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 含解析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概况
(1)1894年,日本借平息朝鲜农民起义之机,挑起战争。

在①大战后,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2)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 ②全军覆没。

(3)1895年,中日《③》签订,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马关条约》的内容
(1)割地:割④、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⑤为商埠。

(4)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⑥,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1)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实力深入中国内地;
(3)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⑦的途径严重阻碍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国社会⑧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义和团运动兴起,以“⑨”为旗号。

2.发动:1900年6月,借口镇压⑩,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3.过程
(1)顽强阻击: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侵略者。

(2)攻陷北京: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⑪;8月攻陷北京。

(3)妥协投降:慈禧太后在出逃过程中命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 ⑫年签订了《辛丑条约》。

2.内容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⑬和盐税作抵押。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⑭”,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⑮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⑯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3.影响
(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⑰受到列强的控制。

(2)“使馆界”实际上是“⑱”,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5)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K知识参考答案
⑰税收⑱国中之国
甲午中日战争的深远影响
(2016-2017学年福建福州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
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B.使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
C.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D.政府严禁人民反帝活动
【参考答案】C
《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
1.相同点:
(1)从性质上看,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从内容上看,都有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

(3)从危害上看,都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

2.不同点
(2)从特点上看,《南京条约》体现了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开辟中国市场的要求;《马关条约》体现了列强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要求。

(3)从影响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2016—2017学年江苏镇江高二下期月考)下表中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C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四大步
列强不同历史时期侵华目的、侵华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
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国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据材料“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的过程,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故C正确。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属于《南京条约》,故A排除。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B排除。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属于《辛丑条约》,故D排除。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从主观上看: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

尽管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

2.从客观上看: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与英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末已成为亚洲的强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实力更加强大。

综上所述,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大的资本主义。

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日本这时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使它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起来对付中国;而中国的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中国人民几乎没有受到冲突的影响,政府几乎全部凭借北洋水师。

”作者认为中国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国人民族观念淡薄B.武器装备陈旧落后
C.政府军事策略失当D.北洋官兵妥协退让
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4.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下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京城内外民居市廛,已焚者十之三四。

联军皆大掠,鲜得免者。

……有自刭久,项断尸坠者。

其生存者,多于门首插某国顺民旗,求保护。

”材料表明
A.圆明园遭遇了祸劫
B.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C.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帝国主义侵略的暴行
6.下图中的城楼上标着“PEKING(北京)”,该图反映的相关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
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

该不平等条约是
A.《天津条约》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
8.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这一变化说明
A.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
B.中国领土已经被逐渐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进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1.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

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
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客观上促使中国的近代化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改变了当时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3.观察漫画《“惩罚”中国》。

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的结果是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C.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内地D.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1.(2016年江苏卷)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2016年上海卷)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
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3.(2015年四川卷)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 .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 .《辛丑条约》签订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国民上下团结一致对付中国,民众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而中国则相反,国民国家意识淡薄,故选A 。

武器装备陈旧、政府军事策略失当以及北洋官兵妥协退让都是中国甲午战败的因素,但是与材料并不符,因此B 、C 、D 三项错误。

2.【答案】A
K 基础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故选C。

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D项在《马关条约》后。

【名师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义和团运动使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于义和团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而导致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错误,因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不是由义和团运动而兴起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符合事实的,但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联军皆大掠”等字眼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的暴行,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而非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而非太平天国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外国的暴行而非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图片中北京说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是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斗争,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没有涉及北京,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也没有打到北京,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7.【答案】D
8.【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从要求开埠通商、割地赔款到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实际上是逐渐控制清政府的过程,并最终控制了清政府,这说明清政府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本题答案选C 项;A 项错误,不是政治侵略,是以华治华;B 项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列强进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的标志是《马关条约》。

1.D 【解析】海军舰队并不能等同于清政府,故A 项错误;海军舰队战死和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李鸿章不避战求和,故B 项错误;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战略战术落后,故C 项错误;海军舰队官员的殉国等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的,故D 项正确。

【名师点睛】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要原因:清政府极端腐败。

慈禧太后只顾自己60岁生日庆典,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

(2)直接原因: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一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不作抵抗;有些枪炮武器不能使用,在战斗中吃亏。


(3)客观原因:日本强大,又长期蓄谋战争。

(4)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2.【答案】
B
3.【答案】
B K 能力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有八个国家惩罚清政府,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A 项错误;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 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内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的影响,故C 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不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的后果,故D 项错误。

【名师点睛】《辛丑条约》的特点
(1)内容方面:其他条约都以攫取经济权益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放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的内容,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这并非是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2)目的方面:《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将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A 【解析】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 项正确。

此时,英国仍然是国际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 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 项错误。

【名师点睛】会区分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区别。

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如图所示: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光绪帝所说的“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从此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才回到K 真题
祖国的怀抱,因此本题选择D项。

【名师点睛】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带领中国军民收复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