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指引班主任工作走向专业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研究指引班主任工作走向专业化
发布时间:2022-12-02T01:30:53.66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5期8月作者:韦红
[导读] 王晓春老师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吸引了我: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
韦红
育婴里第三小学 300230
王晓春老师在《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吸引了我: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

无疑,每位老师都愿意自己朝着“研究者”的方向发展,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是一位终身的研究者,但如果只有专业的渴求,没有专业的方法,可能理想只能成为空想。

我们要向着专业性和研究性努力,把每一次班级情况都深化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才会在专业的路上越走越远。

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班主任绝不能成为“妈妈型”、“唠叨型”的“管家”,而是要成为有管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近几年受疫情的影响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复杂,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如果让班主任整日疲于处理各种琐碎、解决各种问题,那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就是一句空话。

针对这一现象,学校成立了课题组,以撰写教育案例激发班主任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自觉,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形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模式和体系。

教育案例是鲜活的实例,教育案例的研究是以案“例”理,说得通俗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只是这个道理是从“事”中分析出来的,“理”是蕴于“事”之理,“事”是有理之事。

在课题引领下探索研究撰写教育案例促进班主任对教育的思考,进而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核心专业素养,不断实现专业成长。

一、撰写反思、随笔敦促青年班主任养成思考的习惯
叶澜教授讲“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坚持写3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也认为班主任坚持写随笔是“为我发展”或是“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两年学校引入了大批青年教师,这为学校的班主任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青年教师有活力有思想,但是对于班级管理和在学生的教育问题学生上明显是经验不足。

1.学习+反思
为了引领青年班主任尽快实现专业成长,学校开展撰写学习笔记和反思的活动,校长为青年教师推荐书籍,养成阅读习惯。

青年教师们通过学习每月坚持摘抄、反思,逐渐形成主动思考的学习模式,从而助推班主任成长。

2. 随笔+反思
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如果教师每天能及时发现,记录并反思,那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李镇西说过教育随笔必然伴着实践、阅读与思考。

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

特别是思考,班主任的随笔就是比较与思考的重要途径。

在每一天看似平凡的教育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扑捉,每天都会有鲜活生动的故事发生,我们的育人方式也会更加机智成熟。

比如第一年当班主任孙老师在成功处理完一件班级小事后的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道:我很庆幸自己并没有因为小寇调皮、学习成绩较差而直接对此事下定论,而是选择平等的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可能是一件班级管理的小事,但是如果我没有经过一遍遍的调查,而是直接将错误推到了小寇身上,这可能会对小寇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让小武树立不好的思想观念。

成绩并不是评判事情的标准,身为一名人民教师,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公平公正的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其实班主任老师就是在随笔中成长,在实践中主动地学习以前令他们望而却步的各种教育学理论知识,然后又通过这些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教育经验的分析力度。

这种良性循环有效地拉近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也拉近了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两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

二、案例分享为班主任搭建学习的桥梁
班主任们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发现写教育随笔形成习惯,撰写教育案例也不再是难事。

学校及时为班主任搭建学习的桥梁,构建“青蓝工程”班主任团队,定期举办经验交流+案例分享,在沙龙、研讨中形成思维的碰撞,当班主任将撰写教育案例当成是一种习惯,不是像写文章一样,不应该是为了写而写,而是应该用笔留住每一天平凡而纯真的日子而写时,撰写教育案例则真正成了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成为班主任教育工作的自觉行为。

在学校的交流中虽然没有专家的高度,但是接地气的“妙招”有时在工作中更有效。

学校里每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就是青年班主任的导师,为他们的班主任工作起到方向引领作用,思维碰撞后的一点启迪也许就会变成日后工作中的一个“法宝”。

班主任在课题引领下,积极探索、研究,将自己的困惑、成功、失败及时撰写为教育案例,不断促进自己对教育的思考,进而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核心专业素养。

三、案例研究为“问题学生”的转化提供依据
教育有法,管理有方,只有让班主任掌握更专业的方法,才能更有效的处理好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问题。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对问题学生的界定是:“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

”这类学生每个班都会有,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这方面消耗了很大的精力。

近两年在案例研究中,班主任老师不断摸索及时总结,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的模式。

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往往有爱心,有激情,有怀柔政策也有“偏方”和“锦囊妙计”,学校课题组从“规则教育、形成集体舆论氛围、戴“高帽”表扬、给予师爱、寻求心理咨询等有效途径。

班级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

当下大部分班主任只用了前两种,其实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用的是第三种。

班主任要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真正做到让自己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班级中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不闻不问,更
不能歧视伤害,要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从而实现双赢。

如在宋老师的案例中通过看一部电影,转变了对班里一问题学生的教育办法,从而奏响一个成功案例;如张老师的案例中及时发现家庭教育问题,通过教育“问题家长”转化班里学生的成功案例;再比如黄老师用自己“妈妈般的师爱”走进学生心理,从而转化成功的案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用高度的热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

近两年在课题带动下,教师通过撰写案例不断反思,成长;学校通过案例研究激励助推班主任团队成长,减少职业倦怠,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好习惯;通过案例研究,探索发现“问题学生”的共性特点,及时总结归纳方法,形成转化“问题学生”的模式,使教育更加成功,最终使案例研究成为助推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