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学业质量抽测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2024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三次)
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
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
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
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
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
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
是知造物恶镌镜(刻画,描写),故遗饥寒被其体。
”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
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
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
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选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材料二: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
“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
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
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
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
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
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
诚然,缺失、痛苦、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
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满、得意,没有丝毫的艰难、不幸,生命就可能因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
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
“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
“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
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
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
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
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
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
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
(选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B.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锤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C.对一个人而言,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D.对于“穷而后工”中“穷”的内涵材料一、二的阐释并不相同,前者阐释为诗人不幸的处境遭遇,后者阐释为诗人的缺失性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阐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B.对于“穷而后工”之说,材料二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比材料一从诗人处境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为深刻。
C.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了大量佳作。
D.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
3.下列对材料一、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
B.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
C.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
D.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
4.下列说法与材料中“诗穷而后工”的命题表达的内涵不同的一项是()
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B.后主(指南唐后主李煜)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D.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探究晚年的江淹“江郎才尽”,再也没有名篇传世的原因。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
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
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
齐时受
到赏识,逐渐显达。
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
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
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篇传世。
【答案】1.B 2.B
3.D
4.A
5.①江淹晚年官运亨通,仕途圆满,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不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
②江淹晚年高居庙堂,生活面狭小,导致他对人生世相、天地事物无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
③江淹晚年沉湎于富贵尊荣,满足性体验过于丰裕,缺失性体验严重不足,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错误,无中生有。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诗穷而后工”只是“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而且从“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
也没有“诗穷而后工”是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的信息,更可能是中和诗论之外的理论。
C.“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错误,曲解文意。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
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可知,“感情深厚、精神敏锐”是诗人的特质,而非“一个人”受益于缺失性体
验而获得的情感特质。
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可知,材料二认为“穷”包括“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和“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两
方面,其中,第一方面与材料一的阐释是一致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B“论述更为深刻”错误,无中生有,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穷而后工”的论述无法看出哪一个更为深刻。
深刻是指论述更透彻、深入,“心理学”是分析角度,不意味着“论述更为深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的中心论点应是“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诗穷而后工”指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
A.诗句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指文学的济世之作用。
不能用来佐证“诗穷而后工”。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从选文看,“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是在“晚年仕梁后”,此时他的生活状态是“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才思减退”。
从材料一的文艺理论看,“‘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江淹晚年“官运亨通”;“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江淹晚年“深居庙堂”。
江淹晚年自然难有佳作。
从材料一的文艺理论看,“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而江淹晚年“深居庙堂”,很难接触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就很难再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从材料二的文艺理论看,“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而江淹晚年“安享尊荣”,这“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过多的“丰富性体验”使江淹“才思减退”,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
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
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蒋山的面积确实是很大的。
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
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80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跑去跑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15分钟内完成任务。
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
30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
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河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3000多步?按一步65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1200米。
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600米!这太让我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
它是如此的狭隘和局促,而我却一直以为它开阔且深长。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
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
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1000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
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
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
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⑧好在还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
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
他们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有的当兵吃粮,有的寻找信仰……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甚至是漂洋过海。
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蒋山人,确实是延展了村庄的广度、厚度和深度。
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
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他们不停地行走,一方面拉长了自己的生活半径,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村庄的文化半径。
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
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也没有读过书,但奇怪的是,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
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
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
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
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
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
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越拉越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
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
但不管走多远,蒋山人始终记着连云山里的这个山沟沟。
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对村庄的爱与牵挂,也没有一个能挣脱村庄的文化牵引。
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的蒋山人,做起莱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
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⑩我在蒋山只生活了10多年,离开已30余年了,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
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
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
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600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⑫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一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6.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对蒋山地理位置和地况的介绍,为后文写蒋山人的远行作铺垫,突显了蒋山人追赶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的精神。
B.第③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与后文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C.曾祖母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
D.第⑤段大量运用数词,强调了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后意外、震惊、难以置信的心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出对蒋山前后认知不同;后半部分以对曾祖母的回忆,写出对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的思考。
B.文章首尾照应,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始,至“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终,章法谨严,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
C.文章题目“村庄的半径”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还是一份童年记忆、精神影响与情感牵挂,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丰盈而不断扩大。
D.全文语言典雅含蓄,饱含对蒋山的深情,又不乏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
8.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线句“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的作用。
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社会的特征“乡土性”论述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的。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对中国社会“乡土性”的论述,分析“蒋山人的远行”与乡土社会中基层百姓的生活相比,有哪些沿袭和突破。
【答案】6.C7.D
8.①(人物形象)表现祖母梳平虽来曾离开蒋山,但通过外出的蒋山人来了解外面世界,更新自己思想观念,塑造了祖母不被空间限制、睿智的形象。
②(结构)承接上文,对祖母一生生活经历进行总结,又为下文写蒋山人走出山沟沟,突破生活半径的议论做铺垫。
③(主题)表达对祖母及与祖母一样的思想开化,寻求突破的蒋山人的赞美之情。
9.沿袭:①无论走多远,蒋山都是蒋山人的生命原点,是蒋山人的爱与牵挂,没有一个人能挣脱蒋山的文化牵引,蒋山人对故乡的重视,与故乡的亲密关系,与乡土社会中村民与村庄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样的,与他们安士重迁的思想是相通的。
突破:①在乡土社会中,农民依附于土地,流动性小,安士重迁;而蒋山人逐渐走出蒋山,甚至越走越远,发展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理想。
②在乡土社会中的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而蒋山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读书、经商、从政……从事各行各业,③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更趋于保守;而蒋山人勇于闯荡,敢于迎接变革,蒋山的村民更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以偏概全,由原文“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可知,年纪大也是原因之一。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语言典雅含蓄”错,原文“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
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
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可见文章直接表达情感,没有含蓄。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