞法,离别让人伤感,也令人有甜美的回味。

这离别里有甜美的祝福,也满载了淡淡的哀伤。

这一诗句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

最后,重复写“道一声珍重”更能体现出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文虽只有48个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别样的惜别画面,精练的文字将画面渲染得美不胜收,充分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诗歌绘画美与音乐美。

【课堂活动区】见“课堂教学案”。

【布置作业】(第三节)示例:透过清澈无比的康河水,可以看到河底软软的河泥,绿油油的水草更是清晰可见,它们正悠悠地随微波招摇,无拘无束,仿佛也知道我即将离去,向我招手示意。

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
(第六节)示例:我满心欢喜,不禁想要放声歌唱,但笑容却在我嘴角凝固,一点音符,被风儿拨扯玩弄,带向远方……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

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

这箫声,犹如一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