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例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乙肝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方法:选择
我院收治的98例乙肝患者,给予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记录所有病例所出现
的不良反应,并根据病例采取应对措施。
结果:100例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不
良反应,并随着用药的继续,症状逐渐加重。
结论:干扰素对乙肝治疗的应用会
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可在体内积累,所以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
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不良反应;分析
乙型肝炎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所感染的一种传染病,病毒的持续复制和
免疫功能紊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是乙肝治疗的关键。
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
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各种基因重组干扰素产品已广泛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
病的治疗。
但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加,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也相对突出。
对很多医生
因重视不足,常延误治疗。
其实,只要对这些不良反应有详尽的了解,并熟悉其
临床应对措施,就会迎刃而解。
目前干扰素仍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有效的药物
之一。
下面就我院2010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慢性乙肝患者,应
用干扰素治疗的过程谈些体会,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10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5—67岁,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
1.2治疗方法
100 例患者均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 2 b ? 5 0 0 I u /支肌肉注射,500Iu/天,连
用7天后改为3次/周,连用48周以上。
2不良反应及防治
2.1流感样症状
100例中有96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占97.9%,高热时可伴有寒战。
发热时
常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称为感冒样综合征。
体温37.8~40℃,以
首次用药后最为明显。
大多数在注射4-6h后出现发热症状,发热时间最长可达
5h。
如将患者的首次注射安排在下午,则晚上发烧后用药正好休息。
体温若不超
过39℃,一般不予特殊处理。
超过39℃,首先予以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通
过传导散热而降温;另外以50%酒精擦浴,擦浴部位在四肢大动脉处降温效果较好。
干扰素是一种内源性致热源,注射后出现发热是正常反应,医护人员应预先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让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紧张、焦虑情绪,降温时还应
补充足够的液体,以免体液流失。
部分高热患者或关节、肌肉酸痛明显者可予以
复方阿司匹林片、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以缓解症状。
2.2血细胞减少
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
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本文100例患者几乎全部在
治疗后1—8周,血红蛋白,红细胞数,血小板计数均下降(37—105×109/L),
白细胞下降明显,最低达1.1×109/L。
用药前偏低者血细胞下降最为明显。
患者血红蛋白降低至100g/L以下而需减少IFN用量,降至80g/L以下时,需提前停药。
减量或停药后,血红蛋白水平可迅速恢复正常。
可将血细胞减少分为四种情况分
别对待:①多数可自行回升至正常,或可给予利血生片,维生素B4,氨肽素片
等药物以帮助其快速恢复治疗前水平。
②但有少数患者下降幅度大,需暂时停药后,使用重组人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才可恢复正常。
③极个别病例停药后仍持续不升,同时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需停止用药。
④还有些病例用药后可出现血清肌肝酸,LDH和碱性磷酸酶增高,因此,护理时应及时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测以
配合临床用药。
血象下降时,在饮食上指导患者要加强营养,多食红枣、阿胶等
补血食物。
另外,由于机体白细胞下降应注意预防感染,防止受凉感冒,注意饮
食卫生,做好口腔护理,刷牙动作要轻,减少感染及出血的危险,保持个人卫生,每天用空气清洁器消毒房间4h。
中性粒细胞减少在干扰素的治疗应用中较为常见,鉴于此,治疗期间应根据
中性粒细胞下降趋势,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当中性粒细胞减少到0.75×109/L时,应及时减量,减少到0.5×l09/L以下时,应立即停药。
接受IFN治疗后,患者血小
板计数可减少10%—50%,血小板计数降至低于5×1010/L时,应减量应用,低于
3×1010/L时应停药。
2.3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100例中发生精神抑郁、失眠3例,占3.1%,,主要表现为失眠、焦虑、情
绪低落。
轻度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无需停药。
对抑郁患者,建议采用5-羟色胺
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
2.4消化系统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干呕、黄疸、肝区不适及肝功能
异常。
本文98例患者中有21例不同程度的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占21.7%。
对于
腹胀,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干呕的患者给予胃复安,健胃消食片等药物后均
可好转。
个别患者出现黄疸、肝区不适及肝功能异常者,则应立即停药,同时加
强护肝治疗,可予以甘草酸二胺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治疗。
饮食宜低脂低盐,清
淡可口易于消化,含适量蛋白质、糖及足够热量,使机体保持营养平衡。
2.5内分泌系统表现
干扰素可使体内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
本文100例中发生脱发为33例,占33.96%,采用口服天麻苔乌片,维生素
E等治疗。
血糖升高2例(占1.88%),分别给予控制糖摄入量和皮下注射胰岛
素后,使治疗顺利进行。
2.6 其他对于治疗过程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可在心电监测,对症处理下继
续治疗,严重时应停药。
皮肤荨麻疹患者,症状为皮肤轻度红肿,瘙痒。
一般停
用感染素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如果损伤严重,则应及时请相关专科大夫会诊,协
助诊治。
(如表1)
100例患者使用干扰素后所出现的副作用比例
3 讨论
α类干扰素是机体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是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
免疫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接近的低分子糖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在抗病毒药物中属于一线治疗药物,但是α类干扰素在临
床上对乙肝病毒的使用过程中很难避免副作用的出现。
在本研究中。
100例患者均出现不良反应或不良感觉,不良反应率高达100%,可见不良反应影响之大。
由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肝炎的疗程确定,不易引起病
毒变异耐药,显效后疗效持久,所以仍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随着基因工程充足制剂研制成功,国内大规模生产,药价反复下调,以及被
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节免疫功能药乙类)中,目前已广泛应
用于临床。
正确使用干扰素,了解它可能潜在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置原则是
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1)严格用药指征;(2)详细告
知患者可能的不良反应;(3)积极对症治疗;(4)配合心理治疗。
其实,只要对这些不良反应有详尽的了解,并熟悉其临床应对措施,就不会
被视其为畏途。
为了临床安全而有效地治疗,临床医师应熟悉其相关的不良反应。
尽管这些不良反应大部分是可逆性的,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但也有某些严重
不良反应可危害机体,引起组织器官严重损伤。
定期检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及甲状腺功能,以便早期发现不良反应,技术停药和对症处理,避免严
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广大乙肝患者的治疗获得更多安全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