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句容市后白中学许立新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学校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数学学科教学中应该自觉地、潜移默化地贯穿和体现人文精神,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不能平铺直叙地罗列概念,就事论事地分析规律,机械枯燥地进行逻辑推理,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数学教育内在规律也迫切需要实施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最近几年数学学科高考改革,逐步渗透人文精神,体现人文价值。
因此数学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实施人文教育。
一、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轻松和谐、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变灌输为师生共同探索;其次实施主体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尊重和肯定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等主观因素的存在,承认学生个性的存在及其差异的合理性,给予学生发言权和独立思考权,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方向,激发他们完善自己的内在动力,通过自我教育促使学生自我发现;第三,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妙,设计与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得出结论,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怀疑中探索,在怀疑中思考,在怀疑中创造,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逐步完善学生面向未来、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格。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形成学生良好的信念、意志和责任感
数学的诞生与发展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艰苦追求和不懈探索,数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
没有挫折,就没有奋斗,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史料,展示数学家的奋斗事迹,激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楷模,勤奋、自强,不懈努力,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
如按照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在学习弧度以后,引导学生了解第一个规范使用弧度的科学家欧拉的不平凡事迹。
欧拉在双目失明后以惊人的毅力,用口述由别人记录的方式工作17年,一生发表过530多部著作和论文,还留下大量有价值的手稿,欧拉的一生给学生以震撼,给学生以思考,给学生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设计难度适中、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遇困难而不失信念,遇挫折而不减勇气,真正领略数学的真谛,让学生在跳中激发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百折不饶的顽强意志,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困难的磨练,体验战胜困难的快乐。
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成立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养成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作风;在探讨问题、尝试与检验中,不但自由、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充分尊重其他不同的见解,宽容、谦让,克服独断和偏执;在讨论、争辩、权衡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不断进取;在独立思考、发表见解中树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观。
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数学应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如数学在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用数学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类命运,养成运用数学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学生良好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树立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达到人文精神的升华。
三、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美的创造欲望
美,不仅表现在自然现象中,而且存在于自然规律中。
自然现象的美要有美
育熏陶的人通过观察、体会去挖掘,去欣赏;而数学规律的美需要通过分析、归纳显现出来而被学生体验、感受。
例如,在进行《线段的定比分点》的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和鉴赏定比分点公式的和谐的对称美。
教学中可以在得到中点公式后,探究得到三角形重心的坐标公式,然后让学生猜想还能得到什么,再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去发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中洋溢着美。
数学教学中对数学的图形的特征予以数的描述,把数学的内容予以图形的体现,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美;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感受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美,让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让美激发学生的追求,让美萌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严谨朴实是科学家基本的科学态度。
数学教学中要进行关于科学精神的教育,不粗枝大叶,不马马虎虎,养成细致准确严谨的习惯。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数学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发现数学规律、事实、定理等,以探索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研究性课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进行研究。
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分期付款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社会各方面对分期付款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调查分期付款在哪些领域经常运用,调查分期付款的形式、方法、利率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本内容,讨论有关分期付款的计算的方法,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探究分期付款的付款总额与一次性付款相差的数量,权衡以后指出选择的方法,找出分期付款计算的一般规律,然后解决实际生活中熟悉的某一分期付款问题,并形成研究报告。
在对分期付款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后,可以进一步讨论与分期付款相关的储蓄、贷款等问题。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发生,以事实为根据,对比事实,分析事实,
研究事实,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五、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
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
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缜密、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注意分析条件与条件的变化,细心观察抓住问题的要害,由此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我们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猜想,发表不同地见解,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我们可以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能够通过反面求证,形成独立判断的习惯;我们可以仔细分析学生的一些典型错误,找出出现的原因,提高学生发现和反驳谬误的能力;我们可以精心设计问题、例题、习题,通过一题多解、巧解、解法的最优化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总之,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独立地思考,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
总之,数学教育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活动,在审美、意志、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对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