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回忆课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曰:“此
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补充原文。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__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__的作用。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跨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辟)(历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1]把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用“√”标出来。

[2]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虎进攻的招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应对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武松在面对老虎的进攻时,连续三“闪”避其锋芒,从这个“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武松不直接正面同老虎进行搏斗的原因是( )
A.老虎太凶猛了。

B.武松害怕了。

C.武松是在避其锋芒,耗尽老虎的力气,挫伤老虎的锐气,再寻找时机打虎。

[6]从文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荻教子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③。

太夫人④以荻⑤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⑥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资〕财物钱财。

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⑤〔荻〕芦苇杆。

⑥〔闾里)街坊,乡里,民间。

⑦〔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荻画地(以用……办法。


B.教以书字(书:写。


C.及其稍长(长:长,与“短”相对。


D.或因而抄录(或:有时。

)[2]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古文阅读。

人生小幼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③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④,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释)①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题目为编者自拟。

②专利:专注集中。

③已:同“以”。

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

④《灵光殿赋》:即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创作的一篇赋。

⑤坎壈:困顿,不得志。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1)固须早教,勿失机也(____)
A.坚固的 B.一定
C.坚决地 D.同“故”,因此
(2)十年一理,犹不遗忘(____)
A.温习,复习 B.道理,义理
C.治理,管理 D.理睬,理会
[2]说说下列解释对应文中的哪个句子。

但是,人难免会有困顿的时候,即使在青少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岁时学习和二十岁以后学习,会有什么不同?请用原文作答。

作者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说明什么?
(1)七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岁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作者观点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要在年轻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B.少年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C.如果年少时学习被耽误了,到年老时也无法补救了。

D.学习的正确态度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

5. 课内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

[2]按原文补充文中画“”内容,工整、规范地写在田字格内,注意笔画的变化。

[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士人:_______________ (2)恒:___________
(3)下流:_______________
[4]解释“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谈过读书的方法,他们是怎么说的?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董遇“三余”读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①:“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言:此指董遇说。

②苦渴:苦于。

[1]根据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有从学者。

(______)a.从中 b.跟从c.想要
(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______)a.明白 b.看见c.显现(3)或问“三余”之意。

(______)a.又,再b.或者c.有的人[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B.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C.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3]文中说的“三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从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得到了关于读书的启示:不仅要(____),还应该(_______)。

7.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
A.归还
B.逃跑
C.回家
D.归类
[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
A.没睡好觉
B.拔苗累的
C.生病
D.锄草累的
[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
A.禾苗要长得快,就得往上拔一下。

B.要“尊重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欲速则反为害”。

C.拔禾苗一次不能太多,否则太累。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篇文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字:弗:_____ 立:____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是__________。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假如你是这位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快乐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_____。

”儿应声答曰:
“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_______”上填入原文内容。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本书。

[3]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诣:__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为设果,果有杨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_____ ____。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_______ _______。


[1]把原文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
②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回答得极其巧妙,其巧妙之处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10. 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外阅读。

东施效颦①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③之,归④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⑤妻子⑥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颦:皱眉头。

②里:邻里。

③美:认为……美。

④归:回去。

⑤挈:带着。

⑥妻子:妻子和儿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东施效颦(___________)
(2)挈妻子而去之走(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在文中画出描写人们看到丑人“亦捧心而颦其里”的表现的句
子。

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施效颦最大的问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5]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

A.每个人都要有追求美的勇气
B.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C.要懂得扬长避短,不能盲目模仿别人
12. 课外文言文阅读。

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①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

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②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注释)①恐:担心②遽:(jù)立即,匆忙。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___)①为了②因为③被
(2)欲言恐君性急(____)①欲望②想要③贪欲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见之已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之道
B.吾欲之南海
C.皮之不存
D.人非生而知之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道君性急,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称赞)之曰
B.吾矛之利(好处)
C.于物无不陷(穿透)也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