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防治原则)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防治原则)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1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3,分数:66.00)
1.《临证指南医案》所谓“阳气之变动”指的是( )(2011年第13题)
(分数:2.00)
A.风气内动√
B.气机逆乱
C.火热内生
D.暑热扰神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风气内动的定义,属于识记型考题。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内风的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2.阴损及阳的病机主要是指( )(2004年第7题)
(分数:2.00)
A.阴虚不足,虚阳上越
B.外感阴寒之邪,伤及阳气
C.阴液亏损,虚热内生
D.阴寒雍盛,阳气浮越于外
E.阴液亏损,累及阳气化生不足√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阴阳的病机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A选项和C选项为阴虚阳亢表现;B选项外感引起而非阴虚引起;D选项为阴盛格阳。

故选E。

3.急躁易怒主要与下列哪项功能失调有关( ) (2004年第6题)
(分数:2.00)
A.魂不守舍
B.髓海空虚
C.肝血不足
D.肝升太过√
E.心神失养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肝气失调的病理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急躁易怒为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的病理表现。

神不守舍是心神失养的病理表现,髓海空虚则肾精亏虚的病理表现;肝血不足多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症状;心神失养多见失眠多梦甚则怔忡等表现。

4.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不确切( )(2002年第13题)
(分数:2.00)
A.嗳气,呃逆
B.头胀痛,甚则昏厥
C.咳逆气喘
D.眩晕耳鸣如蝉√
E.面红目赤易怒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气逆的病机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

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

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甚则昏厥猝倒。

D选项属于肝阴虚的症状。

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指( )(2001年第11题)
(分数:2.00)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积聚
B.外感温热阳邪,伤及阴液
C.阳虚不能制阴,阴寒内盛
D.阳气虚损,阴液化生不足√
E.阳热遏伏.拒阴于外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阴阳病机的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阳损及阴指阳气的虚损。

导致阴液的化生不足而虚弱。

属于内虚方面。

A选项属于阳气虚损导致的痰湿病理变化;B选项属于外感热邪伤津的表现;C选项为阳虚阴盛;E选项为阴阳格拒。

6.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 )(2001年第8题)
(分数:2.00)
A.大怒√
B.过悲
C.过喜
D.大惊
E.卒恐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七情的病机,属于识记型考题。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7.“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 ) (1999年第13题)
(分数:2.00)
A.阴病治阳√
B.阴中求阳
C.因寒用热
D.寒者热之
E.用热远热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阳偏衰的治则,属于理解型考题。

《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辛热药治寒证,但寒反而更严重,说明这不是外感寒邪的寒证,而是肾阳(真阳)不足的虚寒,所以应该温补肾阳。

以温阳治疗阴盛属于阴病治阳。

B选项是指在补阳的时候佐以补阴药,故不正确;C、D选项属于药性和表现是相反的;E 选项为因时制宜。

本题从阴阳方面入手的,故C、D、E选项明显排除。

8.《临证指南医案》指}}I:“内风”的机理均属于( )(1997年第12题;1998年第11题;2006年第154题)
(分数:2.00)
A.气机逆乱
B.阴血不足
C.阳气之变动√
D.津液液亏虚
E.筋脉失养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内生五邪的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风气内动,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应,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9.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体现的病机是( )(1997年第11题;2001年第10题;2005年第11 题;2011年第12题)
(分数:2.00)
A.由实转虚
B.虚实夹杂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E.因虚致实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真实虚假的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为疾病的本质,属于实证;气血不能外达导致的假象,属于虚证,即所谓“大实有赢状”。

由实转虚是指本质和表现都是虚证。

虚实夹杂指的是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真虚假实指本质是虚证,表现是实证,即“至虚有盛候”;因虚致实指本质和表现都是实证。

10.“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方面是( ) (1996年第14题;1998年第12题;2000年第13题)
(分数:2.00)
A.邪气亢盛√
B.正气旺盛
C.气血瘀滞
D.水液蓄积
E.痰浊阻滞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实”的病机含义,属于理解型考题。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的一种病理反应。

也就是说,致病邪气的致病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11.下列不属于心血亏虚的病理表现是( )(1996年第12题)
(分数:2.00)
A.血脉空虚而见脉细无力
B.心神失养而神识衰退
C.心阳失敛、阳不如阴、神不守舍而见失眠多梦
D.颜面失于荣养-而见面白无华
E.眼目失于濡养而见干涩、昏花√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心血亏虚的病理表现,属于识记型、理解型考题。

心血亏损病理表现:①脉细无力。

②神思难以集中专一。

③神思恍惚。

④失眠多梦。

⑤心悸不安。

⑥惊恐。

⑦面色苍白无华。

⑧舌色不荣等病理表现。

E选择属于肝血虚的病理表现。

12.“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确切病机是( )(1996年第7题;2004年第9题)
(分数:2.00)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逆√
D.血随气脱
E.血随气结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气机失常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因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肝气上逆时,导致血随气逆,或出现咯血、吐血。

故选C。

13.下列不属于瘀血痹阻心脉及心的阳气虚衰的表现是( )(1996年第9题)
(分数:2.00)
A.心胸憋闷疼痛或暴痛
B.心悸怔忡或惊恐
C.心烦失眠多梦√
D.肢冷或汗出日肢厥
E.脉伏不出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瘀血痹阻心脉及心的阳气虚衰的病理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瘀血痹阻于心脉表现心胸憋闷、疼痛等。

若心脉为瘀血所阻,气血凝滞而不通,则可见心悸怔忡,惊恐万状,心前区暴痛,甚则肢冷,脉伏不出,汗出而脱厥等。

心的阳气虚衰表现主要有:①心神不足:临床可见精神疲乏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②血脉寒滞:可见形寒肢冷,面色咣白或晦滞青紫,心悸怔忡,胸口憋闷、刺痛,自汗,甚则大汗淋漓而亡阳虚脱,脉涩无力,或迟,或数,:或结代等。

③肺肾病变:咳逆上气,甚则端坐呼吸而不得平卧等症。

心烦失眠多梦则是心阳亢胜,心火上炎的临床表现。

故选C。

14.痰浊蒙蔽心包神志改变的特征是( ) (1993年第8题)
(分数:2.00)
A.狂言,谵语
B.神昏,痴呆√
C.喜悲,欲哭
D.烦躁不安
E.疑虑不定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痰浊蒙蔽心包的临床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痰浊蒙蔽心包,心神失常,则神昏,痴呆;A选项和D选项为痰火扰神的表现;C选项为心阴虚导致五志之火上扰心神的脏躁表现;E选项为胆气不足的表现。

15.“故水病者,下为肘肿大腹,而上为喘呼不得卧”的病机是( )(1993年第9题;1998年第13题) (分数:2.00)
A.肾病及心,水气凌心
B.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C.肺脾气化失司,不能输布津液
D.肾病及肺,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E.以上都不是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肺和肾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关系,属于理解型考题。

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肾主水;二者共同完成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肾虚气化不利,水液停聚。

泛溢上焦,肺失宣降,可见咳逆倚息,气喘不能平卧。

泛溢皮肤,则见肘肿,饮停下焦则见腹肿,故本题选D。

16.“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 ) (1993年第6题;1996年第6题;2000年第12题)
(分数:2.00)
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C.恣食生冷,寒伤中阳
D.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E.痰湿内阻。

从阴化寒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内生五邪方面的机理,属于理解型考题。

“寒从中生”即内寒,内寒的形成,多因阳气虚损,阴寒内盛,机体脏腑组织失于温煦所致。

内寒的产生多与脾肾阳气不足有关。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达于四肢肌肉而起温煦作用。

肾阳为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并为人体蒸腾气化之源,故脾肾阳气虚衰,最易表现为虚寒之象。

故选D。

17.《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厥阴终者”,则见( ) (2008年第130题)
(分数:2.00)
A.中热嗌干√
B.善溺心烦√
C.善噫善呕
D.舌卷卵上缩√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经络辨证,属于识记型考题。

《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18.最易导致阴虚阳亢的脏是( ) (1996年第11题;2002年第14题)
(分数:2.00)
A.肺、脾、肾
B.心、脾、肾
C.心、肝、肾√
D.肺、肝、肾
E.肺、牌、肾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脏腑的病机内容,属于识记型考题。

脾和肺本是多气少血之脏,一般虚证多是气虚的症状,故很少出现阴虚阳亢症状。

故选C。

19.脾的阳气失调的病机,下列哪项是不止确的( ) (1996年第8题)
(分数:2.00)
A.健运无权,气血生化不足
B.运化失职,津液代谢失常
C.升举无力,中气下陷
D.受纳失调,消谷善饥√
E.摄血无权,血溢脉外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脾脏阳气失调的病机,属于识记型考题。

脾的阳气失调,脾气不足,就会引起气血生化不足,津液代谢失常、中气下陷及血溢脉外。

D选项为胃火炽盛的病机。

20.“虚”的主要病机是( )(2004年第5题)
(分数:2.00)
A.正气不足√
B.功能减退
C.抗病能力下降
D.气血亏虚
E.津液亏耗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虚”的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虚”以正气不足为决定性;“实”以邪气盛为决定性。

21.阳病治阴的具体应用是( ) (2011年第14题)
(分数:2.00)
A.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B.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C.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D.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调整阴阳的方法,属于应用型考题。

“阳病”指的是阴虚而阳气相对偏亢,治阴即补阴。

阴虚不足以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时,治宜滋阴以抑阳,即唐.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故选C。

22.阴病治阳的具体应用是( )(2010年第14题)
(分数:2.00)
A.诸寒之而热者,应壮水之主
B.诸热之而寒者,应益火之源√
C.虚则补之
D.寒者热之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调整阴阳主方法,属于应用型考题。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相对亢盛,属虚寒证,不能用辛湿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即“阴病治阳”。

故选B。

23.真虚假实中假象出现的机理是( )(2010年第12题)
(分数:2.00)
A.脏腑机能虚损,水液内停
B.脏腑气血失调,功能障碍
C.脏腑阴阳失调,功能失常
D.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真虚假实的病机,属于应用型考题。

真虚假实的病机的本-质为“虚”,一般是由
y-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而出现假实征象。

故选D。

2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I叶J调整阴阳的具体应用,“其高者”的治法是() (2009年第14题) (分数:2.00)
A.因而越之√
B.引而竭之
C.汗而右之
D.散而泻之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治疗法则,属于识记型考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故选B。

25.治疗暑季感冒常配伍芳香化浊药,体现的治则是( ) (2008年第2题)
(分数:2.00)
A.辨病论治
B.急则治标
C.因时制宜√
D.升清降浊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因时制宜的临床应用,属于应用型考题。

暑多挟湿,湿邪易困脾,故加入芳香化浊药化湿运脾,这种根据季节气候特点用药的方法正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故选C。

26.临床治疗虚衰病证,为求阴阳相济,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此为( )(2005年第14题)
(分数:2.00)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阳双补
D.阳病治阴
E.阴病治阳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阴偏衰的治则,属于理解型考题。

“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称之为“阳中求阴”。

故选B。

27.《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疗法则,是指( )(2002年第3题)
(分数:2.00)
A.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阳中求阴,阴气得复√
D.阴中求阳,阳气充盛
E.阳病治阴,阴阳平衡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阴偏衰,属于识记型、理解型考题。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善补阳者,必干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指补阴的同时,佐以补阳药促使阴阳互生互济,增强疗效。

故选B。

28.“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 )(1997年第13题;1998年第14题;2000年第14题;2009年第13题)
(分数:2.00)
A.阳病治阴√
B.阴中求阳
C.寒因寒用
D.热者寒之
E.用寒远寒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含义,属于理解型考题。

题干意思为热病用寒凉药治之而热不退者(热不退暗含此病不是实热,而是虚热,故排除C选项和D选项),当从阴治疗(滋阴),以滋阴治疗阳亢属于阳病治阴。

B选项的意思为在补阳的时候佐以补阴药,故不正确;E选项为因时制宜。

29.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据是( ) (1995年第2题)
(分数:2.00)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互为消长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协调平衡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阴阳互根互用的临床应用,属于理解型考题。

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谓之阴中求阳。

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谓之阳中求阴。

其意是使阴阳互生互济,是基于阴阳互根互用创立的治法。

故选B。

30.“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1995年第1题;1991年第1题)
(分数:2.00)
A.阴虚阳亢
B.阴阳两虚
C.阳盛伤阴
D.阴盛伤阳
E.阳虚阴盛√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阳偏衰的治则,属于理解型考题。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可以理解为扶阳益火,以消退阴盛)
31.“壮水这主,以制阳光”主要是指( )(1994年第13题)
(分数:2.00)
A.以阳中求阴而调整阴阳
B.以阴中求阳而调整阴阳
C.以泻阳扶阴而调整阴阳
D.以滋阴制阳而调整阴阳√
E.以补阳制阴而调整阴阳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治则之中的调整阴阳方面,属干理解型考题。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当阴虚不足以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时,治宜滋阴以抑阳,又称“阳病治阴”。

“阳病”指阴虚而阳气相对偏亢,治阴即补阴之意。

故选D;同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于以补阳制阴而调整阴阳;A、B选项属于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C选项属于损其有余之泻其阳盛方面。

32.“用寒远寒”是指( )(1993年第10题)
(分数:2.00)
A.虚寒证慎用寒药
B.寒实证忌用寒药
C.气候寒冷慎用寒药√
D.寒热错杂慎用寒药
E.寒从中生,忌用寒药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因时制宜的临床应用,属于应用型考题。

使用寒性药物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即气候寒凉之际不宜使用大寒大凉药物或食物,属于因时制宜。

“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同理。

33.“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属于( ) (1991年第10题)
(分数:2.00)
A.逆治法
B.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D.扶阳配阴,扶阴配阳
E.以上都不是√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反治治则的内容,属于综合型考题。

治则包含:正冶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和三因制宜六个方面。

正治为所用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治疗方法,又称“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和实者泻之等四方面。

反治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的假象的性质相同,又称“从治”。

反治包含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和通因通用四方面。

BCD 答案属调整阴阳方面。

二、 B1型题(总题数:11,分数:44.00)
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塞因塞用E.通因通用(2006年第80,81题)(分数:4.00)
(1).用消积导滞的方法治疗腹泻,属于(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
(2).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的方法,属于(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治则的正治与反治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用消积导滞的方法治疗腹泻即用通利之品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疾病,属于通因通用。

用温热药治疗寒证属于热者寒之。

故80题选E,81题选B。

A.既病防变B.治病求本C.因人制宜D.因时制宜E.因地制宜(2005年第78,79题)(分数:4.00)
(1).辨证论治的原则是(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
(2).《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体现的原则是(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辨证诊治的原则和三因制宜的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疾病的外在表现与其内在本质一定有着某种联系,但“本”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幽而难明,因而寻求疾病的本质十分重要,辨证论治的原则是治病求本。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是指西北地区气候寒燥,感邪以风,寒居多,多以辛湿之药散寒,是“因地制宜”的体现。

故78题选B,79题选E。

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塞因塞用D.通因通用E.热者寒之(2004年第73,74题)(分数:4.00)
(1).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属于(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2).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属于( )(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治则中的正治与反治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由肠道虚弱导致的闭塞不通的症状(塞因)需用补益药补气以助之(塞用),以补开塞。

“热因热用”是指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技巧:所谓的“因”指表现的症状;所谓的“用”指所用的药性和功能。

A.因人制宜B.治未病C.因时制宜D.寒因寒用E.因地制宜(1999年第75,76题)(分数:4.00)
(1).“用温远温,用寒远寒”属于( )(分数:2.00)
A.
C. √
D.
E.
解析:
(2).“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因时制宜在临床中的应用和对治未病的理解,属于理解型考题。

用寒远寒:使用寒性药物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属于因时制宜。

“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同理。

“先安未受邪之地”指增强邪气所要侵犯脏器的正气,以防感邪,属于治未病。

A.热者寒之B.通因通用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996年第101,102;2000年第101,102题)(分数:4.00)
(1).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采用的治法属于( )(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
(2).久病精血不足所导致的便秘所采用的治法属于( )(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治则的正治与反治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膀胱湿热以寒凉的利尿通利药清其湿热导致的尿频尿急尿急,属于通因通用,热者寒之;久病精血不足,肠道失去荣润而传导无力导致便秘,治当补益精血,属于虚者补之。

A.“热者寒之”B.“通因通用”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993年第101,102;2001年第101,102题)(分数:4.00)
(1).“热结旁流”的临床治疗,属于( )(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
(2).精血虚少之便秘的I晦床治疗,属于( )(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治则中的正治与反治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热结旁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旁流下所致。

需用寒凉药物治疗其热证、通利药物治疗其燥屎。

精血虚少之便秘乃精血虚少不能濡养肠道的虚证便秘,颁虚者补之此属于“塞因塞用”之法。

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既病防变E.标本论治(1992年第77,78题)(分数:4.00)
(1).“用热远热”、“用凉远凉”属于( )(分数:2.00)
A.
C. √
D.
E.
解析:
(2).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属于(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三因制宜治则和既病防变的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用凉远凉”指使用寒性药物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即气候寒凉之际不宜使用大寒大凉药物或食物,“用热远热”同理,故属因时制宜;“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指肝木亢盛易横犯:范制脾土引起脾脏病理变化,所以实脾以抗肝木之邪气,属既病防变。

A.心阴不足B.心血亏损C.肝阴不足D.肝血亏虚(2008年第85,86题)(分数:4.00)
(1).症见五心烦热、神志不宁,其病机是( )(分数:2.00)
A. √
B.
C.
D.
解析:
(2).症见肢麻不仁、眩晕、日花干涩,其病机是( )(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心阴不足和肝血亏虚的临床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心阴不足证见五心烦热、盗汗、脉细数、神志不宁等表j见。

心血亏损证见心悸、面色苍向等表现。

肝阴不足证见心悸,面色苍白等表现。

肝阴不足证见眩晕耳鸣,面红目赤,脉弦数等表现。

肝血亏虚证见肢麻不仁、眩晕、目花干涩等表现。

故85题选A,86题选D。

A.肝阳化风B.热极生风C.阴虚风动D.血虚生风(2008年第83,84题)(分数:4.00)
(1).( )(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
(2).症见肢麻不仁、甚则丁,其病机是( )(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不同证的症状,属于理解型考题。

肝阳化风证见筋惕内咽、肢麻震颤,眩晕欲仆等
,手足蠕动、低热,舌红少苔等表现。

血虚生风证见肢麻不仁,甚则手足拘挛,及营血亏虚之侯。

故83题选C,84题选D。

A.上热下寒B.表寒里热C.热证转化为寒证D.真寒假热E.真热假寒(1997年第79,80题)(分数:4.00)
(1).壮热,大汗不止突然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门,脉微欲绝者,证属(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2).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者证属(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寒热转化及表寒里热的病机,属于应用型考题。

从“壮热,大汗不止(热象)”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寒象)”是属于疾病本质的改变,属于热证转化为寒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属于表证,“烦躁,口渴”为里热的表现。

这属于表寒里热的现象和本质同时存在,属于表寒里热。

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是本质和现象的属性相反。

A.咳气上逆B.恶心呕吐C.头痛头胀,面红目赤D.胃脘痛E.脘腹有重坠感(1997年第77,78题)(分数:4.00)
(1).中气下陷,可引起(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
(2).胃气上逆可引起(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气的病机内容,属于应用型考题。

中气下陷,则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维系内脏位置无力,出现脏器位置下移,或出现重坠感。

胃气上逆,则胃中食物随气机而上易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C选项为肝气上逆上犯头目之证;D选项为寒、热、气滞、血瘀和食积影响到胃所致。

咳气上逆乃肺气失肃降所致。

三、 X型题(总题数:29,分数:58.00)
34.形成亡阴病机的因素是( )(2010年第129题)
(分数:2.00)
A.热邪炽盛,迫津外泄√
B.大吐大下,阴液大伤√
C.燥邪侵袭,耗损津液
D.温邪羁留,耗伤阴液√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亡阴的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亡阴病变,多由于外感温热,热邪炽盛,迫津外泄;或大吐大泻,阴液大伤;或邪热久留,耗伤阴液;或其他疾病快速消耗阴液所致。

燥邪侵袭不至于大伤阴液。

故选A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