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共154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④物质尘埃
⑤有机物质
⑥物质基础
⑦水文特征
⑧水分
降水
水汽
热量 降水
调节作用
生物作用
分布地域
水系特征
流水作用
⑧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温带森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分异基础:水分分 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基础自测
下图是“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水分 无机盐
光 热量 CO2
有机物
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碳酸钙
CO2
溶解钙
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解析 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
结合全球变暖等地理事件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之间的关系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解析 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变化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形成
因为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自然带的命名
北极圈
北回
归线
赤道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分异基础:热量表 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温带森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温带森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温带森林
4.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
解析 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
结合区域位置考查自然带类型的判断
右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第1题。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变化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答案 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
2.(2014·江苏地理,14)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
如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①大气环流 ②海陆位置 ③地壳运动 ④地形变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③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性 ④地理环境要素的独立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阴影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3分)过度灌溉导致下游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量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强,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生态系统破坏。(任答三点,每点3分)
2.该区域植被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3.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C.温带草原 D.针叶林
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A.植被高度变化 B.干湿度变化C.纬度地带分异 D.垂直地带分异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内容索引
考点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四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课时作业
地理图形信息获取六 山地垂直带谱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解析 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海拔不同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植被覆盖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
结合全球变暖等地理事件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之间的关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演化过程
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答案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变化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析 由图知,堪察加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结合全球变暖等地理事件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之间的关系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变化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右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结合气候或植被分布图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解析 文献表述的是地球上因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A正确;从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向上是垂直地域分异,因此B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是经度地带性分异,因此C错误;塔里木盆地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异,因此D错误。
结合气候或植被分布图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基础自测
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据此,完成1~2题。1.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植被破坏严重,地表千沟万壑
戈壁、沙漠为主
贫瘠
河流欠发育
稀疏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①形态特征
②矿物质
③分布类型
解析 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变化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2.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读下图,回答第2题。
结合气候或植被分布图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解析 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据图可知,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其对应的自然带——热带荒漠带,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