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说明(全国课标卷)
(供广东2016年地理高考备考参考)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科部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
(见下表)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合等。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
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
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象所提供的信息。
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
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
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
对地图的考查形式不断创新,可以从中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其中侧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核。
例如,见到河流流向就能判断地势的高低;见到滩涂、三角洲面积的扩大,能够判断水土流失加剧;见到侵蚀平原,能够知道该地地势较低;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能判断河流流向等。
若能运用绘制简图(如近日点和远日点简图)、添加辅助线(如添加等值线)、图文转换等方法,往往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在审题中,需要对题目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
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
此外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题目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试题的要求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揄,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考查什么概念和原理、什么能力和方法、什么主题和观念等意图。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支配。
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地理信息迅速同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解决问题,完成答题。
因而这一能力目标能检测考生的思维速度与品质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
在中学教学和高考中,通常把运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例如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具体问题来设问,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做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因为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各、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评价等思维活动。
评价考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
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考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考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中。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学涉及的事实、规律和原理,往往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导和说明。
人文地理的内容,则在许多方面同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互相结合、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地表岩石的风化过程和结果,气温的时间及空间变化和分布状况,自由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同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生态平衡的原理等,都需要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与原理才能理解和进行解释。
地理综合题往往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知识整合,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如生态问题、人口及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
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却不是以教科书原来的体系呈现,而是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
选用的内容大多跟考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紧密相关,注重引导考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理论时联系实际等,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重在考查考生所学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首先要掌握好同地理相关学科的主干知识,即相关学科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和原理,如同环境问题有关的酸雨的成因;其次要注重同地理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要关注同地理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
重视基础,理解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原有平面的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知识结构的层面上来,才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学以致用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
要能够把教科书中学到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高考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
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通过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框架图等形式来表达。
只有掌握各种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等技能,才能正确理解其所揭示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进而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本项要求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描述地理
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主要是通过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来体现的。
能否对地理概念做出正确的描述,则是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把握程度的手段。
(2)对地理事物的特征的描述
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
地理数据是对重要地理事物的定量表述,主要有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
绝对数据是指明或者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或数量范围的数据,它们在研究地理问题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东西半球的划分经度,南北回归线的纬度等。
(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
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主要是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把握和正确阐释。
地理区位信息可以分为显性的区位信息和非显性的区位信息。
显性地理区位信息主要包括地理坐标和相对地理区位。
相对地理区位则因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直接显现出来,如中国的邻国、中国的近海、世界各大洲和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等。
非显性地理区位信息是指那些隐藏在题目的文字、图表中的信息。
例如,说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其中非显性地理信息就有: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油料作物是油菜、河流冬季不结冰等。
另一方面,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主要是要求考生要用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例如,热带气旋导致的风暴等对航海、近海岸地区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夏季和秋季干旱的时期,热带气旋造成的较大范围的降水却能够缓解许多严重干旱地区的旱情。
干旱地区的风沙问题对经济发展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可是在我国西北正是干旱和风沙为保护历史文物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敦煌石窟。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任何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性事物,在其辩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涉及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许多知识。
例如,对农作物的分布规律的阐释必然要联系到气候、地形等方面的学科内知识,对天气过程的理解和阐述离不开相关的物理和数学基础知识,对地貌(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的理解和阐释需要相关的化学和物理知识等。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考查高中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
如:“联系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等。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
论证和解决许多地理问题都必然地要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
该项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高中必须掌握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
所谓学习要达到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自然就是指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论证问题基本的要求是要用确切、已知、低层次的事物或者规律等来说明(证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的问题。
而地理的主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便是论证地理问题的坚实基础。
地理基础知识越丰富,借以进行判断、比较的参照知识就越充足,否则就无从做出应有的判断和比较。
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就是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爰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还表现为它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会涌现许多新的地理观念。
例如在环境问题上就是如此。
人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把草原大量开发为耕地。
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类日益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看待地理环境的观念也随着变化,许多地方开始采取退耕还草的措施。
在考试中,非选择题有时会涉及这方面的要求。
有些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因此考生在学习和应对考试的问题时,不仅可能而且也应该有独立的创新的见解。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在我国高考以笔试为主,因此考试时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展示考生的真实能力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
在书面语中,观点明确主要靠用词清晰妥帖、层次逻辑关系紧凑、语言简洁等来实现。
对于地理考试来说,表达主要观点的用词清晰妥帖,主要表现在选择最准确的地理术语上。
熟记和深刻理解这些术语是具备该项能力的前提。
层次逻辑关系紧凑、语言简洁等,不仅必须有大量的正确的地理练习作为基础,同时也是对考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
也就是说,该项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语文基本能力和地理能力结合的表现。
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还表现为能够理解并且描述、概括各种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解是描述和概括的前提,描述和概括则是理解的表现和证明。
能够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示等方式,描述和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例如: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垂直结构,地壳的演变及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水的循环和各种天气现象,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现端倪,这种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要求教育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世界公民”。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依赖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影响到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乃至全球。
“保护世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育”(引白《地理教育网际宪章》)。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入类活动的影响”;“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白然灾害的分布”;“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其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内容,均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和运用。
二、考试范围与内容
1.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
2.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四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
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选考内容
选考一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选考三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