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行礼仪文化,扬中华之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行礼仪文化,扬中华之风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论语》十二章》中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荀子亦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成都大运会的公共场所礼仪、比赛礼仪让我们倍感荣光;杭州亚运会入场礼仪和观赛礼仪让我们记忆犹新。
从古至今,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重视“礼”、践行“礼”。
礼有礼貌、礼仪、法则之意,是文明行为和道德修养的体现,对于个人、社会、国家、世界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反之,如果无礼,于个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世界,会是什么情形呢?
对于“礼”,你有怎样的经历、体会、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以“礼”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方法丰富;思辨性强,条理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在《礼治秩序》中谈到,由于人们对传统的敬畏就按照规定的方法去做的一套行为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的仪式。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各种仪式,祭祀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家人生日有仪式,门店开业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
对于各种仪式,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文明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文明源泉,中华民族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曾经谱写了驼铃万里的丝路长歌,也曾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也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礼仪修养:“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弟子规》),“不学礼,无以立”(《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而今的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诸多竞争和挑战,新的形势赋予文明礼仪新的内涵。
新时代的中学生该如何继承发扬文明礼仪的传统?
请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观点,在“传统礼仪伴我行”的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文化自古重视对优雅的言谈举止、美好的为人风度的追求。
《诗经·鄘风》中有“人而无仪(威仪,举止风范),不死何为”的语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屈原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对古代名士“玉树临风”“风度翩翩”“雍容闲雅”“雅量高致”的描绘史不绝书。
昔日的南开中学食堂里曾张贴着“即使饥肠辘辘,仍要风度翩翩”的联句。
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有些人因此不修边幅,不讲究举止风度;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着装举止,汉服热、唐装热、习古礼、社交礼仪培训进课堂……类似社会现象蔚然成风。
你对上述内容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①不少于800字;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请以“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实践”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感受。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以礼正国,以德治国
礼是世界文明中艳丽绽放的花朵,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有“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的说法。
“礼”不仅关系个人的品德修养,它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从李勉信而葬金、礼贤下士终使尽心,到燕昭王筑“黄金台”,礼待郭槐招贤纳德,破齐复国;再到曹操光脚迎许攸,解燃眉之危,最终荡平天下。
礼不仅能成就个人美名,也能立国平天下。
正如孔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只有习礼、懂礼、守礼,才能正个人之身,塑民族之魂,显大国之风。
学礼,以正立身之本。
于个人而言,礼是规则、是礼法,合乎规则才能立身处世。
如今,非合于礼的现象不少:恶语相向、恃强凌弱的校园暴力,亲情淡薄、不尊长辈的家庭关系,虚假经营、轻诺寡信的不良商家,随地吐痰、任意吸烟危害公众的行为等。
因此,个人要想安身立命,必须习礼守礼,行之以礼。
学礼,以塑民族之魂。
一个民族没有礼仪教化就会魂无定所、行无所依。
两晋以后,南北朝并立,北朝鲜卑拓跋氏改穿汉服,习汉之礼,收复北方,以礼立国。
宋明理学传入朝鲜,上下皆学礼,从政府典制到民间礼俗,彻底改变了一个民族的风貌。
可见,礼义为先,内可促民族融合,外可成就礼仪之邦的美名。
学礼,以显大国之风雅。
华夏文明,流芳千古,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修以文德,靠的不是对外扩张而是化之以礼。
古有郑和下西洋,不插旗帜,不鸣枪炮,树立友好的丰碑;今有国母接待邻国,旗袍唐装,馈赠国货,传递以和为贵的名片。
同时,全球化的步伐将国民素质至于世界的放大镜下:“中国式过马路”沦为笑谈,“中国游客”被贴上庸俗化的标签,随处可见的中文“善意提示”。
因此,扬国风、正国气,理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礼是处事之理,兴国之要。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
学礼要内外兼修,知行合一。
一方面要内化于心,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懂礼学礼,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外化于行,立己达人,争做温文尔雅的君子,培养文化自觉,凝聚文化软实力,以重塑中华“礼仪之邦”的美誉。
礼仪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先进的礼仪文化,如今的我们更不能忘了传承经典的礼仪文化。
因此重任在肩的时代青年要学习文明礼仪,立德修身,弘扬民族精神,投身民族复兴伟业,为礼仪之邦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围绕“礼”展开,阐述了“礼”的涵义,论说了“礼”在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
“礼”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并不陌生。
无论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无一能离开礼。
材料中对“礼”的理解是有层次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在说明人应该怎样去施行“礼”,从眼、耳、口、身严格约束自己,由外在规范熏陶自己,这是个人的礼;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是从为人、成事、国家的安定方面说明“礼”的必要性“礼貌”是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礼仪”则已形成人际交往的约定俗成的规则,而“法则”已上升到社会群体、国家的层面,是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
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代表的是讲礼貌、讲文明,是君子之心的体现,如谦逊有礼、互相礼让、尊重他人等。
对于社会、国家而言,“礼”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不论法律还是法规,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门禁制度,都属于“礼”的范畴。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人际关系和谐是人脉的基础,它既是一个人创造人生成就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也是整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石。
写作时要写出自己对于“礼”的经历、体会、思考和感悟。
作文开篇要明确“礼”的重要意义:礼乃为人处世的根基。
可用经典名句作为道理论据,如“不学礼,无以立”“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等。
论证时可用层进式结构论证“礼”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
同时,可以将现代的“礼”与古代的“礼”加以区分,同时联系社会中的一些不符合“礼”的现象,分析原因,给出措施,最后发出呼吁,要以礼待人。
立意:
1.不学礼,无以立。
2.以礼待人,共创文明社会。
3.“礼”无处不在,要知礼守礼。
4.以礼规行,成就未来。
5.待人以礼,授人以敬。
6.“礼”——交往之道。
7.以“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国之大成,礼之重器。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紧扣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内容和第六单元写作专题《议论要有针对性》,核心词是“仪式”。
材料先借助费孝通《礼治秩序》中的记载,交代“仪式”的来源,明确“仪式”的概念,然后列举了日常生活中5种典型的仪式性行为,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仪式”的普遍性。
“对于各种仪式,你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写作的方向,要求考生针对“各种仪式”来谈自己的看法。
只要围绕“仪式”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
可以认为生活需要仪式,因为仪式可以使人摆脱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庄严神圣的体验;是清晰的标志,可以强化强化认识所处时间阶段人生意义;是公开的宣告,它让我们在公众的视野中明确责任更加恭谨;是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纷繁尘世认清自我提升精气。
所以要传承、敬畏仪式,仪式是传统,有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要轻易改变或废除仪式。
可以批判当下一些仪式的弊端,如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部分仪式与当下的生活脱节。
所以仪式要应时而变,仪式是应生活而产生的,要服务生活,跟上时代步伐。
也可以辩证分析如何对待当下的一些仪式,对不同仪式根据实际区别对待,或保留或改变或废除。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当下的现象引入,如快节奏的生活中一些仪式逐渐沦为形式的外壳,以至于引发人们对仪式存在必要性的质疑,借以引出自己的观点,如“不管是‘从前慢’”的节奏或是‘当下快’的现状,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接着从“仪式”的定义入手,从历史切入,指出仪式很重要,仪式是文化的传承,然后联系当下的生活明确“仪式”的意义,接着指出现实社会中仪式的负面影响,全面分析问题,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最后可以采用呼应开头的方式收尾,如“即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放慢生活的脚步,举行必要的仪式,让仪式感点缀我们的生活”。
立意:
1.生活需要有仪式感。
2.仪式之道,承古萌新。
3.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
4.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5.你无趣是因为少了些仪式感。
3.例文:
继承发扬传统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瑰宝之一,传统文明礼仪不仅关乎个人的德行修养、社会的和谐安宁,也关乎国家的形象和尊严。
为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不论古今,那些优秀的传统文明礼仪都应是每个人具有的优秀品质,应作为我们每个人的处事信条。
人无礼则不生,文明礼仪展示个人品德风貌。
古人有言:“克已复礼,是为君子也。
”文明礼仪曾是古代中国每个君子的人生信念,它包含了尊老爱幼、舍生取义、尊师重道等多个行为要求,内涵丰富。
孔融稚子让梨,奏鸣了尊老爱幼的悠悠琴音;孟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震响了舍生取义的黄钟大吕;韩昌黎一篇《师说》唤醒了尊师重道的悠久传统……我们的先人以文明礼仪为尺度,丈量出苍竹般的有节品格。
可令人惋惜的是,现代社会不乏一些背离礼仪、抛弃文明的人:公共场所随意占座、插队、出口成脏……一系列恶习不胜枚举。
因此,我倡议从个人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
事无礼则不成,文明礼仪团结社会力量。
讲文明、有礼仪不仅是坚守个人行为规范,更表现在以礼待人,即对待他人的文明有度上。
如今,身处于社会这个大集体,我们更应让优秀传统文明礼仪帮忙我们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坐标。
文明让一个个坐标点汇集,绘成和谐的图案。
试想一下,今日社会,若没有那些彬彬有礼的传统文明礼仪,公共礼堂不再肃穆,喧闹成市场;公共设施不再被公民爱护,而成为任意霸占的对象,这将是多么可怕的场面。
正是有了优秀文明礼仪的延续,社会的各种力量才能有序汇集,推动整个社会先前发展,因此,我倡议从社会角度出发,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明礼仪。
国家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彰显大国气度。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从古代钟声悠扬的礼仪之邦,到现代社会和平发展新秩序的有利推动者,中国一直是文明对外、以礼待国的大国形象。
但是,埃及金字塔上
的“到此一游”,美国白宫前的肆意插队、大声喧哗等也给中国挂上了“无礼粗俗”的标签。
文明礼仪关乎国家形象,为了祖国的尊严,我倡议从国家角度出发,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明礼仪。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同学们,不管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多大,对文明的期许应该始终不变。
如今,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明礼仪不能坐而论道,只能起而行之。
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规范个人的行为习惯,文明律己;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待人;向国际展示礼仪风采,文明立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这一话题,引领考生对当代文明礼仪进行思考:新时代的中学生该如何继承发扬文明礼仪的传统?
材料由古到今涉及对“礼”的认识和思考。
前一部分,首先指出文明礼仪传统在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从而指出重视文明礼节的重要性,无论做人做事还是治国,都必须做到有礼可依、有礼必依、行礼必严、违礼必究。
否则人民无法安定生存,做事难以成功,国家不得安宁,民族文化也无法延续。
在此基础上,材料则借而今的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特征,说明当今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以及如何将传统礼仪延续、践行于当代社会的问题。
《论语》中所言“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不学礼,无法在社会中立人。
继承发扬文明礼仪的传统,才能更好地树立公民意识的自觉、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促进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但不变的是对文明的期许。
每个人加强道德自律,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文明的甘泉才能滋润更多人的心田,我们也才能始终绵延这大国风采。
写作时,围绕“传统礼仪伴我行”的主题展开,可以从正面谈重视“礼”的意义,从而说明当代之我辈继承发扬文明礼仪的传统的重要性;也可以对一些不讲文明礼仪现象进行批评与否定,从反面引出话题。
对于继承发扬传统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可从小处着笔,说明他能促进我们养成良好的品格,或促进我们每一个公民意识的自觉;也可从大处着笔,指出它可以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
最后还可进一步强调传统文明礼仪永不过时,无论生活方式怎样变化,我们都要坚持“学礼”等。
文章体式限定为演讲稿或倡议书,写作时要注意格式,应注意人称和语气,要有交流意识,语言要具有感染力。
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立意:
1.物质生活在变,文明礼仪也应“水涨船高”。
2.学礼以自立,文明以复兴。
3.以“礼”补“欠费”,文明花盛开。
4.加强道德自律,文明甘泉流淌。
5.增强礼仪意识,展现大国风采。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材料第一段在内容上为总分式结构,中心句为“中国文化自古重视对优雅的言谈举止、美好
的为人风度的追求”,接着以《诗经》、孔子、屈原的言论为例加以论证。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为人没有威仪礼容,干嘛不死掉呢?从反面强调了人生在世要有仪表风度。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为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之言强调了只有“文”“质”兼备,才能真正成为有风度的君子。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
好修以为常”,屈原此句意为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屈原的爱美爱的就是君子的风度,君子的风度不仅有美的仪容,更有美的品性和操守。
不管是古代名士的“玉树临风”“风度翩翩”“雍容闲雅”“雅量高致”,还是南开中学食堂张贴的联句“即使饥肠辘辘,仍要风度翩翩”,也无不在强调对人的仪容风度的重视,而且不管人身处何种生存窘境,物质上的贫瘠也不能消磨精神的高贵和富足。
可见,风度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学养、品德操守的外在表现。
对“风度”内涵的理解古人与今人并无本质区别。
材料第二段列举了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正好形成对比的两类有关“风度”的社会现象。
因生活节奏快而“不修边幅”,不讲举止风度,虽然活得真实自然,洒脱无羁,但于“风度”层面多少还是有所欠缺。
而对于汉服热、唐装热、习古礼、社交礼仪培训进课堂这类现象也要辩证看待,重视礼仪培训无非是为了培养现代人的风度,但要认清的是“风度”不能停留于表层,不能流于形式主义,一个人的“风度”固然和衣着举止有关系,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人内在的修养。
有了深厚的品德涵养,即使没有的美的仪容,也一样“风度翩翩”;而有了美的仪容而无美的涵养,只能称作“绣花枕头”。
当然“文质兼美”、表里如一,更是皆大欢喜了。
作文构思可以围绕“风度”“仪表”“外在美和内在美”等话题进思考,论述分析要体现出思辨性,
比如外在仪容与内在修养、美的形式与美的质地之间的辩证关系。
立意: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风度之美贵在内外兼修。
3.外在美不如内在美。
4.仪容之美,既美在外表,也美在内心。
5.我们要做有风度的新时代青年。
5.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
材料的围绕“传统礼仪文化”展开。
第一句指出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句指出在当前时代背景中,要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
考生应该思考在当下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传统礼仪文化是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所行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种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要吸取我们传统礼仪文化当中的优秀部分,但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拘泥于此,也要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兼收并畜,让我们的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也能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要求以“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实践”为主题,明确了主题,考生写作时应重点写在当下如何“践行传统礼仪文化”。
立意:
1.行礼仪文化,扬中华之风。
2.传承礼仪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3.让礼仪文化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