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高一语文第一册《双桅船》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诗中有哪些意象?试择其一二略谈体会。 答:如被雾打湿双翼的“双桅船”“心爱的
岸”“一场风暴、一盏灯”“航程”“视 线”“纬度”等。诗中的“雾”“船”“风 暴”“灯”已远远超出了其实在意义,而被赋 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雾”可象征一代人 成长的不利的环境,让人迷惘、困惑,前途渺 茫。“打湿”自然暗指一代人心灵上的创伤、 阴影一时无法消除。不容“我”迟疑的“风” 则可看作是飞逝的人生、不再的光阴,生命的 使命是如“风”一般不断扇动“我”的“双 翼”,即便是“打湿了”的,不断提醒我要启 航。善用意象,加强了诗的跳跃性,拓宽了诗 的想像空间,也增多了品味的乐趣。
解读一:“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 归宿;“船”双桅并在,意味着诗 人心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相互区 分的心理;“风”意味着时代紧急 感;“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 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 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
解读二:“双桅船”象征人的一种 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岸”象征 了人不断升华的生活境域和理想, “风暴”象征人生中的困难、挫折 和挑战,“灯”象征一种希望,而 “风”象征一种动力。作者借助这 些意象,激励人们要象双桅船那样 不怕挫折、不惧困难,永不放弃, 不知疲惫地将生命之舟由“天涯”
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天天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具体的 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 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 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 “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天天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 “岸”、 “风 暴”、 “灯”等具体形象,这些具体形象
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 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 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 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地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 情感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 又有隐约的社会感怀。诗的最后四句:
诗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断追求事业 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爱情的执着。
(掀开了诗歌的朦胧面纱后,请大家再一次 朗读全诗,用心体会诗人的情感。)
精华鉴赏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 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人 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 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 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 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 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双桅船”象征什么?
诗人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 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 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 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 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 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 相区分的心理。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 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 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 诗人的主观心态。
明确:有。是前行的重重困难和心中牵挂的 爱情让我迟疑。但我又苏醒地感受到时代 和青春的召唤,于是一次次与岸相遇又一 次次与岸告别,重新启航……
船和岸是诗中两个重要的意象,会让你想起 什么?能否把你的想象描述一下?
诗人借双桅船的口吻,向无尽连绵的海岸 诉说自己的思慕之情,船时而与岸相遇, 又时而与岸别离。有了海岸才有船的航程, 因为船,海岸才显得实在温暖。船与岸构 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天然关系。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 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 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 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 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 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 彩,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 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相见时难别也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 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 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 鸟殷勤为探看。”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内 在的感受。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 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 绪出发,想像并构造成景致,从而使抽象 的情感形象化,以到达艺术表达的效果。 诗人在 ( 双桅船 ) 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情 绪,一种感情历程。
赏读课文
再次诵读课文,找出诗中富有象征意 义的几个意象
(双桅船、岸、风、风暴、灯)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 物来表达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 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个性解读(小组讨论)
“双桅船”、“岸”、“风”、“风 暴”、“灯”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 在诗作中要表现什么思想感情?请谈谈 你深入阅读后的理解。
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有 人认为,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双 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 立而又相区分的心理。另外,诗中的 “岸”、 “风”、 “风暴”、 “灯”等都 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岸':。象征着女性 的爱情归宿, “风”意味着时代紧急感,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 常的年代风云, “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 一起。
拓展练习:
选任一季节中的某一意象为 对象进行创作,运用象征手法, 写一首小诗,体现诗歌的多义性。
再 见
2.诗的第一节中“昨天……今天……明天”有什 么意味?它们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感悟?
答:诗作在第一节中用“昨天”“今天”“明 天”形象地展示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那 里有昨天的失落,今天的思索,更有明天 的向往和追求。这样写,正凝练而含蓄地 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索:她不是无 可奈何地唱一个失血时代的挽歌,凭吊受 伤的心灵,而是用理想观照现实,希望人 们能够按我们所向往的那样生活。她把视 线的焦点投向人,关心人的权利、价值和 尊严,不满人的现实处境,把人放在过 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中进行思考。
有人形象地描述她的诗作:对于忧愁的心, 它是温顺亲切的笑容;对于痛苦多于欢乐的 生活,这是扶助人们进取和追求的手。舒 婷说:“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 易的时候,我不奢望当英雄。”正是那不 故作英雄和骑士的爱,才使得“爱”有了 分量,多了一份思索,也添了一丝回味。 对爱的咏赞和歌唱构成了舒婷诗作一道亮 丽的风景,更是诗魂!
双 桅 船
舒 婷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 中包含的情感; (3)初步了解朦胧诗意象多义性的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 程中获取知识; (2)通过诵读感悟诗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85 年至 1989 年,舒婷应邀分赴德国、法国、 美国、意大利、荷兰、英国和印度等国家参加 了多种诗会和文化活动,并由法国、德国出版 了 3 种诗集译本。她的诗曾被译成英、德、 法、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瑞典、荷兰、意大 利、澳大利亚、日本、印度、朝鲜等十多个国 家的文字。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 1976 — 1979 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 1982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双桅 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优秀诗集奖。 1985 年、 1996 年由 ( 拉萨晚报》和《星星》诗刊 社分别发起的“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 人”投票选举中,舒婷两次人选。
1979 年 4 月和 6 月, 《诗刊》先后发表了舒 婷的《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
国》和《这也是一切》,引起诗坛的关注。
《福建文学》自 1980 年第 2 期开始,展开 了舒婷诗歌作品的讨论,历时 11 个月。舒 婷无形中成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1 年,她的创作在争议中到达高峰期,此后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 了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诗选》,一时 为众多诗歌爱好者和青年读者所争相购买。 1986 年她出版了新诗集《会唱歌的鸢尾 花》,较前那种美丽忧伤的诗风有了变化。 1985 年以后,舒婷另辟蹊径,将创作精力转 入到散文领域。她的散文带着诗的特质与韵 味,浪漫感伤、聪颖多思的诗人情怀,在散文 写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1988 年舒婷出版散 文集《心烟》,多为忆往之作,显示了作家散 文创作的一种探索走向。
李商隐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相 思?离愁?追求的执著?牵挂?这种种情感都 有,诗意朦胧,已经具有朦胧诗的特点。但朦 胧诗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提出来是在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之所以称为朦胧诗是因为它的委婉隐 讳,它往往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诗意朦 胧,不容易弄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朦胧 诗——来自于舒婷的双桅船。
解读三:“船”与“岸”对话,实际 上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船”尽管被 雾打湿了“双翼”,仍然要在风暴中 前行,这种行进是无休止的。人生的 追求何尝不是如此?在一个理想彼岸 到达后,新的理想彼岸又在前面诱惑。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这是积极的人 生态度。
“可风却不容我迟疑”,我心里有没有迟疑 呢?(如果有,是什么让我迟疑?)
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从中获得生活的启 示。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 20 岁回城, 做过临时工厂当工人。 1952 年诞 生,厦门人,祖籍泉州。 1969 年 “上山下乡”,在农村开始写诗。 干过宣传、统计、炉前工、讲授员、 泥水匠。 1975 年,舒婷正式调到 织布 1978 年在北岛、芒克主编的 油印刊物《今天》创刊号上发表了 诗歌《致橡树》和《呵,母亲》, 此后,她的诗作多次在《今天》和 福建的油印刊物《兰花圃》上出现, 成为许多文学青年爱好的“油印” 派诗人之一。
1.对照《祖国呵,亲爱的祖国》与本诗,你 能分别说出两首诗中流淌的“爱”的具体 内涵吗?
答:作者曾亲历“文化大革命”十年非人道暴 行及人与人之间的敌视与隔膜,是朦胧诗 人的代表之一。舒婷用诗捍卫了“爱”的 纯洁与执著。《祖》诗中充满着深沉而真 挚的祖国之爱,《双》诗则充分展示着普 通人的自爱和爱人。有人称,“爱”是舒 婷情感和意识中供养的神明。她自己则用 诗歌去直面特定年代人们共同的匮乏,去 唤醒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爱心,她分外珍惜 生活中的感情和友谊。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天天夕/你在我 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已经被广 泛流传和引用。
小结
诗作表达的是船对岸的深情。岸 是什么?朋友?爱人?故乡?理 想?希望?是又都不是。读者只 能感受到诗人对某个特定目标的 追求和迷恋,至于这个目标的内 涵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拓展阅读
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朦胧诗进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