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性别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的性别比和年龄结构是人口的基本结构,它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构成情况。
分析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状况,对于研究人口再生产、进行人口预测、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的性别构成
(一)三门峡市男女人口数及其变化状况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2234018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148433人,占51.41%,女性人口为1085585人,占48.59%,同2000年普查时的男女比例相比,男性占比降低1.09个百分点,女性占比提高1.09个百分点。
十年间男性人口增长0.43%,女性人口增长5.10%,女性人口增速高于男性人口增速4.67个百分点。
(二)全市总人口的性别比偏高
从普查资料可以看出,2010年三门峡市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比2000年普查时的总人口性别比(110.6)降低4.81个百分点,比全省2010年普查总人口的性别比(102.06)高出3.73个百分点,比郑州市总人口的性别比高0.62个百分点,比相邻的洛阳市的总人口性别比高出3.84个百分点。
在全省各省辖市中,三门峡市的人口性别比位居第二,仅低于平顶山市(105.95)。
(三)性别结构的城乡对比
从三门峡市的市、镇、乡村人口性别比结构来看,镇性别比明显偏高,乡村性别比也略偏高,城市性别比正常。
2010年市、镇、乡(村)人口性别结构对比表
(四)婴儿性别比偏高
婴儿性别比是一个人口集团逐年龄性别比变化的基础,出生婴儿性别比在正常情况下是由人的生物因素决定的,与社会经济条件无关,应该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应该在103—107之间。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市0—5岁婴幼儿人口为135416人,占总人口的6.06%。
男性婴儿70962人,占52.4%,女性婴儿64454
人,占47.6%,其性别比为110.10,比2000年普查时的113.19下降3.09个百分点。
三门峡市的婴幼儿性别比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偏高。
其首要原因是在部分群众中仍然存在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在农村、山区根深蒂固。
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农村体力劳动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男劳力的优势非常明显,使农民千方百计多生男孩;其次是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社会养老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仍未解除。
婴幼儿性别比高,意味着性别比例的失调,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保护女婴是控制性别比最基本的办法,控制性别比的重点应放在镇和乡村。
二、人口的年龄构成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人口的最基本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能预示、影响地区人口的未来变动方向与远期发展趋势。
研究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于制定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一个地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少年儿童比重下降,青年基本持平略见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市不满周岁婴儿为19692人,占总人口的0.88%;学龄前儿童(1-5岁)115724人,占总人口的5.18%;小学适龄儿童(6-12岁)为166644人,占7.46%;初中适龄人口(13-15岁) 73890人,占3.31%;高中适龄人口(16-18岁)
112797人,占5.05%;兵源人口(18-22岁男性) 110027人,占4.93%;育龄妇女人数(15-49岁) 644114人,占28.83%;劳动年龄人口(男16岁以上、女16岁以上)1858068人,占83.17%;全市65岁以上老人18295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8.19%。
见下表
人口年龄状况表(一)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不满周岁的婴儿比重下降0.26个百分点;学龄前儿童比重上升0.17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的比重下降6.08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比重下降2.36个百分点,高中适龄人口比重上升0.74个百分点;兵源人口比重上升1.41个百分点,育龄妇女人口上升1.4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与2000年比上升2.16个百分点。
由于老年人口比重有较大比例的上升,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使三门峡市人口的平均年龄因此升高。
根据2010年普查资料计算,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5.75岁,比2000年普查时的31.87岁增大3.88岁。
(二)人口年龄类型进入老年型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三门峡市0—14岁人口为348862人,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为15.62%,同2000年普查时的数据相比,下降了8.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2958人,老年人口系数为8.19%(即65岁及以上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同2000年相比提高了2.16个百分点。
2010年三门峡市人口老少比为52.4%,同2000年时的25.3%相比,上升了27.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按2010年普查总人口分年龄段人口计算,2010年三门峡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6.63岁,比2000年时的30.46岁增加了6.17岁。
2000年,三门峡市人口的少儿比为23.87%,达到老年标准,老年比为6.03%,年龄中位数为30.46岁,达到老年型标准,仅一项老少比为25.3%,属成年型末期。
2010年,三门峡市人口的少儿比为15.62%,老年比为8.19%,老少比为52.4%,年龄中位数为36.63岁,四项指标全部达到老年型标准,所以,按国际标准衡量,三门峡市2010年已进入老年型社会。
见下表
人口年龄状况表(二)
(三)三门峡市的人口总抚养系数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少儿抚养比下降,但抚养的主要对象仍是少年儿童
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三门峡市0-14岁人口为348862人,15-64岁人口为1702198人,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0.49%(即0-14岁人口数与15-64岁人口数之比);65岁以上人口数为182958人,老年抚养比为10.75%(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数之比),全市的总抚养比为31.24%。
也就是说,每100个劳动年龄内的人口要抚养20.49个儿童和10.75个老人。
老年抚养比的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人口年龄状况表(三)
同2000年相比,十年间三门峡市的少年抚养比下降较多,由2000年的34.05%下降到2010年的20.49%,下降13.56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有所升高,由2000年的8.6%上升到2010年的10.75%,上升2.15个百分点。
总抚养比下降11.41个百分点。
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反映了三门峡市十年来在计划生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而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则反映了三门峡市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
十年来,三门峡市的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使少儿人口减少,从而导致少儿抚养比的大幅度下降。
同时,随着三门峡市人口逐步走向老年型,三门峡市的老龄人群逐年增大,65岁及以上老人相对增多,也导致了老年抚养比的上升。
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老年人口的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要有足够多的投入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负面影响——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我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个百分点。
显然,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远高于103-107的正常范围。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将会产生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危害。
目前,关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负面影响的研究成果已不少,但是,仔细研读起来发现分析思路略显凌乱。
如何才能够理清分析思路,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借鉴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指导。
一、生命历程理论概述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美国埃尔德(Elder)教授为代表的生命历程(life course)研究出现以后,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
在国内,1999 年李强等人第一次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对有关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以后,国内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领域都相继涌现出了不少关于生命历程的研究和著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视角。
所谓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级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
生命历程理论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第一,关注整个生命历程中年龄的社会意义;第二,研究社会模式的代际传递;第三,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命史的影响。
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同样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所谓的生命事件一般包括接受教育、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结婚或离婚、生养子女、参加工作或辞职、居住地的迁徙、退休等事件。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负面影响
借鉴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时,可以年龄为序选择一些重要的生命事件展开。
具体而言,就是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于未成年期的教育事件、成年期的就业与婚姻事件及老年期的养老事件的影响。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教育的影响
在人口学中,同期群是指在相同时间内经历同种事件的人口群。
这里所讲的“人群”可能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同期群,但它主要是研究同期出生群。
一般来说,除怀孕和分娩的高峰年龄段外,女性死亡率通常都低于男性死亡率。
按照目前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现状,由同期出生群人口在六年以后所形成的义务教育同期群的性别比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是上升的。
由于中、小学生的性别比的失衡,在学龄人口中,男孩的数量远多于女孩的数量,有些学校和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无形中会更多关注男孩而忽略女孩,使女孩心里存在男女不平等的思想意识,不利于我国提倡“男女平等”、“关爱女孩”及“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的宣传和开展,此其一。
其二,尽管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女孩数量比男孩数量偏少,但这并没有引起对女孩更多的关注。
对于具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而言,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男孩身上,对女孩的教育投资表现得相当吝惜,让女孩在家庭内承担更多的家务活、农活,使一些成绩不错甚至比大部分男孩成绩更优秀的女孩被迫辍学,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三,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导致受教育同期群的女孩数量比男孩少,再加之部分女孩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接受教育的女孩和男孩之间数量悬殊。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更为深层的影响是,这将形成数量庞大的低层次女性群体,她们在日后的就业或是社会生活中将会面临更多的不公平待遇。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就业的影响
根据世界产业演变的历史,产业从业人员的分布结构呈现较强的规律性。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年度间变化不一、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将会持续上升,特别是对适合第三产业就业特点的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然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不仅不能够满足这种需求,还会引发“就业性别挤压”现象。
一方面,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增加了未来男性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使适宜男性就业的行业和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
出生性别比偏高将积聚大量的男性劳动力资源,在就业机会没有大幅度的增加的情况下,男性在就业时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其结果是一部分男性在竞争中失利,得不到工作。
由于大量的男性劳动力资源主要以农村人口为主,在土地劳动力饱和的情况下将会进入城市与城市人口竞争工作机会,这就在增加城镇就业压力的基础上,更加剧了就业形势的紧张。
另一方面,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使未来女性劳动力资源面临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由于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数量偏少,这就使以
女性为主要劳动力的职业如护士、幼教等产生短缺。
这种部分行业竞争激烈,部分行业人员短缺的现象长期并存,必将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婚姻的影响
婚姻挤压是指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在不考虑迁移的情况下,造成婚姻挤压的因素主要有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成活率和夫妇年龄差。
出生人口性别比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男性与女性在数量上是否对等,过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则必然会造成进入婚龄期的男女青年特别是男青年在择偶时的困难。
根据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前后,我国可以结婚的男性人口可能过剩2400万左右。
婚姻挤压所产生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首先,婚姻挤压的后果将主要由处于弱势地位的男性买单。
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落后、资源匮乏的地区,将产生大量的单身汉,形成一些地域集中的“光棍村”。
其次,婚姻挤压将引发家庭及社会的不稳定。
由于女性数量与同期男性数量相比较少,“第三者”“婚外情”现象会不断出现,“拐卖妇女罪”“强奸妇女罪”等犯罪也会与日俱增,这不仅给家庭稳定带来挑战,也将严重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第三,婚姻挤压将危害正常的人口再生产模式。
婚姻是建立家庭、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前提。
婚姻挤压使许多男性成为光棍,也就无法实现合法的人口再生产;婚姻挤压还会引发婚姻竞争,使“大哥哥”同期群日益挤压“小弟弟”同期群。
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正常的人口再生产,导致非正常的人口再生产模式。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养老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处于“二元体制”阶段,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正趋于完善,养老资源基本由社会提供,稳定性较强;但广大农村还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仍以家庭养老为主。
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条件下,由于婚姻挤压而被排除在婚姻之外的男性将独自生活,在他们进入老年期时将面临缺乏养老主体的问题,这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男性老年人口多于女性,这将使60岁以上组的人口结构紊乱,如何为畸形人口结构下的老年人口提供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面临的障碍。
此外,根据相关预测,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老年人的影响有可能在21世纪中期以后出现,而此时也正是我国进入高度老龄化的时期。
在抚养比增加和老龄化效应的双面夹击下,国家为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延长退休年限,这对于平均寿命较短且从业年限较长的老年男性来说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小结
通过借用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为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负面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负面影响的分析具有了逻辑性、系统性。
然而,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负面影响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应加强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对策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能够回复到正常水平,并深入研究如何应对现行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所产生的教育问题、婚姻问题、就业问题及养老问题等。
2010 年度开展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总结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2010 年开始,党委、政府紧紧牵住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这个“牛鼻子”,在全镇开展了性别比升高专项治理活动,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项目,全镇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逐步提升。
一、工作清况
截至2010 年9 月20 日我镇新生378 人,其中男孩195 人,女孩183 人,性别比为106.5 :100 ;一孩男孩106 人,一孩女孩129 人,性别比为82:100 ;二孩男孩86 人,二孩女孩53 人,性别比为162 :100 。
总体来看,我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发展比较平衡。
二、从思想认识入手,明确各级在试点中的责任
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镇计生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村“一把手”会议,认真剖析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严重危害性。
班子成员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的村进行专题调研,现身说法。
同时在全镇广泛开展了宣传和讨论活动,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党政办、纪委等17 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镇“关爱女孩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镇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
将“关爱女孩行动”工作及出生性别比指标列入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并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兑现奖惩。
关于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落实自查报告
为切实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自然平衡,我局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职责,现将我局开展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职责
我局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工作职责为:切实加强对终止妊娠药品和器械的生产、流通监管,对在综合治理工作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单位,依法予以查处。
二、基本情况
攀枝花市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6家,药品连锁经营企业4家,药品零售药店522家。
目前,未发现有违法违规销售终止妊娠药品和器械的情况。
攀枝花市无终止妊娠药品和器械的生产企业。
三、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建章立制
我局高度重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组员的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此项工作进行部署,并制定了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案,同时,我局向社会公布了统一的举报电话,完善了举报制度。
我局还建立了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县(盐边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联系制度,与县(区)局一起开展综合治理,确保此项行动扎实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突出重点,全面监管。
我局根据攀枝花市实际情况,结合药械经营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和多项药品专项检查行动,加大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办力度。
市局相关科室、县(区)局和直属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和属地管理原则,开展终止妊娠药品的检查,对全市药品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购销药品渠道、仓储养护、下游单位资质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
一是重点检查药械批发企业是否按规定进行终止妊娠药品器械的销售,要求其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取得终止妊娠手术服务资格的机构和个人;二是检查药械批发企业是否对在库的终止妊娠药品器械按时养护,并做好此类药品验收以及销售出库的记录,确保此类药械质量安全有效;三是加大对辖区内零售药店的管理,要求零售药店不得销售终止妊娠的药品。
目前,我市未发现经营此类药械的违法行为。
(三)注重培训,加强宣传
药械经营企业点多面广,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员工流动性大,队伍不够稳定,尽管我们在药械生产经营企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对从业人员进行了不间断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但药械质量管理从业人员法律知识淡薄、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针对这些现状,我局为相对管理人专门制作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工作手册》和《终止妊娠药品目录》及时下发给药械经营企业,要求其认真组织培训和学习,切实加强了相对管理人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和水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
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搞好宣传活动,强化信息沟通,及时报送相关信息,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开展宣传活动。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通过开展对全市药械经营企业的综合整治,我局进一步认识到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的重要性,我局将继续强化对全市药械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终止妊娠药械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终止妊娠药械的行为。
立足我市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药品安全风险防控等机制。
逐步建立最严格的药品监管制度。
支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功能,共同维护药品安全,努力构建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同时,要加大信息交流力度,及
时总结上报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我市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促进我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