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2《运动的描述》专项练习(含答案) (45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
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
A.离弦之箭
A.电梯
B.地面
C.商场建筑物 D.购物的顾客
14.(2 分)甲、乙、丙三个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看见甲匀速上升,
甲看见丙匀速上升,则它们相对于地面............................................................................. ( )
23.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车厢(或车厢内的座椅,或坐在他身边的乘客等均可)
24.乙
25.苏仙岭(或地面、大地等) 他自己或乙同学(或与乙同学相对静止的物体都可以)
26.运动 静止
27.直升机 4.4×104
28.液化 受油机(或战斗机)
29.不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或参照物选取不同,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不同)
过,在蔚蓝的天空中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如图甲所
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________所致(填
物态变化名称);图乙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在空中加油时的情景,以
________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29.(3 分)诗人常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述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B 2.A 3.C 4.A 5.A 6.D 7.D 8.C 9.A 10.B 11.B 12.A
13.A 14.B 15.C 16.C 17.D 18.C 19.A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20.静止 运动
21.运动静止
22.地面 响度
A.向西运动
B.向东运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10.(2 分)小华和小星俩人站在地面上,小伟乘坐在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飞机上,某时刻
小伟自由释放了一个玩具,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其中小伟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以:( )
A.地面为参照物;
B.飞机为参照物; C.小华为参照物; D.小星为参照物.
11.(2 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个法国飞行员用手抓住身旁的一颗德国子弹,这是因为子
B.甲列车开始向北运动,乙列车未动;
C.甲乙列车同时开始运动,都向北行驶;
D.甲乙列车同时开始运动,甲列车向南运动,乙列车向北运动 .
5.(2 分)一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
汽车为参照物,此人: ( )
A.向北运动; B、向南运动;
C.静止; 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
6.(2 分)甲 、乙 、丙三人各乘坐一架直升飞机,他们从自己所在的飞机往外看,甲看见丙
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地面上的楼房和乙的飞机都以相同速
度匀速上升,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丙相对于地面匀速下降
B.甲相对于地面匀速下降
C.甲相对于丙在匀速下降
D.乙相对于地面匀速上升
9.(2 分)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快速行驶,一个人在该公路的便道上向东散步,如
果以汽车为参照物,则人................................................................................................. ( )
“月”运动的诗,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

评卷人 得分
三、简答题
30.(6 分) 黎明同学第一次乘火车旅行,他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 黎明只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他妈妈朝窗外站台看 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得 出不同的结论?
B.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17.(2 分)在行驶的列车上,妈妈叫小孩“别乱跑”,这个“别乱跑”的参照物是......... ( )
A.铁路边的树木
B.远处的房屋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
D.小孩子的座位
18.(2 分)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 “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7.(2 分)中国第一航天人杨利伟在运动的飞船内相对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工作舱.
8.(2 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能传声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有效减弱噪声.
弹( )
A.相对地球静止
B.相对飞机静止
C.相对飞机很小
D.比飞机运动得快
12.(2 分)下列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说法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太阳从东方升起 B.月亮躲进云里
C.客车里的乘客认为司机是静止的
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在运动
13.(2 分)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徐徐下降的顾客,看到地面在上升,他选的参照物是( )
B.风弛电擎
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
19.(2 分)小明站在马路边,如果小明认为自己是运动的,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马路上行驶的汽车 B.马路两旁的树木
C.马路边停放的自行车 D.马路对面的楼房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20.(3 分)如图所示,是山区的孩子们在攀登木制云梯上学的情景.当他们以相同的速度同时 往云梯顶端上爬时,他们之间是相对 的,他们相对于地面是 的.
身托起的。坐在行驶的磁悬浮列车里的乘客以____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24.(3 分)观察不同时刻拍摄的 A、B 两组照片(如图),其中能判断是飞机还是汽车在运
动的是 组。
25.(3 分)学校组织同学们乘车去苏仙岭游览。车快开到苏仙岭时,甲同学大声说“我终于
来到了苏仙岭!”乙同学则说:“苏仙岭终于来到了我面前!”这两种说法中,甲同学是以
A.甲上升
B.乙下降,但比甲快
C.乙下降,但比甲慢 D.丙下降,但比甲快
15.(2 分)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铁轨
B.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C.车窗
D.路边的树
16.(2 分)认真观察图中现象,判断甲、乙两船运动情况:( )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21.(3 分)《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而水中的剑相对于河岸是 的。
22.(3 分)“天上的云从东边飘向西边”这句话中“云的飘动”是以
为参照物的,
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旋钮是调节声音的

23.(3 分)现代磁悬浮列车具有高速、平稳、安全、环保等特点。它是利用____的原理将车
缆和机身相连,一次将一台 13.2 吨的挖掘机,空运到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参加抢险.到达
目的地下降过程中,坐在直升飞机里的人看见地面在迅速上升,他选择的参照物

. 若挖掘机的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 1.5,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
Pa.
28.(3 分)在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空军八一表演队的 4 架“歼-7”轻型歼击机从空中飞
人教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三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2 分)蒸汽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
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 )
种物体为参照物的( )
A.路边的树
B.迎面走来的人 C.背着的书包 D.路面疾驰而去的汽车
4.(2 分)某车站上并排停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当甲列车厢里的人从窗口看到乙列车
向南移动,从车厢另一侧的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木也向南移动,但比看乙列车移动的速度
慢,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事实说明: ( )
A.甲乙两列车同时开始运动,甲列车向北运动,乙列车向南运动 ;
____为参照物,乙同学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26.(3 分)桂平大藤峡以雄奇险峻著称,素有“南国三峡”的美誉,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
来观光旅游。游客从在开动的游船上观光时,若以河岸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__的;
若以游船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____的。
27.(3 分)在四川抗震救灾中,一架号称“空中巨无霸”的米-26 重型运输直升机,通过钢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2在桥上走,桥流水
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C.人
D.地面
3.(2 分)清晨,英林同学背书包骑自行车行驶在上学的路上,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的哪
评卷人 得分
三、简答题
30. 黎明同学是以另一辆刚离站的列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所乘火车是运动 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 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