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说课稿语文八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白杨礼赞》。
我将从以下七部分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学设计理念;二、说教材;三、说学情;四、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五、说教法学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
诚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余,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是出自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之手,也是一篇著名散文。
其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说学情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
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四、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读写并且理解“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
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等18个词语。
【设计依据:这一目标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
”而提出。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首先,学会一边默读一边做朗读笔记,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其次,理解象征的定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最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设计依据:这一目标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并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提出。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设计依据:这一目标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文化修养”而提出。
】
(二)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其次,理解象征的定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最后,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难点:理解象征的定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重点;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利用语文素养陶冶自身,最后又走出文本而反思自身是难点。
】
五、说教法学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巧妙融合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
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朗读法。
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而本文
又是一篇清新优美、值得细细品味的短篇散文,所以我将继续以朗读法适当地
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
(二)问答法。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我将通过有效性的提问引起学生的
思考,让学生自主并且自由地感受文本的同时,有机会表达他们自己的看法,
并且在不断交流和对话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圈点勾画法。
掌握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而圈点勾
画法也是教材明确指定的阅读方法,学生边朗读边勾画课文,能养成良好的阅
读习惯,快速进入情境,感受作者内心以及白杨树傲然生活在恶劣环境的画
面;
(四)合作探究法。
小组学习有助于发挥群体的团结作用,合作探讨能更快、更全面地突破课文难点。
在研读末段的环节采取此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由于教学课时是二个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字典,给不认识的字标明读音,写下不懂的词语的意思;
(2)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矛盾的生平及课文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大意,初步揣摩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目的及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并给课文标段。
【设计依据与意图:《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培养能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借助字典和网络预习课文,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五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
利用诗歌来概括柳树、松树和梅树的特点,引出茅盾笔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
【设计依据与意图:《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与发展语感、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环节以三种树木的特点导入,引出积极向上的白杨树,给学生建立初步的白杨树形象】
第二块:解释题目《白杨礼赞》的意思及其特殊之处,然后,介绍作者基本信息;
第三块: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首先,学生要有感情朗读一遍课文,老师在倾听学生读的过程中,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虬枝”“秀硕”“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这五个词语的意义。
【设计依据与意图:《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本环节既坚持以学生为主,也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四块:范读、朗读和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做朗读笔记,理解文章大意。
首先,听课文录音范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其次,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做朗读笔记,利用简洁话语概括课文大意,同学之间交流解决疑惑。
老师巡查了解情况,把最困扰学生的进行解说;最后,给课文分段,并整理出段意。
【设计依据与意图:《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通过分段教学,使学生生更好地把握全文。
】
第五块:精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
学生需要惊醒朗读和默读,而后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形式回答5个问题:(1)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
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找出这些
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怎样表达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2)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
作者描
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
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依据与意图:《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环节通过五个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感悟白杨树的品性,强化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明白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依据与意图:《心理学》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一个形象生动又凝练简洁的板书,不仅可以概括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
以上我对于《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的全部说明,如有不当之处,诚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