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103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
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
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学时学分:周周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授课时间:周星期一节授课地点:6F任课教师姓名:郑陶凌职称:副教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联系电话:()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可分为集体答疑与个别答疑的形式,集体答疑的时间、地点与上课基本相同,个别答疑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与电话联系等方式。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人生仪礼、姓氏、生肖、传统节日以及民居和民间信仰共六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知识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掌握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
包括六大部分:①人生仪礼中的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中的不同仪式及其表达的丰富内涵和中国人的现世观;②中国姓氏的来源和变迁以及传统家庭观念;③十二生肖的来历传说以及各种生肖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同类取象”的传统思维;④四大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元素以及传统节日如何传承和发展;⑤民居的建筑和居住习俗及其“天人合一”、“等级有序”“阴阳平衡”的居住理念;⑥民间信仰的类型与特点,以及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
同时,结合实践,通过课外民俗专题的探讨,掌握民俗研究的基本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姓氏和生肖进行探究达到寻根问祖、重视家庭的目的;结合家乡和本土的民俗,理解各种民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家乡以及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
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大家又熟视无睹。
”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
英国民俗学会于1890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
民俗学课程大纲(王新艳)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
本课程将探讨民俗的定义、范围、分类、基本特征、起源、传播、功能等,介绍并分析民间生产和交易、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俗、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中外丰富多彩、长期传承的民俗事象,结合多媒体影像资料观摩等方式,使学生对民俗有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了解。
Folklore is a humanities subject with folk customs and habits as its research object. This course will explore the definition, scope, classific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origin, communication, function, etc., introduce and analyze folk production and trade, food and clothing living and other living customs, festivals, life etiquette, folk beliefs and other colorful, long-term heritage of folk customs, combined with multimedia video data observation and other ways,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folk customs.- 1 -2.设计思路:本课程旨在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知识面,引导学生进入民族民俗传统的新领域,通过学习民俗学来了解民俗的定义、范围、分类、基本特征、起源、传播、功能等,从而使学生对民俗有较全面、直观的认识,并初步了解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学教学大纲
民俗文化学教学大纲二级学科名称:民俗文化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安排:32学时一、课程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培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地域特点,掌握各地民俗的基本情况;4.培养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民俗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学时)a.民俗文化学的定义和内涵;b.民俗文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c.民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2.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分类(4学时)a.民俗的定义和特征;b.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c.民俗的分类及其内涵;d.基于时间、空间和内容划分的民俗分类。
3.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4学时)a.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演变;b.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民俗文化特点;c.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4.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12学时)a.华北地区的民俗文化;b.华南地区的民俗文化;c.华东地区的民俗文化;d.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e.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f.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g.港澳台地区的民俗文化。
5.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学时)a.民俗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b.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c.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系。
6.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6学时)a.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b.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c.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通过理论课讲述民俗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辅以实证研究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民俗文化学的理论知识。
2.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4.独立研究与论文撰写: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独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民俗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论文。
中国民俗 学习纲要
第一章 家族与亲族民俗
一、家族与亲族 由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称为家庭; 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便构成家族。 家族的两大功能:对内:保证家族按父系或母系血统延续;调整家族成员 之间的关系;组织家族内部的生产与消费。对外:调整家族与社会的关系。 由若干家庭血缘关系发展而来的家族集团和由配偶关系发展而来的姻亲集 团的总和,便构成亲族和亲族关系。 推算亲族关系的两种方法:垂直关系、平行关系。 二、家族、亲族的民俗传承 1.家族、亲族各成员的称谓及类型 • 称谓的意义:区别辈分、确定同辈相互关系、便于社会交往。 • 称谓的类型:类别式(同等同类关系用同一名称表示)、叙述式(各成员之 间关系都有专有称谓)。 在姻亲关系中,与本人关系较亲近的上有岳父母、舅父母、外祖父母、中有 姑姨表兄弟姊妹,下有外甥女
第四章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指在人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 礼节。 一、诞生礼仪:婴儿脱离母体进入社会,包括孕育期和诞生期所有习俗。 1、产前求子风俗:男孕说、感生说、女娲补天说、生殖崇拜、送子娘娘。 2、孕时风俗:噬食、禁忌、胎教。 3、临产习俗:隔离 4、产后习俗:三朝、十二、满月、百日、周岁 二、成年礼仪:男子或女子生理发育成熟,被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 1、冠笄礼(汉族) 2、度戒礼(瑶族) 3、穿裤换裙(纳西、彝族) 4、文身染齿(高山、基诺、独龙、黎族等)
第二章
村落民俗
• 村落,是由家族、亲族和其他家庭集团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生 活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一、村落的类型 • 1、同姓村落或单一家族村落:同一血缘同住一处,家族长即是村落首领。 • 2、亲族村落:由血缘个体家庭和姻亲个体家庭组成,村落首领协商推举。 • 3、杂居村落:同一地缘多姓杂居,村落首领共商推举。 二、村落民俗传承 • 1、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源于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血缘、亲缘关系。 积极意义是共同反抗压迫,消极层面是血族复仇和械斗。 • 2、村落内部的协同生活:体现在生产、生活互助。 • 3、村落的公共设施:集体建造、集体维修。 • 4、村落的管理和乡规民约:协调制约村落之间、村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 5、村落信仰:宗教信仰、祖先信仰和本主信仰。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民俗学英文名称:Folklore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总学时:60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民间文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概括地说,本课程是介绍民俗学学科原理,练习民俗事象认识方法。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体系中,民俗学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向。
本课程定位于社科知识的扩展,主要介绍:1.民俗学基础原理;2.现实生活中各种民间文化事象;3.民俗学学科的文化意义。
其中,文化事象的介绍与学科文化意义将作为重点。
前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文化现象,促进作为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作品欣赏与分析能力。
后者是思维锻炼的极佳途径,通过与其他文艺学课程的配合,可以传授给本专业学生解决人文学科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文化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民俗学概论》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民俗学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主要的民俗调查方法,理解历史的、当下的民俗学学科文化立场。
开设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民俗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外来学科本土化、学科理念演进等文化样本事件,最终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学科特征,承认并致力维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探索体现文化主体意识的途径,这与学校教育理念、与社会和谐发展导向是相通的。
本课程将在具体学科知识、方法的传授中强调这一理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本课程计划理论讲授课时10课时;要求完成4-6次课堂实践,合计2课时;并根据情况进行一次课外实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分为《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田野调查》三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学习民俗学学科知识;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学科观念;难点是训练学科原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民俗学原理》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四章。
《民俗学》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学时数:36 学分: 2一、课程性质与目的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在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研究2.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民俗学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方法,以及各种类型的民俗文化知识。
3.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本课程主要研究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现象,探讨民俗事象形成和演变的规律。
要求:掌握民俗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并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自己熟悉的民俗事象。
从宏观上了解民俗特征、本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社会功能,同时加深对民俗现象背后意义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概论(课堂讲授6学时)使学生了解民俗学的定义、特征、性质、作用。
重点:讲解作为独立学科的民俗学的特征。
难点:理解当前对于民俗学学科性的争议。
第2章居住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掌握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文化。
重点: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
第3章服饰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使学生了解服饰民俗的内涵,服饰的功能,掌握服饰民俗的特点。
重点:介绍服饰民俗的特点。
难点:解析服饰民俗流行的特点。
第4章饮食民俗(课堂讲授3学时)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掌握饮食烹饪技术、饮食民俗观念、饮食民俗类型。
重点:节日饮食和仪式饮食。
难点:解析物质文化的象征符号意义。
第5章节日民俗(课堂讲授6学时)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以及少数民族的几大节日;掌握节日所负载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走向;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政府管理时间的制度。
重点:以功能主义理论解析几大节日的文化内涵。
民俗学概论 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概论”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的文史类学科本科大学生开设的学分选修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分析探讨我国民俗学理论为主体,融合基础性、理论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对文史专业常规课程进行必要补充和对学生知识结构进-步完善的重要学科。
(二)教学目的通过广泛介绍、分析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原理,旨在丰富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质,获得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和现行•民俗特点,自觉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正确而合理地进行移风易俗,投入社会文明建设。
(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俗事象介绍、原理分析、史学理论三大部分。
民俗事象包含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原理分析包括民俗本体论、民俗主体论、民俗符号论、民俗传承论、民俗控制论,民俗史学理论包括民俗发展史和民俗研究史两部分。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计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类民俗事象影视资料,使学生掌握民俗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直观了解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二、本文第一章物质民俗教学要点:介绍物质民俗的主要事象和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总论(1学时)民俗学概念,学科特点,民俗特征,民俗功能。
第一节物质生产民俗(3学时)一、农耕民俗。
农耕民俗主要包括农耕时令与过程方式民俗、农事占验与祈禳禁忌民俗。
二、渔猎民俗。
渔猎民俗包括渔猎工具、渔猎方活动、渔猎祈禳禁忌、渔猎生态四个方面民俗。
三、百工民俗。
主要包括传承工艺、行业习惯、信仰崇拜三个方面。
第二节物质流通民俗(3学时)一、运输民俗。
包括运输设施、运输工具、运输特点三个方面民俗。
二、贸易民俗。
包括商贸行为(行商、坐商、白由商、中间商)和商贸标志两个部分。
第三节物质消费民俗(3学时)一、服饰民俗。
包括服饰构成要素、服饰行为惯制、服饰文化内涵三个方面。
二、饮食民俗。
包括饮食制作、饮食惯制、饮食结构三个部分。
[教学设计]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民俗学概论》课程作为我校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人文知识通识选修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精神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二、课程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使学生既能对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三、学时、学分与教材本课程计划学时34学时,学分为2学分。
推荐教材: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参考书:《民俗学》陶立璠著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民俗学教程》苑利顾军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民俗学导论》叶涛吴存浩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四、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对基本理论的深度要求,采用了“了解”、“理解”和“深刻了解”这些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来描述。
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采用了“掌握”、“熟练掌握”三个词汇来描述。
(二)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
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构建民俗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是指运用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是指中外民俗的一些典型例子,其既是基础的知识点,又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一环。
中国民俗学大纲
第一章概论一、民俗的概念二、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2、政治原因3、宗教原因4、地域原因三、民俗的分类四、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2、地域性3、变异性4、传承性和扩布性5、规范性五、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2、民俗的规范功能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审美功能5、民俗的维系功能6、民俗的调节功能六、民俗调查的方法七、民俗与旅游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A.重要的旅游资源B.丰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地的经济效益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作用A.积极作用: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B.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C.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a.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b.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c.获得效益的原则八、教学参考书八、教学参考书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2、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3、童恩正著《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学习目标物质生产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习俗。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活动,使得生产民俗不仅在乡村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城市商业影响甚剧,因而了解生产民俗成为掌握其他民俗事象所必须。
在学习生产民俗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农业民俗、猎获与采集民俗、商业民俗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典型民俗事象。
第一节农业生产民俗一、定义及内容二、农业耕作的节令习俗三、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哈尼族吹“栽秧号”。
湘西土家族“薅草锣鼓”体现了生产中的互助习俗。
瑶族盛行一种“击鼓挖地”的协作形式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捉蚂蚱节”藏族的望果节四、农业祭祀和禁忌有些民族还有在农时节令、节日期间禁止农事活动的习俗。
不许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从事生产劳动是生产禁忌的内容之一。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因此,对于中外民俗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外民俗教学的大纲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这一重要的文化知识。
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俗的定义和分类。
民俗是指一定地域和社会群体内人们长期遵循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传统。
它可以分为宗教民俗、婚俗、丧葬俗、节日俗等。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民俗的整体概念的介绍,以及各类民俗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的介绍。
二、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其次,我们需要进行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
通过对比中外民俗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西方婚俗的对比可以揭示出婚姻观念的差异,中外节日俗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于时间和节日的重视程度。
三、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大纲中,我们还需要明确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民俗教学应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参观实地、观察实物、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其中。
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传授具体的民俗知识,民俗教学还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进行学习和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和方法的明确规定。
五、评估与反馈最后,教学大纲还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书面作业等方式进行,以确保学生对民俗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结起来,中外民俗教学大纲应包括民俗的定义与分类、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评估与反馈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学大纲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民俗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跨文化意识。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学时:36学时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开课部门:旅游系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中国民俗文化》帮助学生熟悉中国各名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客源地民俗的了解。
按照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理论以够用为度,注重反应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教学中围绕岗位群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强调可操性,注重方法训练,为学生今后在旅游行业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本章共十二章内容,包括民俗的基本概念、汉族民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英语国家民俗、拉丁语国家民俗、日耳曼语国家民俗、斯拉夫语国家民俗、伊斯兰教国家民俗和佛教国家民俗。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绪论了解民俗概念、分类和基本概况;了解民俗和旅游的关系第一章汉族民俗了解汉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汉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二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了解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三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要求学生了解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四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上)了解彝族、白族、哈尼族的基本概况;掌握藏族、白族、哈尼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五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下)了解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六章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了解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第七章英语国家的民俗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英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英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八章拉丁语国家民俗了解拉丁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拉丁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拉丁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九章日耳曼语国家的民俗了解日耳曼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日耳曼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日耳曼民族的民俗习惯。
民俗学(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民俗学》(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课程名称:民俗学适用专业:博物馆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理论课)制定时间:2005.4教务处制《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代码∶40110303二、英文名:Ethnology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四、先修课程:中国历史五、学分∶3学分六、学时∶54学时七、课程概述∶该课程以介绍民俗学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民俗学的性质、地位及作用,阐述民俗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重点研究民俗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中主要阐述民俗的特征与种类。
它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学、旅游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
要求学生在了解民俗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民俗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民俗学的原理分析相关问题。
八、教学目的:民俗学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民俗学的发展规律,揭示民俗的特点,介绍民俗学的相关理论,使学生认识民俗学的客观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理论素养,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九、教学方法∶历史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与要求是∶要求教师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在教学中既要系统地讲授,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有理论分析和概括。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恰当地介绍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努力吸收科学上的成果,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手段上,采取讲授为主,适时地组织课堂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施的要求上,主要依托教材与相关参考书。
十、实验:本课程无实验内容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民俗学的概念与范围(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民俗学的发展、性质、研究范围及作用。
重点掌握民俗学的性质和研究范围。
第一节民俗学发展简述及性质一、民俗学发展简述国际上:19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二、民俗的性质民俗学是通过民间传承,来考察社会生活变迁,并借此研究民族文化的一门学科第二节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及作用一、民俗学的范围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二、民俗学的作用对世界文化财富的贡献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进相互了解和团结第二章民俗的特征(上)(9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民俗具有民族性、阶层性、时代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特征。
宗教民俗学 教学大纲
宗教民俗学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430236Z10
课程名称:宗教民俗学/ Religious Folklor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社会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
教材、教学参考书: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任继愈《宗教学讲义》、色音《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通过解读经典解读、案例分析与田野调查等方法,形成对宗教民俗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初步认识。
通过对宗教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梳理,拓展哲学、社会学与管理学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参照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阐述本课程所承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注:实践包括案例分析等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课外通读宗教学、民俗学名著,精读核心篇章。
课外田野考察传统乡村、城镇民俗、特别是宗教民俗,用宗教民俗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考察所得。
宗教民俗案例研究。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计划适用对象
本计划是针对学分制下全校艺术专业和彝学学院的学生而设计的。
包括民俗学知识的概论、民俗的分类别二大板块。
按照本计划,学生在学习民俗学的有关基本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掌握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民俗学知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本课程在讲授中应注意这样几点:
1、每一章都应有案例
2、在讲理论或案例时,既要注意受众的民族感情和当代主流文化,也要关注当今民俗文化发展的“趋同性”。
3、用电子课件授课,准备专门的图纹文件配合电子课件授课。
4、针对教学对象内容应有所侧重,形式也应有所变化。
三、课程基本信息
四、课程教育目标
这里所展示的民俗学概论计划,是分制下针对彝学专业和艺术学专业而专门设计的,旨在使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民俗学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了解和掌握吉祥民俗艺术在中国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后社会经济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储备必要的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1学时)
第二节.民俗特征一社会功能(1学时)
第三节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1学时)
第四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1学时)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4学时)
知识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第一节定义与特征(0.5学时)
第二节自然生态民俗(0.5学时)
第三节农业生产民俗(1学时)
第四节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0.5学时)
第五节工匠民俗(0.5学时)
第六节商业与交通民俗(1学时)
第三章服饰民俗(4学时)
知识点:构成服饰的要素,服饰发展变化的特点,服饰体现的文化观念,中华各民族服饰。
第一节服饰民俗的构成(1学时)
第二节服饰民俗的发展(1学时)
第三节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学时)
第四节华民族服饰一览(1学时)
第四章饮食民俗(2学时)
知识点:饮食民俗的概念,饮食民俗的形成和范围,饮食的功能。
第一节饮食民俗的定义(1学时)
第二节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1学时)
第五章居住民俗(2学时)
知识点: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了解居住民俗信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第一节居住民俗的概论(0.5学时)
第二节居住民俗的表现(1学时)
第三节中外传统民居览胜(0.5学时)
第六章人生礼仪民俗(4学时)
知识点:掌握人生礼仪概念,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
第一节人生礼仪民俗的概念(1学时)
第二节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3学时)
第七章社会关系民俗(2学时)
知识点:掌握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了解家庭和家族民俗的内容。
第一节社会关系民俗概念(1学时)
第二节家庭、家族的民俗(1学时)
第八章社会交往礼仪(2学时)
知识点:掌握礼及其三礼概念,了解礼仪的性质和作用,基本的礼节形式,日交往中的礼仪礼节。
第一节关于礼仪的学问(1学时)
第二节社交礼仪礼节(1学时)
第九章岁时节日民俗(2学时)
知识点:岁时节日的含义,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岁时节日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1学时)
第二节节日类型与特点(1学时)
第十章象征民俗(2学时)
知识点:掌握象征民俗结构、寓意纹样的定义、寓意纹样的类别,花语民俗的概念。
第一节象征民俗概论(0.5学时)
第二节花语民俗(0.5学时)
第三节寓意纹样(1学时)
第十一章信仰民俗(4学时)
知识点:信仰民俗的概念,图腾,行业神,神灵,禁忌,生育神,信仰民俗的特征。
第一节信仰民俗的定义和特征(1学时)
第二节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1学时)
第三节民间信仰的媒介(1学时)
第四节民间信仰的方式(1学时)
第十二章民间语言民俗及民间娱乐民俗(2学时)
知识点:民间语言民俗的概念、内容,民间娱乐的类型。
第一节、民间语言(0.5)
第二节、民间文学(1)
第三节、民间娱乐民俗(0.5)
六、作业题:
第一章
1、什么是民俗?有哪些特征与功能?
2、民俗的构成有哪些要素?
3、理解民俗的养成与传承。
第二章
1、掌握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各类别的特点。
第三章,服饰民俗
1、构成服饰由哪些要素构成?
2、服饰发展变化有何特点?
3、简述服饰体现的文化观念。
第四章饮食民俗
1掌握饮食民俗的概念。
2、理解饮食民俗的形成和范围,饮食的功能。
3、中国的几大菜系及其特点。
第五章居住民俗
1、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
2、了解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居住民俗信仰。
第六章人生礼仪民俗
1、掌握人生礼仪概念,
2、了解人生礼仪民俗的类型。
第七章社会关系民俗
1、掌握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
2、了解家庭和家族民俗的内容。
.
3、掌握亲属称谓特点。
第八章社会交往礼仪
1、什么是礼?三礼具体指的是什么?
2、了解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3、掌握基本的礼节形式和日常交往中的礼仪礼节。
第九章岁时节日民俗
1、岁时节日的含义是什么,
2、试述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岁时节日的类型与特点。
4、完整地叙述一种岁时节日。
第十章象征民俗(4学时)
1、了解象征民俗结构、寓意纹样的定义,
2、掌握寓意纹样的类别,花语民俗的概念。
3、指出六个国家的国花及其象征意义。
第十一章信仰民俗
1、掌握信仰民俗的概念,
2、了解信仰崇拜的特征和对象。
第十二章、民间语言民俗及民间娱乐民俗
1、举例自己所生活之地的几民间语言实例
2、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有何区别
3、完整地叙述一则民间娱乐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