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2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2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6. 论述题
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宋取消殿前都点检,将禁军权力一分为三,合称“三衙”,即( )。

A.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B.殿前司、都指挥使、枢密使
C.殿前司、枢密使、侍卫马军司
D.枢密使、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禁军改革制度。

其中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三衙的地位平等,长官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合称“三帅”。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2.宋代中央设立专门负责军队调动、训练等事宜的机构是( )。

A.枢密院
B.枢密使
C.殿前司
D.都指挥使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的中央军制。

北宋为了限制三衙的军事权力,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负责全国军队的调动等事宜。

枢密院有调兵权无统兵权,三衙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这样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3.以下属于宋朝与西夏签订的和议是( )。

A.《嘉定和议》
B.《绍兴和议》
C.《庆历和议》
D.澶渊之盟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的民族关系。

《庆历和议》是西夏与北宋政府签订的停战和议。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 )。

A.改革赋税
B.整顿吏治
C.鼓励农业
D.提高军事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整顿吏治。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5.王安石刚开始主持变法时官职是( )。

A.枢密使
B.宰相
C.参知政事
D.转运使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专门成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推行变法的机构。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6.元朝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的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进行研究的农书是( )。

A.《汜胜之书》
B.《四民月令》
C.《齐民要术》
D.《农书》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元代的农业成就。

元代王祯的《农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全国范围的农业进行研究的著作;《汜胜之书》是汉成帝时期汜胜之所著的农书;《四民月令》是东汉崔寔所著的农书;《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农书。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7.北宋末年,奸相蔡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鼓励宋徽宗奢靡,提出( )的享乐理论。

A.元亨利贞
B.丰亨豫大
C.天朝上国
D.飞龙在天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的腐败政治。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8.王彦领导的八字军抗金,他们因在脸上刻( )而得名。

A.精忠报国,誓杀金贼
B.赤心报国,誓杀金贼
C.还我河山,誓杀金贼
D.保家卫国,誓杀金贼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末年的抗金斗争。

八字军是北方抗金的一支重要队伍,多次配合岳飞转战太行山一带,对金军形成巨大的牵制。

他们脸上刻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9.推行一系列改革,实现了金国国力的鼎盛,最终实现“大定之治”的君主是( )。

A.金太祖
B.金太宗
C.金世宗
D.金熙宗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金朝政治。

金世宗即位以后,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实现了金朝国力的鼎盛。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10.宋理宗淳祜元年下诏将( )从祀于孔庙,标志着理学的正统地位确立。

A.朱熹、程颐、程颢、张载、周敦颐
B.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
C.朱熹、陆九渊、程颐、程颢、张载
D.朱熹、张载、邵雍、程颐、程颢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南宋理学思想的确立。

经过“北宋五子”、朱熹等人的大力宣扬,理学终于在宋理宗时期确定了在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统治地位。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11.理学中“北宋五子”主要指( )。

A.程颐、程颢、张载、周敦颐、邵雍
B.程颐、程颢、周敦颐、邵雍、孙复
C.程颐、程颢、张载、孙介、王安石
D.邵雍、周敦颐、欧阳修、程颐、程颢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北宋理学的发展。

“北宋五子”是北宋思想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的并称,他们同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重要奠基者。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12.宋代四大著名书院是( )。

A.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象山书院
B.岳麓书院、茅山书院、龙门书院、白鹿洞书院
C.龙门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
D.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宋朝的学院制度。

宋代学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书院,其中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13.南宋时期,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并制定了( )。

A.《朱子家训》
B.《白鹿洞学规》
C.《白鹿院规》
D.《白鹿学规》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朱熹对南宋书院发展的贡献。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对书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14.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被刊刻印行的法典是( )。

A.《开皇律》
B.《永徽律》
C.《周刑统》
D.《宋刑统》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宋代刑律以及中国法制史。

《宋刑统》是宋代颁布的第一部刑律,也是中国第一部刊刻的法典。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15.以下属于金国的中央官制的是( )
A.勃极烈制
B.猛安谋克制
C.头下军州
D.南北面官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金国的官制。

其中勃极烈制是其中央官制,猛安谋克制是其基层组织机构。

而头下军州和南北面官是辽国的官制。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16.北宋的四大名窑是( )。

A.定窑、汝窑、钧窑、官窑
B.定窑、汝窑、官窑、景德镇
C.定窑、官窑、钧窑、耀州窑
D.耀州窑、汝窑、官窑、钧窑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宋代陶瓷业的发展,属于记忆类的试题,难度较低。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17.北宋时期,对市场商品价格管理主要采取( )。

A.旬估
B.月估
C.日估
D.年估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宋代的市场管理制度。

宋代每十天的最后一天,由官府、行头和行户碰头,根据商品的成本、质量等共同商议商品的价格,报官府备案,然后具体市场价格按照旬估的具体规定执行。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8.怛罗斯之战
正确答案: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军队与阿拔斯王朝军队在中亚地区怛罗斯的一次会战。

750年,唐将高仙芝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杀死了塔什干国王。

阿拔斯王朝派出东征军,在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

751年,高仙芝领导的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返回龟兹。

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因兵力不足作罢。

此役使得中国的造纸术和指南针流入阿拉伯,对阿拉伯和欧洲之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唐代中西交流。

答案中应当指出怛罗斯之战的背景、简要过程、结果以及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19.禅宗
正确答案: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至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南宗宣传顿悟,北宗宣传渐悟。

南宗最为盛行,几乎取代其他各宗派,垄断了佛坛。

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国化的佛教。

解析:此题考查隋唐佛教。

答案中应当简要指出禅宗的发展、禅宗教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20.古文运动
正确答案: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是唐朝人对先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体文言文的称呼,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同于骈文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

唐中叶,一些文人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大力倡导古文,逐渐形成社会风尚,此即古文运动。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
者,写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文章气势雄健,奔放流畅,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认为写文章应重视思想内容,主张“文以载道”,但他所说的“道”是指儒家思想。

柳宗元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者以明道”。

解析:此题考查唐代文学。

答案中应当指出古文运动发动的背景以及韩愈、柳宗元的创作思想。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21.周世宗改革
正确答案:周世宗柴荣在周太祖郭威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行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整顿和改革。

在政治上,纳士求贤,倡导节俭,严惩贪污,整顿机构,抑制藩镇,加强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整顿庄田,罢营田,招民垦荒,均定赋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废寺院,毁佛像铸钱,增加财政收入。

在军事上,加强禁军,淘汰老弱。

这些措施使后周的国力大为增强。

解析:此题考查五代时期的政治。

答案中应当指出周世宗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重要意义。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史料分析题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阅读以下史料,并州答问题: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

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

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

——《隋书.高祖纪》问题:
22.以上史料反映了历史上什么重要事件?
正确答案:开皇之治。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23.简要评价这一事件。

正确答案:隋文帝杨坚所统治的开皇年间社会富庶、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

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

他总结了历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的教训,倡导并且力行节俭,使得节俭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解析:此题考查隋初政治。

从重要信息中可判断这段史料讲述的正是隋文帝的开皇之治。

然后对开皇之治进行简要叙述。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回:“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
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德宗善而行之,诏谕中外。

而掌赋者沮其非利,言租庸之令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

上行之不疑,天下便之。

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问题:
24.以上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一重要事件?
正确答案:反映了杨炎的两税法改革。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25.简述此次历史事件。

正确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

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

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两税法适应了当时的情况及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

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

规定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相比租庸调规定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

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但是两税法实施后,土地兼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

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税额不断增加,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

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

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纳税者负担加重。

解析:此题考查两税法。

通过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判断此为杨炎的两税法改革,然后对杨炎的两税法进行简述并评价。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论述题
26.论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正确答案: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隋炀帝先后全面采取措施,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1)政治制度改革。

①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内史省是决策机关,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负责执行政令,长官令、左右仆射。

尚书省下设吏、民、礼、工、刑、兵六部,长官尚书,分别负责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政、刑狱、工程营造等方面的内容。

三省各有分工、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同时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谒者、司隶两台;增设秘书省、内侍省,尚书省下设十一寺。

②地方官制。

隋文帝先改地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又改为郡县两级制,精简了地方行政机构,既节约经费又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地方官员任命权收归中央,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
律由中央的吏部任免。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用人制度。

隋文帝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

这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局面,有利于寒士的上升。

(2)经济赋役改革。

①继续推行均田制。

隋文帝规定,每丁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人受露田40亩。

身死之后露田归还国家,永业田可自由买卖、传之子孙。

均田制的推行对稳定隋王朝的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同时客观上也抑制了土地兼并。

②继续实行租、调、力役制。

规定男18至60为丁,须负担赋役。

丁男一床(即一夫一妇),每岁出租粟三石。

调为户调,每年桑田者,输调绢一匹(四丈),绵三两;麻田者,输调布一端(六丈),麻三斤。

未婚男丁及奴仆租调减半。

力役负担,每丁每岁服役一个月。

隋朝的租庸力役制贯彻了轻徭薄赋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稳定了社会局面。

但是在隋炀帝时,这一制度的执行却出现了问题,直接导致隋的灭亡。

③推行“大索貌阅”,核实在籍人口。

开皇五年(585),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下令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讹老诈小逃避租役。

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结果查出新丁24万,新口64万。

此举增加了政府的户口与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实行“输籍定样”。

隋文帝采取的经济政策,也称作输籍法,民众所缴纳租税,根据每家资产的状况作出缴纳标准,即根据标准划分户等上下,重新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一来,民众就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员也不敢徇私舞弊。

隋王朝的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客的剥削,也吸引了大批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加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有利于经济发展。

(3)改革府兵制。

隋文帝时期,军人既有军籍,又有民籍,颁给田地,保证其基本生活,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合一,形成了兵农合一的新制度。

府兵统帅方面,设置了十二卫,每卫置大将军,总隶于皇帝。

各卫下就是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统兵府,隋炀帝时改为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

(4)营建东都和开通大运河。

①隋炀帝即位后,下诏营建东都洛阳。

因为洛阳地势险要,位置适中,政治上便于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经济上可以满足对中央政府机构的物资供应。

从此,洛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

②开通大运河。

为了加强统治,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穴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首先加强了南北联系,便于隋]二朝军事物资的调动,巩固全国统治;其次,由于江南经济发展,大运河有利于加强南方物资的北调;最后,也是满足了隋炀帝南巡的个人私欲。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客观上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持续性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短时间内完成大运河的开凿,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大运河”往往成为隋炀帝暴政的代名词。

解析:此题考查隋朝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案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进行详略安排。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27.简述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唐太宗即位后,总结隋亡教训,并引以为戒,以改善统治。

唐太宗励精图治,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民
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适当的治国措施。

具体措施:①政治上,虚心纳谏、任人唯贤,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整顿吏治,裁汰冗员。

②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继续推行均田制。

③文化上,推崇儒学,统一经学,编订《五经正义》。

④军事上,改革府兵制。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军事进攻与怀柔羁縻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⑥为了抬高皇族地位,打击山东士族,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

新修成的《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等山东士族被降为第三等。

使得部分做官的人士获得了士族名分,而山东士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

在唐太宗君臣的努力下,贞观二十三年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思想文化开始繁荣,边境安宁,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但在贞观之治的后期,唐太宗的治理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纳谏、用人等各个方面已经不如贞观初期,同时东征高丽的战争也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唐初政治。

答案应当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贞观之治进行简述,并对贞观之治进行客观评价。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28.评价武则天和武周政治。

正确答案: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五年(659),高宗身染重病,开始让武后协助裁决政事,使她有机会参与国政,并逐渐掌握大权,当时与高宗并称“二圣”。

高宗病逝后,武则天先后废中宗、睿宗,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神都,改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建立武周。

武则天在位15年,705年,宰相张柬之联络羽林军发动政变,拥兵入宫,强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李显,复唐国号。

武则天本人也于705年病逝。

武则天前后掌权长达半个世纪,一直以来历史学家对她褒贬不一,但是她的功绩是不容否认的。

武则天即位后,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上接贞观之治、永徽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削弱士族,扶植庶族。

武则天继续打击削弱士族势力,提拔重用庶族出身的官吏。

废除唐太宗时所撰《氏族志》,另修《姓氏录》,五品以上的庶族官僚皆被列人士族,后族武氏还被定为第一等,进一步打破以往士、庶界限,按照现任官职的高低,另立门第序列,具有进步意义。

(2)改进科举制度。

武则天增加进士科的录取人数,开创殿试制度,亲自举行殿试。

以文辞取士,不重经学,增设武举,还创立了“自荐”和“试官”制度,鼓励官吏和百姓自荐,以求进用。

这些措施都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有文武才能的人大开仕进之门。

(3)选贤任能。

武则天重用正直有才能的人,不拘一格选贤任能。

名相狄仁杰、张柬之,甚至开元时期的名相姚崇、宋璟等,都是她选拔的。

(4)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武则天继续推行均田制度,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并派人编辑农书,颁行天下。

(5)巩固多民族国家。

武则天时期开发边疆,设置北庭都护府等,此举巩固了边防,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但武则天时期也有很多具有消极作用的措施:任用酷吏、打击政敌、奖励告密、在朝堂放置铜匦等,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

官僚集团的急剧膨胀,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大肆佞佛,到处筑寺造像,又建明堂,修天枢,铸九鼎,消费无度,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唐中前期的政治。

答案应当从武则天的主要事迹以及武周政治的重要贡献、消极措施等方面进行评述。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29.简述开元之治。

正确答案: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用姚崇、宋璨、张嘉贞、张九龄等人为相,针对武周政治所造成的时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善吏治,奖励生产,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唐朝进人最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具体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

从武周开始便选官冗滥,玄宗即位后,裁汰冗官,精简机构,并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还颁布了《大唐六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

(2)抑制食封贵族。

封家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封家在京城或州治领取;又规定,凡子孙承袭实封,户数减十分之二。

(3)压制佛教势力。

武周时期崇佛过度,导致了佛教势力的恶性发展。

开元二年(714),玄宗下令淘汰僧尼,强制还俗;又下令禁止新造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像和抄写佛经,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

(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

开元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

(5)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

针对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兼并和农户逃亡日益严重的情况,玄宗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在各地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

(6)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开元时,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里有里学,全国在校生达六万余人;玄宗还令人进行大规模图书整理和编辑工作等。

唐玄宗通过上述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精简了机构,改变了过去官吏冗滥的状况;抑制了食封贵族,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度;压制了佛教势力,增加了政府税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检田括户使政府控制了更多的土地和户籍,增加了税收;推动了教育的大力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盛唐政治。

答案应当从唐玄宗的重要政治措施入手,同时对取得的效果进行简要述评。

知识模块:中国古代史
30.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正确答案:天宝十四年(755),范阳、平户、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①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也日渐废弛,唐政府开始募集雇佣兵。

②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造成了“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

③天宝末年玄宗怠政,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跋扈擅权,导致政治昏暗,统治内部矛盾重重,社会危机四伏。

(2)影响:①安史之乱给民众的生活及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殒命无数,战后千里萧条,荒无人烟。

②安史之乱后,唐朝边防空虚,边境领土不断被少数民族政权蚕食,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南方也经常受到南诏的侵扰,使得唐朝在民族斗争中由攻转守。

③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藩镇割据势力存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总而言之,安史之乱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唐朝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国家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