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小结:
说说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交流
作业:
吃饼干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身旁的同学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回去查阅资料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器材
音叉、橡皮筋、钢尺、气球、乒乓球、铁架台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教学:
引入:
演示实验:扬声器小球跳舞
要解决的问题:
1、产生
2、传播
3、声速
提出问题:
想知道我的小球为什么会跳舞吗?对于声音,你希望了解什么知识?从提问中挑选出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声音产生
传播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声的产生:
请你设法让身边的器材发出声音。
找出发声的共性
小结: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课
程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类-假说的方法探究声音是由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2.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真空不传声。
3.利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进行知识反馈。
建立假说:有哪些物体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
2 2.1 声响的发生与传达课型新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经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看法声响发生和传达的条件知道声响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声响在不同介质中的传达速度不同2、进程与方法:经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求声响是如何发生的,声音是如何传达的经过学习活动,锻炼先生初步的观察才干和初步的探求效果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学活动,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和求知欲望,使先生乐于探求,擅长与其他同窗协作重点声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难点声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教学预备教员预备橡皮筋、鼓、钢尺等先生预备教科书、练习本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自备补充集备补充温习稳固学习物理的方法情境导入播放音乐课堂活动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探求声响发生的条件实验一:拉长橡皮筋,用手拨动,观察橡皮筋并听声响实验二:用钢尺伸出桌面三分之二,拨动钢尺,观察钢尺并听声响实验三:击鼓,观察鼓面状况并听声响总结:声响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3、结合教材前四幅图说明声响发生的条件4、各种声源:人、蝉、蚊子、笛子、鸟等强调〝正在〞鸟-鸣膜;青蛙-气囊;蚊子-翅膀;打击乐-面;弦乐-弦;气球炸-周围空气。
课堂活动5、声响的传达介质:声的传达需求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重点〕6、声响以波的方式传达7、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8、15摄氏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9、普通状况下,声响在固体里的传达速度大于在液体里的传达速度大于在空气里的传达速度预备实验器材:橡皮筋、音叉、乒乓球、烧杯〔水〕、鼓、弦乐。
知识运用基础训练1、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由于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只要空气能传达声响B.空气和水都能传达声响C.声响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声响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作了变化2、关于声响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声响可以在真空中传达C.应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D.声响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达的快3、一艘快艇在安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散步的人也可听到马达声.假定距快艇的距离相反,那么最先听到快艇启动的马达声的是,这是由于声响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达速度 .才干提升才干提升1、以下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响的发生或传达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拟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逝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先生小结声响的发生和传达条件课堂检测见小卷分层作业A 作业卷必做B 作业卷选做板书设计第一节声响的发生和传达一、声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声源二、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三、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四、声以波的方式传达五、声速课后反思这节是声学第一节,课堂上做了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先生可以经过观察现象很容易得出结论。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任课教师龚金录科目物理(八年级)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想想议议]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吗?纸张、直尺、自己[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五、板书设计。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定义,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识记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唱歌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大等。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的应用,如声呐的原理、隔音材料的制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2)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声音传播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2. 作业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计算方法为:声速=路程÷时间。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
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
2.教材分析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
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3.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
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观察和实验,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过程】【评价任务】1.独立思考P27“想想议议”中的现象,小组内合作交流学案“合作探究一”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条件,观察“真空罩中的闹钟”一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合作探究二”,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
(目标1)2.自主学习课本P29页“声速”内容,小组合作交流声速的特点。
(目标2)探究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1)你能听到身边的那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例如操场、教室、马路上等)(2)利用你身边的物品发挥你的想象力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时,V声=340米/秒
(2)固体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老师讲课的声音可以通过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下 课的铃声通过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便知道下课了。
结论:可以传播声音。
(2)我们坐在平静的湖岸看鱼 时,然突有一玩皮的小孩在一边大哭,我们会发水中的小鱼会吓走,说明小孩的哭声通过和传播,使鱼听见声音。
结论:也可以传播声音。
(3)古代士兵打仗时,经常会用耳朵贴着地面去听敌军的马蹄声,这样能听得更加清晰,说明声音能够通过传播。一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敲击桌面,另一同学用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上就能清晰的听到敲击声,说明声音能够通过_____传播。
4.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这样就形成了。当原声和回声相差以上时,人就能分辨出回声,则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米。若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太近,则原声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
5.骨传导:声音可以通过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特点。
教
学
过
程
●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声音,可以说声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老师给你们讲课需要声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声音,美丽动听的音乐还是声音,声音是如此的重要,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1.声音的产生
(1)我们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接触声带,我 们会感觉到;轻轻的敲击鼓面,用手去触摸鼓面,我们会感学到鼓面在。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可以是音乐、讲话等愉悦的音色,也可以是警铃、汽车喇叭等嘈杂的噪声。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对于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掌握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3.1 声音的产生原理探究活动1:音叉的共鸣实验1.准备一支音叉和一杯水。
2.用手轻轻敲击音叉,并将其放在水杯的边缘。
3.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音叉敲击杯缘后会产生声音?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共鸣现象的原理。
活动2:弦乐器的振动实验1.准备一支吉他或小提琴和一个拨片。
2.用拨片轻拨弦乐器的弦,并观察弦的振动情况。
3.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弦乐器的弦被拨动后会发出声音?4.小组讨论,总结弦乐器声音产生的原理。
3.2 声音的传播方式活动3:声音传播的实验1.准备一支微型扬声器和一根导线。
2.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扬声器,另一端放在学生耳边。
3.打开扬声器并播放音乐,学生观察并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到自己的耳朵的。
4.小组讨论,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式。
活动4: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1.在教室的两个角落分别放置一个同类的扬声器,连接到同一音源。
2.设计一个计时实验,使学生能够同时听到扬声器播放的声音。
3.学生记录声音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声音的传播速度。
4.学生交流并比较结果,总结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方法。
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活动并积极思考与讨论。
•学生能够描述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声音传播的速度。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中表现出团队合作和积极性。
5. 总结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他们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村中学王伯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体验声音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声音传播的现象;三、教学流程1.新课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视频)学生观看后思考,并根据教师的引导提出疑问。
教师选取针对性的问题板书。
然后进入今天的内容学习。
2.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我们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要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么,首先就要制造出声音来;如果在无声的世界里,我们是无法探究声音的产生的。
问题:同学们能否利用身边的一些物体造出声音来呢?(看学生的造声情况,加以点评)(请2位学生上讲台来配合完成以下实验活动)活动一:拨动拉紧的橡皮筋。
活动二:在水杯中装适量水,观察比较杯中的静水与摇晃使水发声时的情况。
光村中学王伯奇活动三:利用身边的饮料瓶:吹瓶口。
活动开始前强调:边做边体验: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③发声的物体都属于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哪一类?④怎样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带活动操作完成后,一起交流与讨论以上问题)感受共同特征:它们发声是都在振动引导学生对此做出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演示实验一:将以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一悬挂着的乒乓球观察现象;再将停止发声的音叉靠近一悬挂着的乒乓球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二:在纸盒上方一些小碎纸片,敲击纸盒面,观察小碎纸片有何变化?提问:通过刚才的体验,你们对声音的产生有了一个怎样的认识?(请同学起来说说)小结:①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初步学会用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橡皮筋、铅笔、木盒、真空罩、闹钟、鼓、光碟、光盘、存储卡。
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二、新课讲授,师生互动(一)声音的产生想想做做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观察、体验、总结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从上面的活动可以看出,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说出一些发声现象的道理吗?比如蝈是怎么发声的?如果让发声的物体不在发声,又该怎么做?振动可以发声。
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如图是早期的机械唱片表面的放大图。
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章声现象教学预案教材分析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材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
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
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应该说,学生学习本章内容时,对探究活动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双耳效应”“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
教学中还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理解,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
本章的章首图是一队行走中的大象。
我们在动物园观察中知道,大象的活动通常是无声无息的。
那么,大象的活动跟声音有什么关系?这无声中蕴含着什么?这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本图不像其他一些图(如编钟、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反而会使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本图由于立意比较新鲜、奇特,教学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物理,物理又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所以在物理课上必须通过大量的物理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本章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易懂,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三要素的不同和什么因素有关。
3、噪音的危害及控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及传播速度。
2. 掌握声波的基本性质,如干涉和衍射。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及传播速度,声波的基本性质。
难点:声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麦克风、尺子、音叉、橡胶球、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
(2)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2. 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固体 > 液体 > 气体。
(4)声波的性质:干涉和衍射。
3. 例题讲解(1)讲解声波干涉现象:两列频率相同、振幅相同、方向相反的声波相互叠加,形成加强区和减弱区。
(2)讲解声波衍射现象:声波遇到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音叉,观察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
(2)让学生用橡胶球敲击桌子,观察声波的传播。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波性质等关键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产生:物体振动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传播速度:固体 > 液体 > 气体2. 声波性质干涉:加强区和减弱区衍射: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产生原理及传播条件。
(2)解释声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答案(1)声音产生原理:物体振动。
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教材从一开始用一幅插图展现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发声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和“想想做做”的栏目,旨在通过实验和探究过程,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
声速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分析数据中获得信息的能力,结论不能由教师强加给学生。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步阶段,对物理的知识还是比较陌生,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有生活体会,但了解不够深入,所以也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进一步的去学习。
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概括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比较薄弱,但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的意识逐渐增强,喜欢并且更希望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操作。
四、设计思路依据教材和学情,本节课我将采用“生本幸福课堂模式”来实施教学。
五步中,将第二步自主探究和第三步分层释疑合并,根据内容,设计为“一探究一释疑”,将探究和释疑交替进行。
本节课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以生为本”理念,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学既有趣又有用。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1)动一动:让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2)想一想:①实验中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②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③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小结: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声源)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内容】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幅图画展示了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
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由于学生刚接触探究活动,可结合引言课的经历,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使整个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且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学做导合一”教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明确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5、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6、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声音是如何发生和传播的
2、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教学用具
音叉、乒乓球、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从我们一出生就时时刻刻在与声音打交道,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我们首页播放的《命运交响曲》、流水声、琴声、蛙叫、鸟儿叫等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而飞机轰鸣声、电锯“吱吱”声、蚊子“嗡嗡”声等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讲解新课
探究一:声的产生(10分钟)
1、要求学生看预习课本P30页第一部分:声音的产生,并填写学案,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随手用笔在课本上划出重点的习惯并完成好学案,完成的同学举左手。
2、请同学们一起来倾听以下声音:鼓震动发声、汽车喇叭声、浇水的声音、狂风声,注意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课件演示】
3、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4、教师做下图的演示实验:
(1)将乒乓球靠近没有敲响的音叉,球不弹起
(2)敲响音叉后,音叉发出声音,小球靠近音叉被弹起
(3)握住振动的音叉,振动停止,发声马上停止
引导学生总结出用“转换法”验证难以察觉的振动(物理上一些物理现象不易观察时,可以用容易观察的现象来证明,这就是转换法)
5、订正学案:让学生起来说有没有不会的,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10分钟)
提出问题: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1、固体传声
学生合作做两张课桌传声实验:学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
一个同学轻敲桌面(使附近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如看家的狗睡眠时把耳朵贴在地上,是为了听到远处来人的脚步声
2、气体传声
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也听到了,它是靠什么传播的?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后,得出结论:气体可以传声
课件演示:《真空中的闹钟》【课件演示】
师生再共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谈话呢?宇航员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即使面对面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3、液体传声
我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
那么,液体可以传声吗?你可以举例或做实验来支持你的说法吗?
钓鱼时说话鱼会被吓跑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液体、气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声波
同水波进行类比,教师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声音是声源振动带动周围介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课件演示:《声波》【课件演示】
5、学生完成《探究二声音的传播》学案,完成举手并订正:让学生起来说有没有不会的,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探究三:声速(10分钟)
1、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或者在大礼堂里喊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得时间,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示
2、同学们看课本p33页课本声速部分,并比较课本“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气体、液体、固体)的传播速度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规律?并完成学案《探究三声速》
(1)V固> V液> V气
(2)15摄氏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处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
【演示课件】
【问题】对着远处的高山喊话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讲话却听不到回声呢?听到回升的条件是什么?
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声与原声的时差须大于0.1秒。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就会使原声加强。
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应该大于17M才能听到回声。
(1)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距。
但应先知道声速V、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时间t,再应用S=Vt计算;在房间里谈话比在旷野里谈话挺起来要响亮,这是因为在房间里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演示课件】(2)避免回声: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目的就是为了减弱回音。
【课件演示】:《回声》、《利用声纳探测海洋的深度》
4、订正学案:让学生起来说有没有不会的,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三)巩固练习:(5分钟+2分钟)
学生完成学案能力测试1-4,后让同学起来读答案,并讲解难点
(四)知识小结(3分钟)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
(自行总结)
2、老师总结本节内容的重难点
(五)作业:伴你学p28 1-12题
(六)板书设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物体的振动
2、传播:
(1)需要介质(固、液、气)
(2)真空不能传声
(3)形式:声波
3、声速:v固>v液>v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