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
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
1、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2、汉家:汉朝。
青史:即史册。
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3、计拙:计谋拙劣。
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4、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5、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6、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7、拟:意欲;打算。
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
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
尘:指烟尘,代战争。
8、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
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9、辅佐:辅助。
【创作背景】
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消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和亲”的政策),但结果却是侵扰愈多,使边境各族人民饱受痛苦。
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便创作了此诗讽刺朝廷。
【鉴赏】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
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
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
”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
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从安史乱后。
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
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
等于直斥唐朝。
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
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
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
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
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
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
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
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
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
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
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
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
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
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
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
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鞭辟入里,揭露实质。
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诗人对唐王朝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讽刺了唐王朝所谓的国家重臣的庸懦无能,感叹当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来维护江山社稷。
最后两句作者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宏大深广。
这首诗,诗人反对以屈辱为条件去暂时求得国家安宁的和亲政策,无疑是正确,有见地的,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思想。
当然,至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得失,要具体分析,如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远嫁南匈奴,对促进民族和睦,边境安宁,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
作者多次参加边庭幕府的征讨活动,对国家民族命运非常关切,坚决主张抗击外族侵扰。
这首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朝故事来讥斥唐代君王同样的做法,诗意显露,态度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讽谏作用。
语言朴素凝练,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实动人。
由于感情上愤懑激越,所以这首诗的缺点也就在于过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作者简介】
戎昱(约744年一800年),荆南(荆州区)人。
年轻时考进士落榜,于是纵情游览天下名城。
他飘落导域,十分怀念家乡,曾作《长安秋夕》诗:“昨霄西窗梦,梦入荆南道。
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又有《云梦故城秋望》:“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广德元年(763年),颜真卿将节度荆南,邀戎昱为幕宾,后因事未成行。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到荆州,戎昱与他在诸宫会见,结为挚友。
戎昱的诗歌创作,对社会矛盾有相当深刻反映。
《塞下曲》6首、《苦哉行》5首、《入剑门》等都是情感真挚,充满现实主义的作品。
他的诗歌反映了同情人民,忧虑国事的思想感情,传为千古名篇。
《苦辛行》、《咏史》、《塞上曲》抨击玩弄权术的贵族和苟且偷安的朝臣,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艺术风格以沉郁为主,兼有雄放、哀婉、清新的特色。
《唐音葵签》卷三十六称赞:“戎昱之于杜甫,尤其著者。
”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篇2
咏史诗
自古无殉死,达人共所知。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殁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古诗简介
此诗是王粲咏怀子车三兄弟的诗作。
赏析/鉴赏
诗的开篇,便明确指出:自古以来所有有识之士都是鄙弃殉葬制度的,秦穆公以三良为自己殉死只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遗憾。
王粲不写“三良殉秦穆”,而写“秦穆杀三良”,强调了个“杀”字。
杀了之后,于自己无益,于人有害,于事无补,指落得个“空尔为”!接下来,作者通过两相对照的描写,一方面是死者知恩报主,视死如归的坦荡胸怀,另一方面是死者家属呼天抢地的悲哀场面。
忠心事主,本应受到君主的恩赐,可事实上得到的是灭顶之灾。
王粲的这首诗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热烈地赞扬子车三兄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尚气概。
作者指出子车兄弟有自己的明确志向:“人生各有志”,不论处境如何,总要坚持自己的追求:“心亦有所施”。
那么他们的志向与追求是什么呢?就是忠君报主。
所以作者热烈地赞美他们“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这种描写和刻画凸显了三良的形象,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产生了良性互动,诗人的情感也因此更为丰富和复杂,诗中的诗性成分得到了
加强,可以说是咏史诗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大的进步。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篇3
咏史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古诗简介
《咏史》是女诗人李清照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东、西两汉和王莽建立的新朝。
后两句写不愿意投降司马氏的嵇康,慨然赴死及嵇康对依附司马氏的朋友山涛的痛责。
这首诗的东、西两汉暗讽李清照所处时代的北、南两宋,借新朝来指贬伪齐、伪楚政权。
同时又借嵇康之口,用山涛来影射那些不思报国,却贪恋权位的朝庭主和派。
翻译/译文
西汉和东汉本来就是承接关系,中间却多出来个新朝,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个无用的肉瘤一样。
所以才有嵇康这样唱着广陵散慷慨赴死的英雄,他在临时前写文章批责那些不遵守法纪纲常的人。
注释
①继绍:承传。
②新室:西汉末年,王莽建立的新朝。
③赘[zhuì]疣[yóu]:赘:多余。
疣:肉瘤。
形容累赘无用之物。
④嵇[jī]中散:三国时魏人嵇康在临死前所弹奏的曲子。
稽康,
宇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拜中散大夫不就,人称稽中散。
嵇康丰姿俊逸,放达不羁,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威、王戎合称“竹林七贤”。
有《嵇康集》传世。
⑤至死薄殷周:嵇康的朋友山涛任吏部郎迁散骑常侍后,向司马氏推举嵇康担任他的旧职。
嵇康身为曹魏宗室,不齿山涛依附于司马氏的行为,于是遂与之绝交,并作《与山巨源绝交书》。
其中有言:每非汤武而薄周孔。
薄:鄙薄,瞧不起。
殷周,指殷汤王和周武王,二人分别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与南宋的交替时期,当时的南宋朝庭充斥着投降主义思想,很多达官贵人不思收复失地,为国出力。
他们贪图安逸、偏安一隅。
国家的更替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了一个为官的地方,他们毫无廉耻的接着当他们的官,享受荣华富贵,对国家的兴亡混不在意。
全诗赏析
这首诗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把南宋继承北宋,比作东汉继承西汉,把在金人统治者扶持下出现的伪楚、伪齐傀儡政权比作王莽的新室。
并且表示,只有东汉继继承的西汉,南宋继承北宋才是正统政权,而对于一切傀儡政权坚决不予承认。
对于反对司马氏篡魏的嵇康,给予热情的赞颂。
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善于用典一向是李清照的特点,在这首诗里,李清照用王莽的新朝比喻当时的伪齐、伪楚政权。
用嵇康与山涛绝交之事来贬低那些苟
且偷生之辈。
读起来有丈夫之气,当真巾帼不让须眉。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篇4
咏史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翻译
五大都市,自夸财富雄厚,三川一带,热衷于名利追逐。
有钱的富豪,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明经的士人,能够得到高官厚禄。
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耸韵屋脊,像鱼鳞一样密布。
做官的,华美的帽缨随风飘动,闲游的,骑着快马在城中漫步。
凌晨时分,天上依旧繁星闪烁,官宦们的车驾,已如风云般涌入。
宾客与仆从,随之纷至沓来,黑乎乎的土地上映照着鞍马的光芒闪闪。
寒来暑往,似乎只是一瞬,百花纷纷争艳,只趁春光明媚之时。
唯独严君平,甘于寂寞不慕荣利,俗世不用他,他也不求入仕。
注释
五都:西汉时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
矜:自夸。
三川:秦郡名,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地有河、洛、伊三水,所以称三川。
养声利:追求名利。
不市死:不死于市中。
衢:大道。
飞甍:高耸的屋脊。
鳞次:像鱼鳞一样密布。
彯:长带摆动的样子。
竦:执。
轻辔:是指善跑的马。
辔,辔头,御马索。
轩盖:带篷盖的车,达官贵人所乘。
云至:云涌而来,极言其多。
宾御:宾客和侍者。
飒沓:众多的样子。
一时:一时间,刹时。
君平:汉代蜀人严遵,字君平。
他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仕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太始二年(466年),宋孝武帝刘骏死后,世人矜财
货、重名利,与坚守寂寞、与世相弃的君平形成强烈的对比,益发显示了世风的奢华、腐朽。
作者为了表达对于官僚贵族的强烈憎恶,以及自身对耿直高洁品格的坚守,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诗人起笔便尖锐地指出,五都的人以财产雄厚而自尊自大,三川的人好追逐名利。
诗人谴责的,不仅仅是五都和三川的人,他谴责的还有高门世族和达官贵人。
接下来,这种谴责进一步深入:“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无疑给他造成沉重的压抑之感。
使得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因而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
下面八句,对于靠明经而出仕、怀巨金而来游的仕子游客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大意是: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屋似鱼鳞一般密布。
做官的帽子上摆动着华美的长缨,游者骑着快马来到京城。
在明星未稀的清早,官宦们的车子已云涌而至,色彩斑斓,光照大地。
诗人抓住这些具有典型性质的场面,用夸张铺陈的手法,极尽渲染描绘之能事,显示了京城的繁华奢靡和游乐之风的盛行。
紧接着,诗的笔锋一转:“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寒暑的变化快,因此,如今的繁华兴盛、春光明媚也只是暂时的,散热曲折地透露出寄希望于未来的心绪。
“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唯有严君平不慕荣利,弃绝世俗,
甘于寂寞。
世不用他,他亦不去求仕进。
在成都卖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功名。
诗人赞扬贫贱不移的严君平,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借此表达了对仕途不介于心的高旷胸怀和豁达的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高明的。
首先,诗的语言华美而生动。
诗中运用“飞甍”、“华缨”、“轻辔”等偏正词组形容达官贵人们的房屋、服饰、马匹,形象鲜明地显露出它们的奢华,用“鳞次”来描绘高屋密布,用“云至”来形容官宦们的车子纷纷而来,其多如云。
准确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诗句显示出华贵的色彩,将统治阶级醉死梦生的生活暴露无遗。
其次,构思超越凡俗,详略描写恰到好处。
诗的大部分极力铺叙渲染京城的豪华与奢侈,只用最后二句写君平的生活,便足以衬托出君平的的寂寞。
矜财逐利和安贫乐道的鲜明对照,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篇5
原文:
咏史
朝代:唐朝
作者:高適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
⑴“尚有”两句:绨袍,粗丝绵之袍。
范叔,指战国时魏国人范雎。
这两句讲述了一个典故:魏国派须贾、范雎出使齐国,齐王重范雎之才,赐给他银子,而没有给须贾。
须贾诬范雎暗通齐国,范雎被迫害而逃往秦国,改名张禄,拜为丞相,使秦国称霸天下。
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穿着破衣拜见须贾。
须贾看他可怜,送给他绨袍。
当须贾知范雎是秦国丞相时,大惊失色。
而范雎念他赠绨袍一事,免其一死。
⑵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⑶布衣:老百姓。
赏析: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
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
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
事。
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
“范叔”,指范睢。
范睢字叔,故称。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
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
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
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
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
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
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
’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
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
’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放须贾回魏国。
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
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
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
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
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
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
“布衣”,代指平民。
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
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
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
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
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
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
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
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
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篇6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北阙,阙下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古诗简介
《咏史》为东汉史学家班固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咏叹缇萦救父的故事。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在内容上咏赞了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免父亲刑罚,请求没身为奴的故事。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
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文帝下达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
所以班固于开笔之际,先以悠邈之思,追述了任用肉刑的历史:“三王德弥(终也)薄,惟后用肉刑”。
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之文王、
武王,据说他们均以“文德”治天下,“至于刑错(弃置不用)而兵寝(收藏)”,被誉为“帝王之极功”(《汉书·刑法志》)。
但到了三代之衰世,就不免王德日薄、刑罚滥施了。
史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施用“五刑”的条款竟多达三千余项。
这两句思接千载,于历史追述中表达对任用“肉刑”的深沉感叹。
自“太仓令有罪”以下,诗人笔凌百世,直叙汉初淳于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
“太仓令”即汉初名医淳于意,他曾担任齐之太仓(官仓)的小吏。
文帝四年(前176),有人上书告发他触犯刑律,遂被逮捕押往长安。
五个女儿急得直哭,他大骂说:“生女真不如生男,缓急之时谁能帮我办事!”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孤独之状)”之意。
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异常悲伤,痛感于“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赎”,毅然随父进京,上书汉文帝,“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
“上书诣阙下”四句,描述的就是缇萦到宫廷上书的情景。
“鸡鸣”、“晨风”,均为《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名篇。
前者抒写后宫催促君王上朝之情,后者歌咏女子“未见君子”之忧。
据《文选》注引刘向《列女传》,缇萦伏阙上书时,曾“歌《鸡鸣》、《晨风》之诗”。
班固以“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抒写缇萦忧急断肠、歌号阙下的景象,读来令人怆然泣下。
正是缇萦舍身赎父的一片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文帝。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终于赦免了她的父亲,并在诏书中感叹说:“夫刑者,至断支(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