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的宣泄表达
——《黄土地》文化符号分析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也代表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及新电影美学的革新。
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影片描绘了一个封闭具有原生态面貌的空间,反映了当地人民虽愚昧但性格中透着善良、纯真的特性。
同时也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映朴实的民族心理,呼吁保护民族文化。
影片名字叫《黄土地》,目的是以景物寄托感情。
影片大量出现黄土地的意象,将人与故事情节都融入其中,尽显沧桑感和历史岁月的沉淀感。
当老农们在黄土地上,充满气势、整齐地打着腰鼓时,观者感到原生态的民俗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这种魅力在于旺盛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不加艺术修饰,纯天然地展现出来。
演出者都是朴素的农民形象,这种自然的舞蹈艺术,让观者与电影场景融为一体,真实地感受原生态的风貌。
“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当老农们打起腰鼓,欢欣鼓舞地扭动着身姿,自由地歌唱着这片土地时,生活也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和民族价值。
色彩是电影中的抒情符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绪和传递情绪。
黄色、黑色和红色是电影基本的色彩基调。
黄土高原养育着黄土高原的人们,早晨淡黄色的阳光给予陕北人民温暖的希望。
黄色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尤其是看到陕北老农在黄土地上舞动腰鼓的时候,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热烈。
而每当天色已晚的时候,观者就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就像翠巧的命运一般,没了色彩,苍白无力,黑色象征着命运的无情。
红色是新娘服装的色彩,在电影中起到讽刺的作用,讽刺着落后的村庄存在着陋习的诟病。
电影中这三种色彩的叠加运用,给观者刻画了一个
立体的油画般的原生态空间,感受着陕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简单与纯洁。
在《黄土地》中,对于求雨这场戏的内涵表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先求雨仪式呈现了蕴藏在农民体内的形成共性的深厚力量。
从场景来看,求雨的人员组成有一定程度的夸张表现,是用宗教形式作为媒介来对生活进行还原的象征表意手法,展现了农民共性力量的存在。
其次,镜头中展现着干涸得似乎快要冒烟儿的黄土地上,一张张被岁月雕刻得沟壑纵横的面庞,哀怜与悲叹之后,镜头转向奔跑的人群,憨憨竭力逆着人潮奔向顾青,虽然渺小的个体与众人背道而驰,但是蕴涵的一股强大而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导演用镜头语言表现了两代人及他们的命运。
在这场传统宗教仪式上,憨憨的个人行为,创造了影片最后的高潮,冲破传统愚昧、奔向新的希望——唯有这种勇敢的逆行,才能覆雨翻云,成为改变社会,除旧革新的践行者。
《黄土地》在电影语言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创新和突破,既有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刻反思,又集叙事、象征、隐喻于一身,在土地、民俗与人物命运之间反思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特性。
陈凯歌导演把电影《黄土地》当作一种表达对世界和人生的审美体验的媒介文化,因此《黄土地》充满了浓重的文化气息和极高的文化品味,是第五代导演中最深沉、最含蓄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