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置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置工具的设计与实
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所学专业:
中国·长春
2011 年5 月
摘要
本文按照当前协同工作和协同编辑系统的进展状况,分析和总结了协同工作系统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向,探讨了Web环境下协同编辑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置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解决方案,为研究协同编辑系统关键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现今时期,音乐的网络化、办公的网络化、交易的网络化都已经变得十分普遍。
而当大量的图片在互联网上普遍流传时,图片编辑的网络化也成了人们娱乐生活中的另一需求。
本文提出了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置工具,应用Flash的Web 框架,借助Flash中的P2P协议RTMFP,采用Web环境下协同编辑的处置方案,实现了能够应用在互联网上的图片协同处置平台。
该平台能够让个人用户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以P2P的方式进行连接,成立连接的每一个用都能够对打开的图片进行操作,而且组内的其他人都能够实时地查看到图片处置的效果,实现了头脑风暴形式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置。
关键词:协同工作;图片处置; Flash; RTMFP
Abstract
This teamwork and collabor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editing system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the system to work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collaborative Web environment, the key technology design editing system is proposed based on Flash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design and solutions for the study of key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editing system provides a good experimental platform.
The present era, the music network, office networking, network transactions have become. When the number of images widely circulated on the Internet, the image editing has become a network of people living in other entertainment need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Flash technology, Internet collaborative image processing tools, the Web application framework for Flash, using Flash in the P2P protocol RTMFP, Web environment using collaborative editing processing solutions can be applied to achieve the picture on the Internet, collaborative processing platform.
The platform allows individual users to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in the way P2P connection, each connection can be used to operate on the open image, and the group of other people can view real-time image processing to the effect of realized form of Internet collaborative brainstorming image processing.
Keywords: CSCW;Image processing;Flash;RTMFP
目录
基于Flash技术的互联网协同图片处置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1)
摘要
Abstract I
目录II
第一章选题背景 0
1.1研究意义 0
1.2协同的含义 0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0
1.3.1理论研究 0
1.3.2应用进展 (1)
1.3.3系统研究 (1)
1.4需要解决的问题 (2)
1.5应用的关键技术 (3)
1.5.1Flash AIR 技术 (3)
第二章关键技术 (4)
2.1整体概况 (4)
2.1.1体系结构 (4)
2.1.2协同编辑模式 (4)
2.2并发控制 (4)
2.2.1并发控制概述 (4)
2.2.2功能需求 (4)
2.2.3并发控制方式 (4)
2.3访问控制 (4)
2.3.1访问控制概述 (4)
2.3.2功能需求 (4)
参考文献5
第一章选题背景
1.1研究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延伸,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处信息媒体和通信方式。
人们已不知足于网上阅读信息、下载文件等应用,希望网络能给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目前在线编辑活着界范围内普遍兴起,这种形式最大的长处是用户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历时刻能够灵活掌握,有超级好的进展前途。
由于此刻商业和学术组织都是全世界性的,分散活着界各地,联合完成文档的写作一般是散布式的。
因此,研究基于运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协同编辑系统将具有普遍意义。
1.2协同的含义
协同概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各类分散的作用进行联合应用,使得总效果优于单独的效果之和的彼此作用。
此刻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进程或能力。
从概念上能够看出,协同并非是新生事物,它是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展的。
现现在协同概念有着更深的含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械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理论研究
对协同工作(CSCW)普遍认同的概念是:在运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的环境中(CS),地域分散的一个群体交互通信、协调、协同和协作完成一项一路的任务(CW)。
它包括协同工作系统的建设,群体工作方式的研究和支持群体工作的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系统开发等部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目前,国内外CSCW进展势头强劲,研究规模逐年扩大,进展迅速。
美国的ACM 从1986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CSCW国际研讨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另外还有一批专门刊物报导CSCW领域的最新研究功效,例如CSCW Journal、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等。
我国在1998年末,在北京清华大学成功举行了第一届CSCW学术会议,并成立了C-CSCW专业委员会。
在理论研究方面,为了在协同应用与散布式运算机支持平台之间成立CSCW支持层,以增强面向用户的协作支持,知足CSCW协同应用需求,英国Lancaster大学提出了COLA轻权活动模型;为了给各类CSCW应用开发者提供一路的通信服务支持,Robinson提出了CAS通信服务体系结构模型;为集成已有的各类CSCW应用环境,
Hollingsworth提出了CSCW的开发体系结构,Ellis的三元概念模型是对CSCW系统的一个功能性说明,和Ellis的群组自动机Team Automation是CSCW系统的数学模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我国清华大学王国意等人提出一个由大体功能层、支撑层及协同应用层三层结构组成的协同工作模型。
为了弥补这种模型中存在的开放性不够,开发效率低、复用性差和对异构环境下的操作能力支持不足等缺点,北京大学孙艳春等人提出了一个开放的CSCW系统结构模型OCSCW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华中理工大学电信系提出了一种有管理子层、传输子层和网络传输子层三层结构组成的协同层的结构模型,该模型在鸿象协同编辑系统中取得实现。
西安交通大学运算机系提出了一种包括交互、活动和协作三层结构的协作模型。
为了在现有网络传输率下实现较大规模的协作且能实现多个成员间的交互,他们提出了一种“镜头核心”和“自由交互”相结合的交互模式,并将协作进程分为预备、发起、进行、结论形成、结论表决和协同结束等6个阶段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3.2应用进展
除理论研究之外,CSCW应用技术研究也取得了飞速进展。
专门是90年代中期以来,Internet的迅猛进展,以WWW为代表的信息发布及资源访问方式的普遍流行,使得随时随地的信息访问逐渐变成现实,人们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基于Intenet的CSCW 系统的开发成为可能。
1996年2月,在德国召开了一次名为“ERCIM workshop On CSCW and the WEB"的学术会议,讨论如何利用WWW环境开展CSCW研究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基于WEB的CSCW系统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国GMD—FIT与Orbiteam公司合作开发的BSCW(Basic Support For Cooperative Work)系统。
BSCW是一个完全基于WEB实现的共享工作空间系统,具有文件上传、时刻感知服务、组和成员管理等功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You Yu等人开发的PAW(People Awareness Engine)系统,实现了WEB上的位置感知;Luis A.Guerrero等人提出了在WEB上开发协同系统的软件框架(Ten Objects Platform)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基于WEB的CSCW系统已经成为CSCW领域中超级热点的研究课题。
当前,CSCW正在蓬勃进展,依照顾用类型来分类,能够分为三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①运算机多媒体通信系统,如电子邮件系统和电子公告板系统(BBS);②共享应用系统,如协同编辑系统、共享窗口系统等;③会晤与决策系统,如视频会议系统、电子辩论工具和电子会晤室等。
1.3.3系统研究
运算机支持的协同编辑系统是CSCW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它是指试图通过成立一个具有群体性、交互性、散布性和协作性的人机网络工作环境来协助多个地理分散作者对一个大型文档的一路编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允许异地多个用户并发阅读和编辑一个共享文档,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群体的工作效率。
CSCW的研究进展,直接增进协同编辑的进展和应用。
在国外,Grief等人设计了
一个散布式协同编辑器CES,并在发表的文章上指出协同编辑系统是CSCW技术在编辑出版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协同编辑就是要成立一个群体交互协作的散布式的人一机网络环境,来协助多个地理上分散的作者对一个大型文档的一路编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德国Technische大学的Koch M教授等人对多用户、多媒体协同编辑环境进行了研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描述了一个允许多个身处不同地域的编辑人员同时阅读和编辑同一个文档的实时群体编辑工具,并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式。
在国内,有许多科研院所对协同编辑课题进行了研究。
中科院计算所林宗楷研究员与其博士研究生冯建合作开发了CoEditor协同编辑系统。
该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结构,集成了文本、图形、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服务器端采用自行研制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EDBMS)管理整个进程中形成的所有多媒体数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鲁东明、李向阳、鲍宏伟和潘云鹤教授等人设计实现了ZU-CoEditor协同编辑系统,并提出了一个适应于C/S模式的编辑系统逻辑模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华中理工大学电信系朱光喜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多媒体协同编辑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且开发了多媒体协同编辑工具Swan Author,通过运算机网络,交互的实现多媒体创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南京大学运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杨文清等人设计与开发了基于WWW的文档协同协作系统WWWDO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提出了多用户并发控制的有效方式——文档目录锁定法。
协同感知作为CSCW研究的关键课题,并非与CSCW一同诞生。
国外对协同感知的研究开始于九十年代中期,在模型的研究上Steve Benford提出Spatial Model,Carl Gutwin和Saul Greenberg提出了Workspace Avareness Model,这两种模型为协同感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目前对协同感知的研究多偏重于针对某一具体的CSCW应用系统,例如:Pilar Herrero的“Modelling a Constraint Awareness Model to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ment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一文在对基于Web的学习系统的研究中对感知模型进行了一个讨论,Sonia和Manuel的“Group Awareness Support in Collaborative Writing System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一文在协作写作系统中对群体感知做了必然的研究,Jason和Carl Gutwin的“Awareness Support in a Groupware Widget Toolkit”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一文对群件中如何提供感知做了讨论。
1.4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运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完备,从体系结构到具体应用的关键技术都研究得比较透彻,但理论研究功效到应用系统实现的转化工作还比较薄弱,许多应用系统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体系结构或某种特定解决方案的,没有比较完备统一的标准。
大多数协同工作系统的开发都是从零开始,很多都是重复性劳动,如何减少重复性劳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已经开发的协同编辑系统,多采用C/S模式进行设计与实现。
由于C/S模式只适用于局域网,必需开发专门的客户端软件,软件可移植性差,开发保护的费用高。
随
着互联网的飞速进展,移动办公和散布式办公愈来愈普及,急切需要系统具有扩展性。
由此B/S模式应运而生,与C/S模式相较,B/S模式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客户端零保护。
B/S模式能够将协同编辑行为延伸至世界的各个角落,跨越广漠的地域界限。
可是基于B/S模式的协同编辑系统并发的性能和效率还有专门大的提升空间,B/S模式需要一个Server端控制,但是所有的协同通信都通过Server显然会使Server端成为性能提升的瓶颈。
如何采取一种有效的手腕既达到协同编辑功能的需求又保证其性能指标也是本文需要研究的。
感知模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Benford和Fahlen提出的基于空间对象的感知模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利用对象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提供感知信息,未能与协作机制有机地联系起来。
Tom Rodden提出的面向协同应用的感知模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对空间对象感知模型加以扩充和解释,刻画了非共享工作空间结构下协作应用程序之间的关系,未表现相同应用中协作用户间的协作关系。
葛声、马殿富等提出的基于角色的群体感知模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量化感知强度采用基于角色不同的计算方式,但实际应用中角色不同难以肯定。
杨武勇、史美林等提出的基于角色的层次型同步协作感知模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利用感知层次来气宇业务流程中不同角色的协作层次,在量化感知强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但基于角色的感知粒度过粗且不易控制,同时对独立于角色的用户授权也缺乏应有的支持。
基于任务的群体感知模型对任务概念和划分难以肯定,且不同的应用需要从头概念。
1.5应用的关键技术
1.5.1Flash AIR 技术
第二章关键技术
2.1整体概况
2.1.1体系结构
就协同编辑而言,运算机技术应该是支持而不是控制整个协作进程。
适当的体系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作者对任务的熟悉,并帮忙作者实现协作策略。
2.1.2协同编辑模式
协同编辑系统中各成员之间存在两种协作模式:同步协作模式和异步协作模式,应该允许协作成员在这两种协作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2.2并发控制
2.2.1并发控制概述
2.2.2功能需求
并发控制机制是系统功能和协作性能的表现者,这部份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是不是能够依照预定的效率完成既定的功能,是系统设计的关键,协同编辑系统对并发控制有其特定的要求:
2.2.3并发控制方式
下面分析传统的并发控制方式,探访适应基于Web的协同图片处置系统的并发控制机制。
(1)传统方式
这种方式的丰要特征是用(散布式)数据库系统或操作系统中的一些并发控制策略(如串行化、加锁或时刻戳等)来保护复制对象间的一致性。
2.3访问控制
2.3.1访问控制概述
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的准予或限制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式。
2.3.2功能需求
一个好的协同工作系统应该提供以下访问控制策略需求:
参考文献
[1]史美林,运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通信学报,1995,6(1)
[2]Munson J,Dewan P.A.Concurrency Control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systems,Proceedings of CSCW 96 USA,Cambridge MA,1996
[3]史美林,运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概念、技术、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宋海刚、陈学广,运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进展述评,运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1
[5]倪强、朱光喜,运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的研究现状综述,运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4
[6]Richard Bentley,WWW Based Cooperative Work,GMD-FIT,1997
[7]Luis A、Guerreor et a1,A WEB-based OO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1999,
27
[8]梁军华、钟荣柏、黄干平,基于CSCW的协同编辑系统的设计,武汉大学学报(理
学版),2003,49(3)
[9]张兵、张文瑛、张素伟,基于CSCW的系统编著系统,运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
37(3)
[10]Grief,A Case of CES:A distributed collaboration editing system implement
in Argus,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1992
[11]Chengzheng Sun、Clarence Ellis,Oper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Real-Time
Group Editors,Issues,Algorithms and Achievements,ACM CSCW 98,USA,November 1998
[12]冯键、林宗楷,协同编辑系统CoEditor的人一人交互界面研究,运算机辅助设
计与图形学学报,1999,11(3)
[13]李向阳、鲁东明、潘云鹤,运算机支持多用户协同编著系统模型,通信学报,1999,
20(10)
[14]蔡庆玲、朱光喜,多媒体协同编辑系统设计与应用,电子技术,1996,6
[15]杨文清、黄宜华、冯坚,基于文档目录树的WWW文档协同协作机SU,运算机研
究与进展,1999,36(9)
[16]Pilar Herrero、Angelica de Antonio,MADEW:Modeling a Constraint Awareness
Model to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cience,2004
[17]Sonia Mendoza-Chapa Manuel Romero-Salcedo Hanan Oktaba,Group Awareness
Support in Collaborative Writing System,Proceeding of the 6th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6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oupware(GRIWG 00),2000
[18]Jason Hill、Carl Gut-win,Awareness Support in a Groupware Widget Toolkit,
GROUP 03 Sanibel Island,USA,2003,November 9-12
[19]Benford、S.D.、Fahlen、L.E,A special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the large
virtual environments,Proceedings of the 3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SCW(ECSCW 93),Italy,1993
[20]Rodden,T.Populating the application:a model of awareness for cooperative
appl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ACM CSCW 96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MA,1996
[21]葛声、马殿富、怀进鹏,基于角色的群体感知模型,软件学报,2001,12(6)
[22]葛声、怀进鹏,基于角色的群体感知模型实现机制,运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
3
[23]杨武勇、史美林、姜进磊,基于角色的层次型同步协作感知模型,清华大学学报,
2005,45
[24]徐学洲、郭敬林,一种基于OODB的协同写作系统的研究,运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2
[25]谢晓芹、柳西玲,基于构建开发的应用框架设计,2005.9.15
[26]王深、赵正德、顾俊,协同编辑系统中动态多版本管理技术研究,运算机工程与
科学,2003.2
[27]潘翔、王云鹏、郭学旭,协同设计中的版本管理解决方案[J].航空制造技术,
2004.1:66.69
[28]w.Reinhard,J.Schweitzer, G Volksen.CSCW Tools:Concepts and
architectures[J].IEEE Computer, May 1994,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