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统合之基_抗战前国民党在云_省略_组织与发展_1927_1937_段金生

合集下载

中共最杰出的战略情报专家

中共最杰出的战略情报专家

中共最杰出的战略情报专家——阎宝航他是张学良的终身挚友,又是宋美龄的身边红人;他是蒋介石眼中的“能员”,却又是何应钦的眼中钉;他是国民党元老陈诚、于右任等的好朋友,却又是周恩来的私交频繁;在国民党元老陈诚眼中,他是“最不可能是共产党员的人”;在他领导的地下党成员的眼中,他又是可寄托生命的赤子。

这就是阎宝航---中共最杰出的战略情报专家!1895年生于辽宁省海城市的一个小乡村,1918年毕业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

这使阎宝航经受了贫困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双重洗礼,渐具悲天悯人的情怀。

1918年4月,他创办了奉天贫儿学校,1921年,他被基督教奉天青年会聘为青年部干事。

此后,阎宝航先后组织“星期三会”、“启明学社”等团体讨论新文学,学习马列主义,探讨救国救民之路。

1925年6月阎宝航在沈阳组织学生2万多人,举行示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

之后,基督教青年会派阎宝航前往英国留学。

192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院。

回国后,他又相继组织起“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等5个抗日团体。

抗日的主张逐渐成为他贯穿一生的主旋律。

阎宝航一方面热衷于社会事务,尤其热衷于抗日,这些活动是他广结朋友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对各种知识的孜孜以求以及从国内到国外的丰富阅历,为他的交际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谈资。

尤其是在国外的一段生活,使他具备了欧美绅士的风度。

阎宝航在基督教青年会工作期间,张学良经常到青年会消闲,阎宝航的谈吐颇受张学良赏识,逐渐成了张学良的知己和幕僚以及后来的主要智囊。

这是他从事政治的开始。

通过工作推动交际,阎宝航得以在名利场上八面玲珑,因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多方面事务。

他是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会顾问、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理事、大明实业公司总经理。

他杰出的组织才能和交际艺术,为宋美龄、蒋介石所赏识,先后在蒋介石、张学良合办的“四维学会”,蒋介石、宋美龄倡导的“新生活运动”中担任要职。

按照张学良交予的使命和要求展开活动,阎宝航博得了宋美龄的信任和众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敬重。

“间谍”卢志英智获蒋介石绝密情报

“间谍”卢志英智获蒋介石绝密情报

“间谍”卢志英智获蒋介石绝密情报在庄严肃穆的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里,埋葬着一位出生于山东的红色传奇“间谍”。

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中共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

他在2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获得过无数重大情报,最精彩的是和项与年等人拿到了蒋介石对苏区围剿的“铁桶计划”,而使红军主力转危为安,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卢志英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0号烈士证书。

早期的“间谍”生涯卢志英1905年12月23日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今昌邑市)望仙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进入私塾学习,1921年考入昌邑乙种蚕桑实业学校。

在这里,卢志英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熏陶。

1922年,卢志英在乙种蚕桑实业学校毕业后,因家境贫困而无力继续深造,就随亲友赴东北谋生。

他遍历黑龙江、哈尔滨、张家口等地,历尽艰难困苦,饱尝人间辛酸。

他胸怀富国强兵的壮志,于1923年秋考入绥宁镇守署军官讲习所。

毕业后,他满怀救国热情,投身东北陆军第三混成旅,任工兵营第一连司务长,随军转战南北。

目睹军阀战争之暴虐,民众生活之惨痛,卢志英清醒地认识到:“欲解除民众之桎梏,务须铲除军阀。

要过人的生活,必须推翻这个旧世界。

”遂毅然脱离奉系军队。

正在他抑郁苦闷、苦苦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时,南国吹来大革命的东风。

1925年2月,卢志英毅然只身南下投身到第一次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

不久,他肩负着到北方旧军队中从事秘密军运的重大任务,到达了河南郑州。

在郑州,他结识了山东的王乐平和山西的续范亭,并经过他们介绍,到洛阳陆军训练处任队长,与南汉宸、赵惠尘朝夕相处。

不久,他又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刘仲华和姚继民。

在他们的影响和教育下,卢志英刻苦钻研革命理论,联系中国的实际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他决心以身许党,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国共关系的一段往事——王彬彬

国共关系的一段往事——王彬彬

国共关系的一段往事——王彬彬几年前,我到台湾开会。

主办方安排大陆与会者去了趟台北市著名的诚品书店。

时间短促,我只挑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万亚刚的《国共斗争的见闻》,李敖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从李敖所作的序中可知,作者万亚刚本名万大鋐,1928年19岁时,即进入陈立夫的“中统”,直到59岁退休,凡40年。

在“中统”,万氏历任科长、晋陕豫边区专员、调查局主任秘书等职。

抗战期间,曾潜入“红色圣地”延安,并安插特务到抗大“潜伏”。

这种经历,使得他对国共两党的恩怨所知颇深。

《国共斗争的见闻》是万氏相关文章的结集。

从集中一些文章看,晚年万氏,坚决反对“台独”,是铁杆的“统派”。

这且不谈。

集中有一篇《谜,还是谜》,谈的是瞿秋白之死。

文中有这样一段:瞿秋白之死,在我心中成谜,起因于我对国民党对待共产党政策的了解。

在政治斗争场合,凡是占上风者,对待敌人往往宽大,国民党如此,共产党亦然。

中统成立于一九二八年,专职对付共党的地下活动。

由于共党的地下组织非常严密,所以工作很吃力,成绩亦不好。

一九三年建议对共党分子采宽大政策,由政府颁行“处理共党分子自首自新办法”,以后就按照这个办法,对付共党分子以争取“转变”为主。

在抗战以前,国民党的声誉,和共党在建国初期一样,如日中天,全民爱戴,所以争取共党分子转变并不困难。

即以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而论,有三分之一以上,被捕后转变,成为中统的成员。

这些从共党过来的人,熟悉共党的地下活动,由于他们的指引,终于在一九三四年底,将共党设在上海的地下总部和其他重要机关,全部破获。

追源溯因,都是宽大政策之功。

万氏的意思是说,瞿秋白被捕时,国民党已对捕获的共产党实行“宽大政策”。

依常理,瞿秋白不应该被处死,这个问题也姑且不论。

我感兴趣的是万氏所说的这“宽大政策”本身,以及这政策产生的效用。

要说清这政策如何产生,还得从国共合作的破裂说起。

【鲍罗廷依靠的“革命先锋”】由于孙中山力排党内非议,坚决主张“联俄容共”,1923年,国共开始了第一次的所谓“合作”。

毅然抗敌 力挽狂澜 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

毅然抗敌 力挽狂澜 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

毅然抗敌力挽狂澜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且艰苦的斗争,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努力。

而要实现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抵抗,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统一战线被认为是至关重要而蓬勃发展的。

本文将探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以及对战争胜利的贡献。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共两党存在着长期的对立与斗争。

然而,面对日本的侵略威胁,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统一战线,才能凝聚全国抗战的力量。

因此,为了国家利益,国共两党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毅然决定展开合作。

二、国共合作的成果1. 军事合作与统师制的建立为了实现对日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展开了广泛的军事合作,并共同创建了统师制。

这个制度让国共两党的将领有机地结合在抗日前线,并共同为抗日斗争贡献力量。

通过军事合作与统师制的建立,国共合作进一步加强,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国共合作还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在中国大片领土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国共两党通过互相支持与合作,使根据地得以稳固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3. 人民的积极参与国共合作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与积极参与。

当时,两党通过共同的宣传与组织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抗战意识,激发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广泛的人民参与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共合作的意义与贡献1. 凝聚抗战力量国共合作的成立凝聚了广大民众的抗战力量,将全国人民的力量统一在一个目标下。

这种统一战线让国共两党的力量相加,形成了能够与日本侵略者抗衡的强大力量。

只有通过国共合作,才能凝聚起庞大的抗战队伍,扭转战局,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 经济与军力的增强通过国共合作,两党共同建立了军事合作体系,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两党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措施,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单元知识结构图。

据此可知,该单元的主题是()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中华民国的建立2.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说明()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B.民主革命纲领得到广泛认可C.领导工人运动已被放弃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3.如表是某班同学制作的读书笔记。

根据笔记内容,可以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时间:1922年7月。

地点:上海。

党的主要任务: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A.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B.中共二大的召开C.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D.“二次革命”的爆发4.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

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拉门德代表英美法在中国组织新银行团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A.列强意识到平等对待中国是大势所趋B.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觉醒C.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D.民国后期民众在外交事务中当家作主5.他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北京大学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最高学府。

他是()A.陈独秀B.蔡元培C.李大钊D.胡适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时强调:“五四运动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一场全民族的运动。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北京学生示威游行B.上海的商人罢市游行C.知识分子号召斗争D.各阶层群众广泛参与7.某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长征故事”系列活动,为我们讲述了“战略转移——瑞金出发”“得意之笔——_____”“转危为安——会宁会师”等长征故事。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三年模拟)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三年模拟)

专题三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3年模拟一、(2023届河南洛平许济质检,7—9,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5分)记乱离吴伯箫告诉你们哟,离散了的学生们!在一个月前还被你们偷偷地呼着“青年校长”的人,现在披了一条武装皮带,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人了。

在每个人不与死搏斗便不能活下去的时代,生活的变幻真像白云苍狗,放下书本,扛起枪杆,正如瞬眼前的高楼大厦瞬眼后沦为断井颓垣,是莫可预测的。

须知这一九三七年日寇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我们神明华胄五千年来空前的浩劫,凡属中华民族之人谁都有份,谁都无可逃脱的。

我们,四百人,为了救亡,将我们的学校,那和平日子弦歌的乐土,忍着痛白白地抛弃了。

总还记得吧,出发的那天早晨,大家冒了大雨后仲冬的寒冽,鸡叫就起来,不点亮灯,彼此摸索着收拾行囊,四百人竟也听不到一点什么杂乱的声息。

沉闷是那时的悲歌啊!一声集合的号音,将我们赶到广阔的操场去,记得微茫的星光下,黑黝黝整齐的队伍里发出了多少悲壮的嘘唏。

记得大家不约而同地呼:“中华民族万岁!”那响彻霄汉的声音,真足振顽起懦,吓破敌人的狗胆。

后来我们终于出发了,校门前大家郑重地举手敬礼,落在“枪在我们的肩膊”那歌声后边的,是那么整齐的房舍,精致的校园,满藏的图书仪器,同千万种回忆与怀念。

路慢慢地远,心也慢慢地沉重起来。

离开学校,命令是集中训练,从东海边岸以产梨著称的莱阳到临沂去,旱路是七百里遥远。

记得晓行夜宿、风霜苦辛,凡过即墨、高密、诸城、莒县,整整走了九天。

脚上磨起泡来的,嘴上生起疮来的,比比皆是。

可是你们都不以为苦,觉得同前方枪林弹雨中浴血抗战的将士比,算不了什么。

看看你们风尘满面,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偏偏又笑着说那种“不累不累”的大话,真觉怪可怜,但又是多么招人喜欢啊!只要同你们在一起,仿佛什么疲劳都可云消雾散,什么懒散人都该奋发鼓舞似的。

可是临沂的集中,使我们失望了。

只知逃退的那时的山东长官,不给训练的经费,没有训练的计划,不派负责的人员,像烈火上浇了冷水一样,人们的心全灰了。

《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填空题。

1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又名《》,作者是()国人()(人名),题目中“红星”象征着()2《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体裁)作品。

这部作品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请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和()是其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红星照耀中国》的结构有章回体结构的样式,本书一共由()篇构成,其中记述毛泽东事迹的一篇是《》,周恩来的事迹主要在《》里叙述。

4《红星照耀中国》是按照()顺序编排的,记录了作者的行程见闻。

在叙事中,作者使用第()人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书中,增加了真实感。

5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四项举措是()、()、()、()。

6全书共十二篇,主要内容包括①()②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③()④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7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 ()、()、()、()。

8红军正式定名是在 1928年,它的全称是(),其前身是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的()9陕北的“红色战士”,除了站岗放哨、参加战斗之外,还喜欢进行()、()、()等业余活动。

10埃德加·斯诺及其夫人海伦都曾在不同场合承认,《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是与两个中国人有关的,这两个中国人是()和()。

选择题1“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中的“大迁移”是()A 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2《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自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斯诺可能报道了()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C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胜利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3 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怀着对有关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等很多问题进行探寻的愿望,斯诺踏上了寻求令人满意的答案之路。

抗战时期山西国统区的金融体系

抗战时期山西国统区的金融体系

阎锡山通过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相结合 , 创办了西北实业公司、 四行号及实物准备库 , 实现了金融资本的
扩 大增 长 。 1 9 3 7年抗 战爆发前 夕 , 山西省银 行资 本为 2 0 0 0万 元 , 晋 绥地方 铁路银 号有 资本 1 0 0 0万元 , 绥西 垦 业 银号 资本 为 2 0 0万 元 , 晋 北盐业 银 号资本 1 0 0万元 , 占全 省 官僚企 业 总资本银 行业 资本 总额 3 4 . 4 % 0 9 ) , 虽
山西沦 陷前 夕 , 阎锡 山将 四银 行 号合并 为 二银行 号 , 迁 往 晋南 、 西安 。相持 阶段到 来后 , 为维持 盘踞 在 晋 西 的庞 大军 政机 构 开支 , 阎锡 山开 办“ 华 利 号” “ 裕 中商行 ” , 与省银 行 一道构 成 了战 时金 融管理 机构 , 通 过发 行“ 晋钞 ” 纸 币, 从事 商 业投 资 等行 为 , 维护其 统 治 。太平 洋 战争爆 发后 , 阎锡 山将 其 他金 融机 构合
战爆 发 , 山西 成 为 日军进 占华 北 、 进 而挥 师南 下 的 战略要 地 。 阎锡 山在 指挥 中央军 、 晋绥 军 , 在正 面战 场抗击 日寇 的 同时 , 也将 四银行 号南 撤 临汾 、 运城 、 西安 、 成 都等 地 , 建立起 了独具 特色 的 战时金 融体 系 。1 9 3 7年全
Hale Waihona Puke NO. 4. 2 01 5
S e r i a l No . 4
晋 绥 地 方铁 路 银 号 , 直 属 于 山西 省公 营事 业 董 事会 , 主要 精 力晋 绥 两 省 地 方 所有 铁 路 金 库 , 办 理 两 省 地 方 所 有铁 路 特别 会 计 , 铁 路 储 蓄 出纳 款 项 、 募 集 经 理 铁 路公 债 、 调 剂 铁路 金 融 , 仓库抵押 、 发 售 地 方 铁 路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

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涉及模块章‎节】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多角度整合‎】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

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

并指出你的‎理由。

2.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

2020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 (4)

2020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 (4)

2020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

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次向世界表示了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并成为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斗争起点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三元里抗英C.金田起义D.义和团运动2.“一场绅土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了耻辱的印记。

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听到你在哭泣”。

与材料反映的史实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1877-1889年,英国太古、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

该材料说明了( ) A.国外航运公司的航运技术落后于中方企业B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C.民族企业_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D.国外航运公司勾心斗角,其实力大大削弱4.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由此看来,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觉醒始于签订(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张华去威海旅游,带回了一枚邓世昌纪念币,上面有刘华清的题词,“甲午志士不朽,捍疆卫国光荣”。

获得这一殊荣的还包括( )A.陈化成B.关天培C.曾国藩D.左宝贵6.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袒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抗战前中共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上层统一战线策略论析

抗战前中共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上层统一战线策略论析

抗战前中共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上层统一战线策略论析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深入,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危亡日益加深,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发生以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抗日的新高潮,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和策略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注重对国民党开展统战工作。

这一统战工作首先在有着一定抗日积极性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中展开,并在具体工作中强调上层统一战线与下层统一战线的统一,对于这一点,中共在《关于抗日的人民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统一战线的形式是依照各种不同的环境而变化的。

概括的说来,有:(一)上层的统一战线。

(二)下层的统一战线。

(三)上层统一战线与下层统一战线的同时并用[1]。

在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中,针对统治阶层对于整个团体的指导性作用,中共尤为注重运用多种策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统战工作。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较为殷实,但多侧重于对史实的剖析,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梳理,试着对中国共产党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团结抗日的上层统一战线策略进行理论概括。

一、彰显民族大义,表明中国共产党合作意图,打开合作之门在具体统战工作的开展中,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统治阶层动之以爱国情,晓之以民族大义,激发其爱国热情。

(一)发表宣言等力呈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民族危亡,同时表明中共的政治立场和合作诚意,为双方合作的达成创造更多可能性。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宣言中指出中共准备在三条件(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下与任何武装订立作战协定,共同抗日[2]。

1934年7月13日,在发表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重申愿在三条件下同全国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停战协定,此后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开始考虑与中共取得联系多是基于中共所提出的三条件。

党的隐蔽战线的源头和发展

党的隐蔽战线的源头和发展

□顾元罡党的隐蔽战线的源头和发展毛泽东曾讲过,我们要消灭敌人,有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的战争,一种是隐蔽的战争。

的确,在中国共产党艰苦漫长的斗争历程中,党的隐蔽战线工作是党和国家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

追忆那些默默无闻、英勇无畏的无名战士,缅怀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卓越功勋,仍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发轫于特务工作处1927年5月,我们党最早的情报、保卫专业机构——特务工作处在汉口成立。

当时,上海刚刚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

鉴于这次反革命政变的惨痛教训,周恩来倡议并于汉口主持成立了特务工作处,标志着我们党隐蔽战线工作的专门机构开始萌芽。

“特务”本意是指执行特殊勤务、特别任务的人。

武汉时期我党的特务工作处,隶属于中央军事部,以情报、保卫工作为重点。

其下设保卫股、情报股、匪运股和特务股。

保卫股负责保护中央领导和中央机关安全;情报股负责搜集当时武汉重要动向和情况;特务股俗称“打狗队”,负责惩办党内叛徒,同时执行中央交办的其他特殊任务;匪运股负责联系帮会组织,争取改造土匪和收编民间武装,促其参加革命队伍。

特务工作处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位于胜利街的中共中央机关。

当时,蔡和森、李维汉、周恩来、瞿秋白等领导人经常在这里开会、研究工作。

特务工作处的警卫人员昼夜值班,在对来访者进行详细盘查后才放行。

其时他们工作十分活跃,工作人员往往拥有国共双重身份,情报来源多种途径,并且成效十分明显。

汪精卫武汉“分共”,特务工作处及时得到情报,使陈独秀及中央所有成员成功避开国民党的搜捕。

随后,八七会议召开,特务工作处精心安保,使国民党警探对鼻子底下的“惊雷”一无所知。

后来,中共中央又从武汉迁回上海,特务工作处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它虽然只存在了3个月,但培养了中共最早的特工干部,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成为我们党隐蔽战线的发轫而载入光辉史册。

探索于中央特科1927年11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特科,由周恩来亲自指挥。

断送蒋介石“东南半壁”的段氏兄弟

断送蒋介石“东南半壁”的段氏兄弟

断送蒋介石“东南半壁”的段氏兄弟作者:于继增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2年第4期在党的隐蔽战线上,曾有过不少无名英雄,他们惊心动魄的革命经历往往不为人知晓。

段伯宇、段仲宇兄弟就是这样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无畏战士。

当年他们潜伏在蒋介石侍从室,巧与周旋,掩护同志,策动多起国民党军起义,为上海和江南解放立下大功。

蒋介石为此哀叹:“段家兄弟断送了我的东南半壁江山……”周恩来密令“到蒋介石身边去”段氏兄弟出生于河北省蠡县的一个军人世家。

其父段云峰早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在保定速成武备学堂(保定军校前身)时与蒋介石同学。

辛亥革命后考入中央陆军大学第四期,与后来成为国民党军事要员的李济深、徐永昌是同窗,毕业后在保定军校任教。

曾任段祺瑞政府参谋部次长,后为国民党中将,故旧门生无数,桃李满军界。

段云峰因痛恨军阀混战,辞官返乡办培德中学,自任校长兼授国文、数学。

段氏兄弟受老父熏陶,热爱传统文化,具谦和朴实之风。

兄弟俩分别于保定和北京受中学教育后,段伯宇入河北大学医科学医,想以针筒和手术刀拯救病弱国人;比哥哥小十岁的仲宇,则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炮兵科,以承续父辈军旅生涯,为国效命。

无奈国事日非,段伯宇曾一度行医,可医术再高明也救不了苦难同胞,后到国民党三十二军干训团当了一名军医。

抗战爆发后,思想激进的段伯宇曾到太行山寻找八路军未果,只得随国民党三十二军南下。

日军占东北,侵华北,蒋介石却“攘外必先安内”。

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被镇压后,段伯宇对国民党绝望了。

这时,他结识了河北同乡王兴纲,王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的副官,实际是1928年入党的中共秘密党员。

王兴纲了解了伯宇的苦闷后,便启发他“转向共产党”。

1938年春,国民党三十二军上校军医段伯宇只身奔赴延安,参加抗大学习。

当时段伯宇提出入党要求,组织上告诉他,你还是回三十二军工作对党有利,组织问题可找王兴纲解决。

8月初,段伯宇返回南昌原部队,由王兴纲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潜伏打入蒋介石侍从室的段氏兄弟

潜伏打入蒋介石侍从室的段氏兄弟

潜伏:打入蒋介石侍从室的段氏兄弟作者:陆昇来源:《同舟共进》2012年第04期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遭到重创,金陵王气黯然收。

蒋介石一面企图借长½¬天险与共产党划½¬而治,一面做退守台湾的准备。

然而,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当解放军百万雄师即将过大½¬之际,“自家后院”竟然起火了。

曾先后进入其御用机构——总统府侍从室的段伯宇、段仲宇兄弟,竟是长期潜伏在自己身边的中共地下党员,并且成功地策动蒋家“御林军”预干一总队和伞兵三团起义。

这两支全副美式装备的特种部队可谓蒋氏嫡系中的嫡系。

蒋得悉此事后,不禁猛拍桌子,咬牙切齿:“段氏兄弟断送了我的半壁½¬山!”周恩来说:你要想办法打入蒋介石那里段伯宇、段仲宇兄弟出身河北省蠡县的军旅世家。

父亲段云峰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会员,在保定姚村速成武备学堂时与蒋介石是同学。

蒋介石学的是炮兵科,段云峰学的是步兵科。

辛亥革命后,在“整军¾¬武、救亡图存”的号召下,段云峰1914年考入陆军大学第四期,与李济深、徐永昌是同学,毕业后在保定军校任教,先后教过步兵科、炮兵科的战术,学生众多,桃李满天下。

陈诚、白崇禧、张治中、顾祝同、周至柔(空军总司令)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都毕业于保定军校,算得上是段云峰的门下。

其后,段云峰在段祺瑞政府一度担任代理参谋次长,在军界的地位和声望十分显赫。

段云峰因痛恨军阀混战,辞官返乡办培德中学,自任校长兼授国文、数学。

少年时期的段伯宇受父亲影响,思想激进。

1930年,段伯宇从河北大学毕业,应同学刘静波之邀到太Ô¬一起开诊所。

后¾¬父亲段云峰的一个老朋友介绍,段伯宇到国民党32军干训团当了一名军医。

抗战爆发后,段伯宇于1938年只身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

毕业前夕,队长找他谈话,说明共产党与国民党有Ь定,抗大不能吸收国民党现职军人,以免引起对方“抗议”,要求他毕业后回到Ô¬部队。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军政机构改组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军政机构改组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军政机构改组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为应对军事上的不利形势和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向大后方转移等各种战时特殊状态,在蒋介石主导下,中国国民党在党政军决策体制及其架构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调整和改组。

通过设立国防最高会议、扩大改组军事委员会以及南京失守后的政军机构改组,不仅有助于稳定国民党的战时领导层,巩固国民党的执政地位,而且有利于贯彻国民党的抗战决策,并使国民党领导层尽可能做到一致对外。

标签:抗战初期;国民党;国民政府;机构改组1937年7月7日,面对日军的肆意挑衅,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面抗战爆发。

这是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当政10年之后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不仅事关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而且事关国家的危亡。

当此时刻,如何处理战争状态下的诸般急迫事务,决策战时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因应之举,是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此,由国民党及其领袖蒋介石主导,对国民政府的军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组,以适应战争初期的紧急状况。

有关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军政机构的改组,在诸多抗战通史著作中虽然不乏一般性叙述,但专门研究似不多见,本文即以此为讨论之中心,作初步梳理和分析,以就教于抗战史的研究者。

一、设立国防最高会议1937年8月1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议决取消“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代之以“国防最高会议”。

根据《国防最高会议组织条例》的规定,其组成和职能为:国防最高会议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负责。

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为副主席。

会议成员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秘书长,组织、宣传、民众训练等部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五院正副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内政、外交、财政、交通、铁道、实业、教育等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常务委员会委员,参谋总长,军政、海军等部部长,训练总监部总监,军事参议院院长;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主席得在委员中指定常务委员会委员9人;其他各关系人员在必要时由主席通知列席。

段氏兄弟显“神威”

段氏兄弟显“神威”

78人与事·往事钩沉蒋介石亲自挑选的“兄弟高参”段伯宇、段仲宇竟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俩传送出很多绝密情报,策划了多场起义,往解放区运送了大量战略物资,做了很多解放军在正面战场未做的事。

以至蒋介石痛心疾首,咬牙切齿,拍桌怒骂段氏兄弟:“断送了东南半壁江山。

”段氏兄弟显“神威”文/陈名海段氏兄弟潜入“侍从室”蒋介石嗜权如命,但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亲自办理。

他参照古代皇帝的做法,设置了侍从室。

这是蒋介石的“智囊团”,负责上情下达、出谋划策、文电拟办、活动安排等等,位高权重。

对于侍从室人员,蒋介石高度重视,亲自考察和挑选。

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他亲自选出的段仲宇和段伯宇,都是中共地下党员。

蒋介石把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挂在嘴上,行动上却是“天下为私”。

他重用人段伯宇(左一)、段仲宇兄弟的标准可用五个字概括:“亲(亲戚)、黄(黄埔军校毕业)、陆(陆军大学毕业)、浙(浙江老乡)、故(熟人同学)。

”具备“陆”和“故”两大条件,再有蒋介石可靠的亲信推荐,中共地下党员段仲宇成功吸引了蒋介石的注意。

段仲宇是国民党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他留校当了一年教官。

钱大钧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任侍卫长,深得蒋介石的信赖,号称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

1940年,钱大钧官至军政部常务次长。

他听人多次赞扬段仲宇,所以对段印象深刻。

钱大钧有两个儿子在印度,希望段仲宇可以去辅佐点拨。

段仲宇欣然从命,热心辅导。

在印度从军期间,段仲宇表现良好,晋升很快,其调研报告和建议报送军政部后,钱大钧十分赞赏。

军政部进行调整时,钱大钧被调回侍从室,仍任第一处主任。

他想培植亲信,就将段仲宇紧急召回,推荐给蒋介石。

段仲宇的父亲段云峰当年和蒋介石是陆军大学的同学,蒋介石听说段仲宇是段云峰的儿子,顿生好感。

见到段仲宇后,蒋介石仔细观察他。

只见段仲宇身材魁梧健壮,相貌堂堂,举止大方。

蒋介石连说了三个“好”。

两天后,段仲宇接到通知,他被分配在侍从室一处二组工作。

民国时期国民党特务组织衍变

民国时期国民党特务组织衍变

民国时期国民党特务组织衍变第一阶段:组建时期(1927-1931)国民党最早的特务机构形成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反共“清党”期间。

深谙中国传统政治权谋的蒋介石,对于重要而敏感的特务机构的组建,采取了双管齐下、分而治之的方针,这便导致了后来国民党中统与军统的分别出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

由此,两大特务机构即使在其形成初期,其组织人事与隶属关系也是泾渭分明的。

(一)中统前身1、“中央俱乐部”早在北伐之前,陈立夫、陈果夫便在国民党内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央俱乐部”的小团体,参加者都是陈立夫、陈果夫一系的人。

因“中央”与“俱乐部”两个英文单词的起头都是C,而二陈姓名英文拼音字母开头也是C,故外人称之为“CC系”。

为了掌握党内动态情报,二陈又秘密搞了一个小组作为“CC”的触角,开始做情报工作。

但只是二陈的“私货”,没有组织编制和正当经费来源。

不过,却仍被认为是国民党中统的起源。

2、“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1928年1月蒋介石复职后,决定加强特务工作,以应付党内外斗争的需要。

同年2月底,蒋介石稳固了他的统治秩序,是月底,他采纳陈果夫的建议,决定让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专司负责党务情报搜集工作,任命陈立夫为科长。

不久后由张道藩、叶秀峰先后任科长,1929年改由徐恩曾任科长。

1930年夏,调查科又增设了两个小组,其中“特务组”主要是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搜集有关情报资料,进行策划与调查研究,设计指导反共活动;“文言组”负责搜集整理各种报纸杂志及其他出版物,制成剪报,择其要者送有关方面参考,以供掌握中共及其他党派的最新动态。

同时,调查科也开始向上海、武汉、开封等各大城市派驻特派员并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各级各单位的“特务室”。

(二)军统前身1、“黄埔同学联络小组”1927年8月,蒋介石因在国民党内部受到汪派及桂系等派系的共同攻击,四面楚歌,急于用非常手段对付政敌,故授意胡靖安(黄埔二期,后为军统头目、陆军中将)离开黄埔,在上海成立“黄埔同学联络小组”专事联络黄埔同学搜集各方情报,并监视部队,可谓蒋介石特务机构的肇始。

抗战前的中国青年党与国民党

抗战前的中国青年党与国民党

抗战前的中国青年党与国民党
章金波;张继业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在近代中国三百多个大小政党中,中国青年党与国共两党一样,有完整的政党纲领和严密的组织机构,并以在野民主党的身份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叱咤风云一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训政”制度最坚决的批判者,并为此与国民党两者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那么青年党与国民党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到底是怎样走到一起的?本文拟就此做一初步考察,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青年党,了解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轨迹。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章金波;张继业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从"国民党的反动派"到"国民党反动派"--舆论的丧失与国民党大陆统治的崩溃[J], 黄文华
2.1927-1931年间中国青年党与国民党关系述略 [J], 曾辉
3.抗战前的中国青年党与国民党 [J], 章金波;张继业;
4.抗战前中国青年党和国民党的矛盾 [J], 王秋华
5.抗战前期沈鸿烈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敌后的工作 [J], 黄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党中央对其之控制力较强; 反之, 地方党部发 展欠佳或缓慢, 则反映出国民党中央对其有效控 制能力不足。因此, 观察国民党地方党部的组织 与发展状况, 是考察中央与地方关系经纬的重要 内容。长期以来, 国民党的政治与社会结构、 组 织形态、 派系纠葛等问题, 一直是学术界关于国
党治国的早期思想的言论表达。 但孙中山这一 以党治国体制理念, 直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国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在 1913 年曾言 政府。一般而论, 地方党部发展较好的省区, 国 则中华民国之基础自然巩固。…… 中华民国以 人民为本位, 而人民之凭藉则在政党。 国家必有
① 这是孙中山主张以 ” 政党, 一切政治始能发达。
瑠 其组织 瑏 日, 云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
年 3 月, 广州政治分会派遣张邦翰等 7 人为国民 党云南省党务筹备委员会委员, 派令中还有“会 同王复生、 杨蓝春两同志筹备云南党务 ” 字样, 不 过最后张邦翰到南京另有任务, 其余 6 人直到 5 月才到齐昆明, 并因未得到云南军政当局的实际 支持, 最后只得依靠在广州领得的经费于昆明圆 “中国国民党云南党务筹备处 ” 通街租房, 挂起 的
③ 唐继尧统治时 在云南的发 展 仍 相 当 不 平 衡。
主 要 有: 张 其 昀《党 史 概 要 》 ① 关于国民党的通 史 研 究 , ( ( 台北) 中央文物供应社 1979 年版) , 《中国国民党 张同新 彦奇、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 《中国国民党史 史纲》 马尚斌等 《中国国民党史》 (江 (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 刘健清等 纲》 《中国国民党史 》 ( 安徽人民出 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 肖效钦 《中国国民党史 》 (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版社 1989 年版) , 宋春 《中国国民党史 》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年版) , 苗建寅 《 》 ( ) , 版 李云汉 中国国民党史述 ( 台北 )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 《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 》 ( 安徽 孔庆泰 党史委员会 1994 年版) , 1998 ) ; , 教育出版社 年版 等 另外 一些民国通史性著作也关涉到 国民党的发展史。关于专题研究方面, 较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主要 ( 人 民 出 版 社 1986 年 有: 尚明轩《孙 中 山 与 国 民 党 左 派 研 究 》 《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的党政关系 》 ( 南京大学历 钟声 版) , 《国民党派系斗争史 》 (上 1990 年 ) , 史系硕士学位论文, 郭绪印 《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 崔之清主编 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 ) , 之演变( 1905 - 1949 ) 》 王奇 《党员、 生 党权与党争: 1924 ~ 1949 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 《近代广东的政党 · 社会 [日]深町英夫 ( 上海书店 2003 年版) , ·国家— ( 社会科学文 — —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团体制的形成过程 》 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等。 目前尚无关于国民党在云南省党部发 ② 据笔者目力所及, 展的较全面的论述。
表现了此时国民党在云南的组织与发展十分薄 弱。然而, 对于国民党本身而言, 虽然此次登记 出来的党员较少, 但是“自是不纯净之分子淘汰
⑨ 。 , “乃于焉确立” 净尽” 云南党务基础自此
据杨大铸
撰文称, 杨 大 铸、 吴 品 芳、 邓 质 彬、 董 成 志、 彭嘉 猷、 李表东、 张仁怀、 赵世钊等亦组织了国民党临 “大受共党王复生等之忌, 时省党部, 并 以右派反
·史论·
脆弱的统合之基 : 抗战前国民党在云南的组织与发展 ( 1927 - 1937 )
段金生
[ 摘
要]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 , 国民党在云南的组织与发展相当混乱 。 经过多方博弈, 龙云最终统一滇政, 国
“统一” , 民党在全国的统治也逐渐确立 , 国民党云南省党部才逐渐由混乱走向 并在党员发展规模、 县市基层党部发展等 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由于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党部发展的不平衡 , 其在云南省党部的组织与发展仍然受限 , 表现在省 党部的人事结构以云南地方实力派为主 、 党务活动经费困乏, 这一定程度上是国民政府对云南地方政治统合脆弱之表 现。 [ 关键词] 国民党 云南 党部
⑥该报告中所称国民党在云南的 3 个党部, ” 效。
: 《政党 关于同盟会在云南的组织与发展演变, 参见拙文
, 演进与边疆政治: 同盟会在云南的组织与发展 》 待刊稿; 关于中 华革命党、 国民党及中国国民党在 1912 - 1927 年间的发展状况, 拟另专文探讨。 ( 1926 年 ④ 《云南农运特派员陈能新等致中央农民部呈 》 11 月 23 日) , “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台湾 国民党党史馆” 档案电子版, 中国国民党五部档案: 6199 。后文所 引中国国民党特种、 汉口档案, 皆出此处, 不另注明。 : 《一九二六年 “倒唐” 》 , 《近代史 李表东 回忆录 ⑤ 张若谷、 1958 年第 3 期。 资料》 王伯群提 ) 》 ⑥ 《解决云南党务政治军事问题案 ( 何应钦、 ( 1927 年, 具体日期不详, 据内容判断应在 1927 年云南六四政变 ) 中国国民党五部档案: 16388 。 之后。 : 《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左派在云南的革命活动 》 , ⑦ 杨立人 : 《云南现代史研究资料 》 1982 年, 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 第 8 辑, 第 11 - 12 页。 : 《中共云南地方史 》 第1 ⑧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61 页。 ⑨ 《中国国民党云南临时省执行委员会成立启用印信通 1987 年第 17 期。 因 《云南档案史料 》 ( 1927 年 4 月 28 日 ), 电》 负责人李培炎为龙云舅子, 亦被称为舅子派。
①4. ” 省执行委员, 一俟选定, 再为总极。
记员, 对云南的党员作一总清理。 由于经历了复 , “一般党员, , 杂的清党活动 怀疑趑趄 ” 导致登记 情况不能普及。此次登记后, 呈经国民党中央核 , “且多数仅集中于昆明 准的合格党员, 仅 578 人
⑧ 虽然这一数据未必精准 , 。 但 市及易门县两处”
110
2015. 2 民国档案
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分会及蒋介石的报告中明确 : “云南党 称国民党云南地方党务门户现象严重 [ 组] 织自二六政变后, 即有多数同志出而组织, , 引起纠纷, 政府 遂致各立门户, 嗣因意见纷[ 歧] 为维持大局计, □□ 选同志三十人为省党部筹备 员, 已于四月敬日在省议会成立中国国民党云南 省党部筹备处, 照章积极进行。 除定于选举临时
⑨ 龙云在向国民党中 。 委员会, 被称为“议会派 ”
本文拟 基于此,
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在云南的组织与 发展历程进行考察, 并从中审视国民政府中央与 云南地方关系的复杂经纬。 : 国民党云南省党部 一、 由混乱走向“统一 ” 的发展历程( 1927 - 1937 ) 国民党是从同盟会演变而来, 自同盟会开始 就在云南建立了支部, 并展开了活动。 然而, 经 过多次复杂演变, 最终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时, 其
尚无法明确考辨出其具体所指。 但二六政变发 生后直至何、 王报告期间, 以国民党名义在云南 进行活动的组织有 5 种之多: 1. 由国民党中央派 遣到云南的党务特派员王复生等人在 1927 年 3 月 12 日宣布成立的国民党云南临时省党部, 被
⑦。2. 1927 年 3 月中旬, “教育会派 ” 由国民 称为
④ 政治色彩并未消除, 与中央之关系错综复杂。
( 1913 年 1 月 19 日 ) , 中 ① 《在上海国民党茶话会的演说》 : 《孙中山全集 》 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室等合编 第 3 卷,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第 4 页。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 172 次常 ② 1928 年 10 月 3 日, 《训政纲领》 , 委会通过 并在 1929 年 3 月 19 日的国民党三大上得 。《训政纲领》 规定: 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 , 由中国国 到确认 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 时, 则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 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的施行。于此, 国民党的 一党专政地位得以从制度层面确立。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江苏古籍 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 二 ) , 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95 页) 。 : 《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学术史认知》 , 贺江枫 ③ 段金生、 《思想战线》 2014 年第 4 期。 : 《地方意识与地方政治: 政治区域化场景下的边 ④ 段金生 》 , 《中国边疆史 — —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云南为中心 疆治理— 2014 年第 1 期。 地研究》
② 5. 1927 。 动分子投机分子诸名词攻击各同志 ”
龙云与南京国民政府逐步明确了关系, 国民 党云南地方党务渐有起色。1929 年, 国民党中央 以龙云、 张邦翰、 卢汉、 陈廷壁、 裴存藩、 陈玉科、 杨大铸、 曾三省诸人为云南党务指导员, 整理云 , “筹备数月, ; 1930 年 3 月 11 南党务 苦心规划 ”
② 然而, 国民 民党成为执政党, 才得以基本实现。
党建立的以党治国体制并不牢固, 晚清以来开始 而缘于党内 呈现的政治区域化景象并未消除③, 高层派系斗争复杂及国内外政局的巨变, 其无力 从根本上消解各省已存的地方实力派。 其中, 以 云南为代表的西南边疆各省地方军政实力派, 虽 然名义上服从于南京国民政府, 但中央政府对地 方之具体事务, 尤难过问。 在二六政变后, 龙云 逐步掌握了云南地方军政大权, 亦表示臣服于蒋 介石, 然仍保持着较强烈的地方意识, 对中央政 府的防范甚严。时至 1945 年昆明事变, 国民政府 仍未能实现对云南之彻底控制, 云南的地方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