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提升-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综合提升
阶段一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政治制度上带有部族和血缘关系的特征,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要点知识定位
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新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国家
①刀耕火种
②丝织、彩陶技术
壁画、陶器绘画夏代
(约公元前2070 —前1600年)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制
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商代
(约公元前1600 —前1046年) ①宗法制
②神权与王权密切结
合
①井田制
②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
③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甲骨文、金文
西周
(公元前1046 —前771年)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嫡长子继
承制)
①井田制
②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
③商贸频繁,骨贝、铜
贝出现
①礼乐文化
②《诗经》中的大
部分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 —前221年) ①分封制、宗法制瓦
解
②商鞅变法
③出现郡县制
①铁犁牛耕、都江堰等
②人工冶铁、淬火工艺
③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①百家争鸣
②司南
③楚辞
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先秦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
分封制、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由后者决定的。
在井田制下,土地归周王所有,以此为前提,周王才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推行分封制。
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分封制也瓦解了。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4)教育:从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突破训练]
1.(2019·济宁二模)下图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毛遂自荐”的典故。
公元前257年,秦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危在旦夕,毛遂自荐,靠胆量和剑威,帮助平原君联楚成功,后被赵王授予谏议大夫之职。
此典故主要表明( )
A.儒家士子品行高洁B.宗法体系趋向瓦解
C.官僚政治制度形成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毛遂自荐,靠胆量和剑威,帮助平原君联楚成功,后被赵王授予谏议大夫之职”可知,毛遂因功而非依据血缘被授予官职,说明宗法体系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官制遭到冲击,故选B项;材料没有表明毛遂是儒家士子,排除A项;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标志官僚政治制度形成,排除C项;秦朝时期出现大一统局面,排除D项。
2.(2019·北京海淀二模)从商周时起,越人就有以原始瓷器随葬的传统。
战国时期百越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少有青铜礼器出土。
这一现象说明( ) A.宗法分封制在南方得到完整保存
B.战争频仍促进了青铜冶铸业发展
C.手工业官营不利于生产技术改进
D.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融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青铜礼器作为随葬品是周礼规定下西周中原文化的重要特点,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百越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少有青铜礼器出土”可知,这一时期南方的越族也受到周礼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越人以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作为随葬品不能说明宗法分封制在南方得到完整的保存,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对战争的相关提及,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时至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仍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排除C项。
3.下表反映的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故选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思想家对工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
4.(2019·天津市十二区县二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 )
A.民本思想的盛行B.儒墨法思想融合
C.诸侯争霸的需要D.小农经济的影响
解析:选D。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可知,富民思想从根本上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影响,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本思想是上层建筑,不是根本,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各家思想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并不能得出儒墨法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乱的时代,诸侯争霸的需要是各家主张富民的原因,但不是根本性的,
排除C项。
阶段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开始出现。
一、要点知识定位
1.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
(1)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典型特征。
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特别是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加速了各地经济的发展。
(2)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也要求统治者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
秦朝时期实行“焚书
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到摧残;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
儒学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深受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影响。
2.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国家分裂,北方战乱频繁,使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南方地区环境相对安定,江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
(2)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佛教、道教得到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3)南北方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南北方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突破训练]
1.(2019·聊城二模)“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解析:选C。
依据题干“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体制建立,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等级制度日趋固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出现,后逐渐消失,排除D 项。
2.汉代帝王屡下罪己诏,公开承认中枢领导无力,帝王面对灾异诚惶诚恐,谦恭自罪,以最为庄重严肃的诏书形式将自我批评昭告天下,这一做法( )
A.旨在为帝王开脱罪责
B.彰显帝王改良的决心和诚意
C.反证了政权的合法性
D.为限制君权提供了制度保障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罪己诏”侧面反映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皇帝顺应天意统治人民,一旦君主无道,上天必会降异灾惩罚,因而“罪己诏”是君主代天统治人民的合法证明,故C项符合题意。
A项,“罪己诏”体现了统治者的自我监督,并非开脱罪责,故排除。
B项,题干未提及“改良”,故排除。
D项,“罪己诏”并非一种制
度,故排除。
3.(2019·天一大联考检测)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
这一改变意在( )
A.减少决策失误
B.建立强有力监察系统
C.加强君主权力
D.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解析:选C。
东汉把地位较高的御史大夫改为司空,而以地位较低的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更便于皇帝控制监察机构,强化君权,故选C项;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而不是参与决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提拔地位较低的官员,便于皇帝掌控,“建立强有力的监察系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这一改变并不一定能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督,排除D项。
4.(2019·枣庄三模)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
这表明当时
( )
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解析:选C。
题干中壁画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砖画反映的是汉族妇女学会了北方少数民族烙饼和蒸馍的技术,据此可知,两幅画作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现象,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砖画反映了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学习,B项不能完全概括两幅图的内容,排除;壁画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这并不代表在北朝时期,统治者“普遍推行农耕生产”,排除D项。
阶段三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特征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隋唐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发展,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
影响。
宋元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一、要点知识定位
时间政治经济文化
隋代
(581—618年)
创立科举制开凿京杭大运河“三教合一”
唐代(618—907年) 完善三省六部
制和科举制
①出现曲辕犁、筒车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
门,形成南青瓷、北白瓷的格
局
③柜坊、飞钱
①儒学复兴运动
②雕版印刷《金刚
经》,唐末火药开始用
于军事
③文人画、唐诗、书
法艺术步入盛世
宋代(960—1276年) 二府三司制
王安石变法
①出现水转翻车,形成稻麦轮
作的两熟制
②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
到闽粤地区;五大官窑
③海运发达;交子出现;市突
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①程朱理学;陆九渊
创立心学
②指南针用于航海;
火药广泛应用;活字
印刷术
③风俗画、宋词繁荣、
“宋四家”
元代(1271—1368年) 行省制、“腹
里”、宣政院
①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广泛
种植
②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青
花瓷
③海运发达
①王祯:转轮排字盘;
郭守敬:《授时历》
②书法家赵孟、元
曲、话本小说
1.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
(1)政治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制。
它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集于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2)经济制度
①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②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③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
①府兵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
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②募兵制,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2.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联
1.(2019·泰安二模)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B.官员相互配合提高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提高官员素养缓和矛盾
解析:选C。
由材料“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
央”可知,宋代外省官都由中央直接管辖,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官员的素养,排除D项。
2.中国自唐代起就有茶道,下表是对唐代茶事过程的诠释。
这反映了当时( )
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
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
饮茶时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
A.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B.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
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D.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和”“为礼尊长者”为儒家思想主张,“太和”“为礼尊长者”贯穿茶事过程说明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渗入,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无法证明茶道属于市民文化,故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道家自然无为的养生理念,故排除。
D项,题干未体现唐代茶事过程对诗歌发展的作用,故排除。
3.(2019·北京丰台区一模)下列为《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引用的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分布图。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汉代推行均田制促进南方人口的增加
B.隋唐革新农具导致北方人口减少
C.宋代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导致人口膨胀
解析:选C。
材料中“1102年”处于中国北宋时期,当时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土地制度,而非汉代,排除A项;隋唐时期革新农具并未导致北方人口减少,排除B项;1368年明朝建立,明清时期与材料中“1102年”不符,排除D项。
4.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
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据此可知( )
A.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
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
解析:选A。
沈括用“理”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说明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故选A项;理学系统化是指儒学吸收借鉴了佛道思想,而不是受科技发展的影响,并且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影响科技发展,排除B项;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不利于自然现象的准确解释,排除C项;只能说理学影响科学研究,而不能说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排除D 项。
阶段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阶段特征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传统科技依然走在世界前列;文化世俗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一、要点知识定位
1.明清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
(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是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3)文化上:理学进一步强化,思想界因循守旧,死气沉沉。
2.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
1.(2019·潍坊期末)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崇;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
这说明内阁( )
A .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B .成为国家正式机构
C .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
D .能够直接统领六部
解析:选C 。
据材料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与处理国家机务,故选C 项;明朝内阁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排除A 项;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B 项;明朝内阁不能直接统率六部百司,排除D 项。
2.(2019·临沂期中)
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A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B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C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 .推动了回避制度的完善
解析:选B 。
根据表格可知,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任期的缩短,对政策执行的稳定性不利,故选B 项;晚清以前,不存在列强压力问题,排除A 项;吏治清明与任
期长短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知县任期情况,不涉及回避制度,排除D 项。
3.(2019·中原名校高三质评)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
这说明这一时期( )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C.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解析:选C。
据材料“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可知,晋商贸易广泛,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压制住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选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开始改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未涉及雇佣劳动关系,排除D项。
4.(2019·太原二模)下图为清代国子监(太学)大门外的下马石,石刻汉、满两种文字“官民人等至此下马”。
此处文物古迹( )
A.缺少史料印证无法判断内涵
B.体现了清朝政府的民族传统
C.用以严明宫禁之地出入秩序
D.彰显了儒学文化的特殊地位
解析:选D。
材料“国子监(太学)大门外的下马石,石刻汉、满两种文字‘官民人等至此下马’”,体现了国家对儒学文化的推崇,故选D项;文物古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A
项;下马石体现的是对儒学文化的推崇,且国子监非宫禁之地,排除B、C两项。
古代中国古代西方
时间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至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时代至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颁布
基本特征
典型的农耕文明、大河文明,封
闭性较强典型的海洋文明,开放性和创新性较强
表现
政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王位世
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本内
容,具有深厚的血缘宗族色彩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贯穿
整个封建社会且君主专制程度不
断加强,对外关系上日益封闭
(1)古代希腊发达的民主政治为近代
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完善的罗马法律维系了罗马的持
久统治,成为近现代法学的渊源经济
(1)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小农
经济是其基本经营模式,注重精
耕细作
(2)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农业的补
充而存在,“重农抑商”和“闭关
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1)古代希腊山多地少、港湾众多的
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但工商
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2)意大利处于古代东西方商路的中
心地位,商品经济发达,最早产生了
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文化
(1)以儒学为主流思想的中国传
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整
个世界影响深远
(2)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传
统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各种文学
艺术异彩纷呈
(1)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成为西方
人文精神的起源
(2)苏格拉底注重道德与理性的思想
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
古代的雅典与中国
古代雅典古代中国
地理
海洋文明,山地多、港湾多、岛屿多、地
少贫瘠大河文明,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便于农耕
经济工商外贸业发达;农业落后,粮食短缺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发达,以农立国,“重
农抑商”
血缘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血缘纽带瓦解家国同构,宗法社会,血缘纽带稳固
政治
小国寡民;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
上大国众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
文化
勇于进取、探索,重视自由、平等,解放
个性
强调忠君、服从,注重社会,压制个性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4.法律内容: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则没有。
5.法学家地位: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由官方主导。
6.历史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古代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比较
项目古代希腊古代中国
不同点对人的属性关注点不
同
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个体”
的人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
的着眼点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突出人的发展
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目的,极
力维护个人的权益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目的是维
护统治秩序,极力维护君主统
治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
度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极力提倡科学
研究,充满理性精神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与人文问
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古希腊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
值;儒家思想强调统治者应该关心人和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
儒家思想将道德建设与治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