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6篇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 (1) 在电影《长津湖》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与牺牲感动了亿万观众。

就是在这场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朱彦夫(上图。

马斌国摄)失去了四肢
和左眼。

此后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县西里镇
张家泉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用25年的时间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他又用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20__年,朱彦夫被授予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
役等。

1950年12月初,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长津湖二五〇高地,他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
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

朱彦夫在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里回忆:“在这个已被大雪封死的二五〇
高地上,在全连覆没的前沿交通壕里……居然有一条正在极缓慢地复苏着的生
命。

”朱彦夫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爬行了3000多米,找到了部队。

昏迷93天、手术47次后,朱彦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然而,惨烈的战斗让
他的躯体受到严重伤害。

朱彦夫数次陷入绝望,但想到战友的牺牲,他决定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
事业中。

作为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没有继续住在荣军医院,而是选择了回乡。

学会生活自理,是他要攻下的第一个“堡垒”,与疼痛斗争,成了朱彦夫的
生活常态。

一开始,残臂刚夹起勺子,勺子就掉了;用嘴衔起勺子,又把碗碰翻了;终于
舀上了饭,刚要低头张嘴,勺子又掉了下去。

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上几十次、上百
次。

每吃完一顿饭,他都累得精疲力尽。

一次次练习中,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
厕自理……“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

”朱
彦夫说。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 (2) 敌人的冲锋再次袭来,他大吼一声,迅速地把三挺机枪填满子弹,不停地更
换射击位置死守高地。

偌大的战场上,只剩下朱彦夫独自奋战的身影。

敌人的几
颗手榴弹袭来,而此时的他正在给机枪装填子弹。

他敏捷地捡起一颗投了回去,
但是剩下的手榴弹却在他的眼前炸开。

随着一声巨响,朱彦夫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

他不知道250高地最后是否守
住,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牺牲了,他记住的只有手榴弹爆炸时的一道白光。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朱彦夫突然被一阵疼痛唤醒,他僵硬地躺在地上。

身体
早就被冻得不听使唤,只能凭借皮肤感受到气温的寒冷。

他躺了很久,整个人都
被雪花所覆盖。

他试图呼喊出声,但是什么声音也发不出,他想要伸手擦掉脸上
的雪花,但是手指却早已经冻坏。

朱彦夫无法伸开手指,就只能用拳头来抹掉脸上的雪花。

他察觉到自己的脸
上有个冰凉的东西,但是却摸不出来到底是什么。

饥寒交迫的他干脆把那个东西
吞了下去,直到后来他才明白,那个被吞下去的异物,就是他被手榴弹炸坏的左
眼球。

朱彦夫在冰天雪地里躺了很久很久,他很想继续躺下去,起码跟战友死在同
一个战场。

但是求生的欲望不允许他这么做,他要活着然后继续战斗。

他艰难地翻了个身,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在雪地中爬行,他坚信自己能够活
下去。

无法站起来的他只能挪动前进,时间过得相当漫长,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
要牺牲了。

他不断地爬行,又不断地陷入昏迷,终于被两名志愿军战士在雪地中
发现,随后被紧急送往了救护所。

但是朱彦夫的伤势实在是太重了,战地救护所只能勉强保住了他的性命。


过一番辗转,朱彦夫被送回了国内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4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
医生才把他从死神的手上抢了回来,但由于组织坏死,医生只能选择截肢。

经过
这些手术,朱彦夫整整昏迷了93天。

在他睁开眼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没有手脚的残疾人了。

他痛不欲
生,只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废人,只想着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尝试了很多种
方法自杀,但是老天爷也不想收走这个战士的性命,他始终没有自杀成功。

虽然没有自杀成功,但是朱彦夫的心情却十分低落。

直到他的主治医生看他
这副样子,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命是医生们经过千难万难才夺回来的,你有什
么资格不珍惜?”这句话让朱彦夫重新审视了自己,从此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尽管朱彦夫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但是此时的他没了
手脚,也没了左眼,唯一仅剩的右眼,视力还下降到了0.3。

这样一副残躯,除了依靠国家的帮助,还能怎样活下去呢?朱彦夫起初也因
为自己残缺的身体,而缺乏生活的信心,但是时间长了他反而习惯了,甚至觉得
自己还是要以军人的姿态生存下去。

一名战士,不能在困难面前屈服。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 (3) 朱彦夫老家张家泉村,位于沂源县城南侧,三面环山,曾是远近闻名的乞讨
村。

当年全村108户人,分散在六座荒山上。

在张家泉村村民王恩喜眼里,村庄
的变化全靠着朱老的努力,在老书记身上,值得学习地方有很多。

1957年,朱彦夫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这一干就干了25年。

张家泉村有一
条长20__米的沟,最宽处50多米,最窄处只有十多米,因为只有牛羊才能通过,得
名赶牛沟。

赶牛沟几乎贯穿村子的可用耕地,于是朱彦夫想到了棚沟造地。

他带
领村民采用拱形大桥的原理,在沟上建立石拱涵洞,洞上填土造地,让零碎的农田
连成了片。

起初做这个决定,村里不少干部反对,生产队农活繁多,恐怕很难再抽
出多余的劳力造地。

朱彦夫听后急了,他拿着拐杖敲击着地面喊道,“我一个残疾
人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在朱彦夫的坚持下,棚沟造地的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
来。

当年,朱彦夫的一举一动被永远镌刻在村民的记忆里。

在崎岖的山路上,他
“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

有很多次跌倒滚下山去,摔得鼻青脸肿,
他在无数次的跌倒和滚爬中,带领乡亲棚沟造地,治山改水,劈山修田,重整家
园。

世世代代在山沟里面刨食的村民,全凭手抬肩扛搬运来2.3万吨土石方,垒
筑起1500多米长的暗渠,修整出40多亩土地,穷山村第一次有了良田。

张家泉村除了地少,更缺水。

朱彦夫在数九寒天,带着大伙找水源,打机井。

沂蒙山区十一月的天气非常寒冷,打了20多米的水井不出水,他非要下到井底
去看看。

乡亲们劝阻他别下井,他说:“你们那个脚不行,我的假肢不怕冷。


下去!”当人们把他从井下拉上来的时候,冷水、血水、汗水交集,把他的假肢
和断腿硬生生地冻在了一起。

村民们心疼他,埋怨他:“你这不是在当书记,你
这是在拼命啊!”
当书记的时间内,朱彦夫带领村民高山架电,使张家泉村成为周围十里八村
第一个通电的村庄;带领村民发展林果业,苹果园面积达到60余亩……,一件件
一桩桩事迹,被村民记在了心里。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 (4) 这个年代,再次回想起鸭绿江旁边的那壮烈的战斗场景,当年的老兵依然历
历在目。

那是个奋不顾身的年代,是保家卫国的年代,也是同生共死的年代。

贫苦的童年
在朱彦夫的记忆里,他的童年似乎只有饥饿。

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名不见经传
的小村子里,家里极度贫穷。

当时村子里有不少人家的孩子都被活活饿死,吃不
上饭成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最大的问题,朱彦夫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艰苦地成长起
来的。

他觉得愤怒,想要报仇,可是年弱和饥饿的客观情况却将他死死地攥在手中,
他挣扎不得。

死里逃生
敌人拥有的武器和弹药非常充足,他们频繁地对我军驻扎的山坡进行轰炸,
轰炸次数无法计量,听当时幸存下来的老前辈们说,当时随便捧一把土,就能在
土堆里发现十几二十的炸弹碎片。

有的时候甚至就抓点雪地里的雪吃一两口就完事。

可能是他这边的火力过于猛烈,敌人开始对他这里进行猛烈的针对性攻击。

当他开始准备进行再一次射击的时候,他被一颗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炸到。

只觉得耳间一阵轰鸣,一瞬间,他什么也意识不到。

当他再次醒来,他身上已经被白雪掩盖,或许,就是这层雪救了他一命也未可知。

他只觉得自己脸上有异物,却总是扒拉不开,再加上极度饥饿,他顺手将异物送入嘴中。

此时的天气极其寒冷,他失去了大部分知觉,但他的理性让他意识到他不能呆在这个地方,他必须移动起来,到一个有队友经过的地方,这样自己才可能被发现,并得救,不然自己只有死路一条,被活活冻死。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开始向前爬行,由于饥饿和寒冷,他昏迷了无数次,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下来,不然就会永远地留在这个地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他又坚持爬行。

就这样,不知道在雪地里匍匐了多久,模糊之中,他终于看到了自己的部队。

医学奇迹
当他再一次醒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他昏迷了有93天。

这93
天里,医生对他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手术,到能够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总共有47次。

医生都觉得这是个奇迹,这个战士受伤的程度这么严重,却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的生命体征,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生命里的顽强。

朱彦夫活过来了,他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失明,右眼也极其模糊后,他曾经痛苦过一段时间,但想到死去的同胞,他意识到自己应该珍惜自己生命。

为此,他化痛苦为力量,主动学习知识,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后来,还出版了自己的自传体《男儿无悔》。

小结:
让我们致敬那些在艰苦岁月中努力拼搏的革命前辈,没有他们的顽强抗争和
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让我们致敬从战场中归来的勇士,朱彦夫不仅仅是军事战场上的英雄,更是
生活中的英雄,他艰苦卓绝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值得我们敬佩!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 (5) 朱彦夫,一位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山东汉子,一个淄博人民耳熟能详的名
字,一个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的中国当代保尔,一位获得全国首个“时代楷
模”荣誉称号的永远的战士,今天,他的事迹再次深深的感动了我。

最早听说朱彦夫的事迹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朱彦夫是作为“中国
的保尔柯察金”成为学习榜样的并传遍齐鲁大地的。

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
身残志坚,用超人的毅力,挑战自己,挑战人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淄博齐盛宾馆的报告大厅,我通过沂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黄雪颂,济
南的军区“沂蒙旅”一营教导员汪祥松,沂源县张家泉村原主任张茂兴,朱彦夫
的女儿朱向欣,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等五位同志不同角度和侧面的讲述,再次
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传奇经历、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更深切的感受这位特等伤
残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奋斗不止的人生。

我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先后观看了中
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发布节目以及新闻联播和焦点
访谈、山东卫视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等,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

朱彦夫,
是在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故乡涌现出的又一个“焦裕禄”式的先进人物,他和焦
裕禄一下,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书写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无比坚定的
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
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1956年,不能自食其力的重度伤残军人朱彦夫离开荣军院回到故乡时,他
说:“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块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回到
家乡后,他被村民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

“为群众做事,就是守阵地”。

他以钢铁
般的意志和坚韧奉献的精神力量以及一副铮铮铁骨,和乡亲们一起,一次次改写
着张家泉村的历史,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
先进村。

退休后的朱彦夫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
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

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
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
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晚年的朱彦夫如是说。

在发布会现场,中央电视
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满含热泪,动情的说:他用钢铁的意志写下了一撇,用热切
的情怀写下了那一捺。

今天,不管朱彦夫是什么样的姿态,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完
整的、大写的“人”。

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为他树碑立传!
“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
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荣获“时代楷模”
荣誉称号后的朱彦夫想的还是为人民服务,他说“我是一个最普通的战士,最普
通的伤残军人,也是最普通的一个农村支书,我只是在自己的村子里干了一点自
己的事情。

我将要用自己有限的精神生命,贡献于伟大祖国的无限生命中,永远
为人民服务。

”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精神是人生的动力之源。

朱彦夫曾经说过“人
是要有点精神的。

”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对以爱国敬
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

朱彦夫就是靠对党的坚定信念
和无限忠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国家领导人曾经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
的战斗堡垒,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
力,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要利用这
次教育实践活动,把焦裕禄、朱彦夫这样的优秀党员作为镜子,虚心听取广大干
部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自己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差距和自
己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
结合本职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实,踏踏实实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
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 (6)
1950年,朝鲜长津湖战场上上演了一场惨烈的阻击战,负责守卫250高地的志愿军战士们穿梭在炮火中。

敌人好几次压了上来,志愿军战士们就与敌人直接肉搏,打退了敌人好几次进攻。

到最后整个连队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他看着战友们的尸体,擦去眼泪,端起机枪继续奋战。

朱彦夫大喊道:“来吧,敌人们,我死了也要拉个垫背的!”
敌人被朱彦夫洪亮的声音吓破了胆子,只能向高地投掷了手榴弹,正在装填弹药的朱彦夫被炸成重伤。

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两名志愿军战士发现,经过医生抢救,他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但是他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

这位长津湖战场上的钢铁战士,后来怎么样了?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山东沂源县的一个小村落里。

村里的人都在这个山沟里过着清贫的生活,朱彦夫家也是如此。

在朱彦夫10岁那年,父亲去世,只剩下他和妈妈相依为命。

原本就贫苦的家庭一时间陷入困境,缺少了依靠的母子不得不靠乞讨来维持生活。

然而乞讨得来的东西实在是少之又少,朱彦夫的母亲总是舍不得吃东西,把食物偷偷地留给儿子。

小小的朱彦夫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经常穿一些别人丢掉的破烂衣服。

有时候乞讨不来吃的,还要去地里挖野菜,以此果腹。

这时的他从来没想到自己还会有吃饱穿暖的一天,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事情会改变自己的一生。

在朱彦夫14岁那年,解放军队伍来到了他所在的小山村。

他看着对老百姓嘘寒问暖的那些战士,心里突然萌生了要参军的想法,他期盼着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

在跟母亲商量后,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支队伍。

朱彦夫穿上军装,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队伍的温暖。

战友们看他年龄小,对他十分照顾,有时也会同他开一些玩笑。

很快,他就随着队伍踏上了征程,他们举着红旗冲锋,跋山涉水,奋勇杀敌。

他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奋勇杀敌,负伤多次。

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但是紧接着,又有更急迫的任务等着他,那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场这块充斥着鲜血的土地,给朱彦夫带来了一生的伤痛,也给他带来
了一生的荣耀。

1950年12月,朝鲜长津湖爆发了一场拉锯战。

负责守卫250高地的正是朱彦夫所在的连队,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握紧手中的枪,抵御着美军的进攻。

此时正值严冬,气温已经趋近零下30多度。

战士们都冷得瑟瑟发抖,朱彦夫也不例外。

高地下驻扎的是有着精良装备的美军部队,整整有两个营的兵力,而他们却只有一个连的兵力。

敌人没有率先发起进攻,而是用先进的武器来消耗饥寒交迫的志愿军队伍。

他们不断地向高地上投掷炸弹,在几百颗炸弹的轰炸下,志愿军战士们死伤惨重。

眼看着战友一个接一个死去,朱彦夫却不能放下手中的枪去安葬队友,即便只剩他一个人,也要去守卫高地。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激烈的阵地争夺中,全连只剩下了朱彦夫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