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边疆各族3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唐代的边疆各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突厥、回纥、吐蕃,文成公主、皮逻阁。

②要求学生认识: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辽阔,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封建王朝。

③整体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宽松,使周边少数民族都与唐朝友好往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各民族大团结的精神。

4、教学重点:唐朝与东西突厥的关系、文成公主入藏。

5、教学难点:理解民族之间又团结又战争的关系。

6、教学准备:投影片若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板书设计:
(一)突厥
(二)文成公主入藏
(三)册封皮逻阁
三、、作业:完成课本P108“想一想试一试”
四、课后小记:
第四节:唐朝后期的统治与唐末农民起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

②要求学生认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胜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③整体了解: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唐朝灭亡的种种原因。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5、教学难点: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6、教学准备:投影片若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板书设计:
(一)安史之乱
(二)藩镇割据
(三)黄巢起义
三、作业:完成课本P111“想一想试一试”
四、课后小记:
第十二章:唐朝的对外交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玄奘西行天竺、伊斯兰教的传入、造纸术的西传。

②要求学生认识:唐朝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加深了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谊,也丰富了双方的经济文化生活。

③整体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的往来的史实。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玄奘、晁衡、鉴真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用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4、教学重点:玄奘西行、晁衡来唐、鉴真东渡。

5、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过程和影响。

6、教学准备:投影片若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板书设计:
(一)玄奘西行天竺
(二)晁衡与鉴真
(三)伊斯兰教的传入
(四)造纸术的西传
三、作业:完成课本P115——116“想一想试一试”
四、课后小记:
第十三章:唐朝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雕版印刷术、火药、赵州桥、僧一行、孙思邈。

②要求学生认识:隋唐时期创造的辉煌灿烂文化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高峰。

③整体了解:唐朝文化的特点和不世界之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物质文明推动了文化发展的过程的史实。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4、教学重点:火药子午线、孙思邈的医学。

5、教学难点:理解子午线
6、教学准备:投影片若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板书设计:
(一)《金刚经》
(二)火药的发明
(三)赵州桥
(四)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五)孙思邈和《千金方》
三、作业:完成课本P119——120“想一想试一试”
四、课后小记:
第二节: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唐诗、古文运动、敦煌莫高窟、绘画和书法、社会生活。

②要求学生认识:隋唐时期名家辈出,创造了大量的作品。

③整体了解:唐朝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物质文明推动了文化发展的过程的史实。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4、教学重点: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

5、教学难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6、教学准备:投影片若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板书设计:
(一)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
(二)敦煌艺术
(三)绘画和书法
(四)社会生活
三、作业:完成课本P124“想一想试一试”
四、课后小记:
第十四章:五代、辽、北宋、夏、金
第一节:五代十国与北宋的建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五代十国的概况;此时期政治格局的本质。

2、让学生认识北宋建立后逐步结束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加强中央集权及作用。

2、难点:五代十国的空间概念和理解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后果。

三、教学用具:
1、《五代十国形势图》。

2、课本插图。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演讲法和讲授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导言:朱温投唐后做了节度使,后来他建立后梁,唐朝灭亡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

六、板书设计:五代:后(梁、唐、晋、汉、周)
五代十国(907—960)权利
十国:(北汉、闽、楚、二吴、三南、前后蜀)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960—1127)赵匡胤东京(开封)集中
集中兵权(杯酒释兵权)
中央集权的加强集中行政权(知州、通判、知县)中央
集中财权(转运使)
七、作业:想一想试一试 P5第一、二题。

八、教学后记:
第二节: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辽和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宋夏议和。

2、让学生认识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契丹族、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地区的开发都做出了贡献;宋与辽、西夏恢复和平相处的关系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同时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澶渊之盟的积极意义与对北宋的消极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契丹的兴起和澶渊之盟。

2、难点:如何理解澶渊之盟?
三、教学用具:
1、《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2、课本插图。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演讲法和讲授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看图指出辽、北宋、西夏的地理位置。

导言:契丹族居住在东北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向汉族人学习后发展起来了,契丹既是族名又是国名。

六、板书设计:副板书:(一)辽的建立:杨业
1、契丹的兴起杨延昭
2、契丹国建立 916年(947年改为辽)耶律阿保机都(上京)杨文广(二)宋辽关系:小说中澶渊之盟(让学生评价)杨宗保?(三)西夏建立寇准
1、党项族兴起(羌族的一支,最早生活在青海、四川的西北部)范仲淹
2、西夏建立: 1038年元昊都(兴庆)
3、宋夏议和
七、作业:想一想试一试 P9第一、二题。

八、教学后记:
第三节: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成效、失败原因。

2、让学生认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尖锐是北宋初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发展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产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王安石变法。

2、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用具:
1、课本插图。

2、投影片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演讲法和讲授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看书第10页回答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导言:王安石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实行了变法。

六、板书设计: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
2、政府财政危机(贫和弱)
3、改革家:范仲淹、包拯、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
1、时间:1069年宋神宗
2、内容:(让学生回答)
A、青苗法④ D、免役法
B、农田水利法⑤ E、市易法
C、方田水利法⑥ F、保甲法
3、成效:效果显著,全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灌溉受益的土地达3600多万亩;国家
增加了收入,做到收支基本平衡。

(三)变法的失败:
1、原因:大地主、大官僚反对;用人不当,贪赃王法,中饱私囊。

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上台废除新法。

七、作业:想一想试一试 P12。

八、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