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教案(精选1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潮》教案(精选14篇)
《浙江潮》篇1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媒体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背诵.
看钱塘潮图片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交流汇报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 (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自由朗读课文.
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交流自读疑难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布置作业
导入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自读自学《观潮》
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写作指导
布置作业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这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 "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1,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背诵《浙江潮》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习"潮来时"
学生读4—5节,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回答.
有感情朗读.
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作业设计
必做:
1.生字4,2,2,划出词语抄一抄.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写摘录笔记.
4. 预习《红树林》
选做: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板书设计
浙江潮
远观仅如银线闷雷
近看玉城雪岭雷霆奇观
样子声音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样才保证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引导学生复习了过去是用过的金钥匙朗读方法,同时掌握一种新的快速阅读的方法.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难,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教学中让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浙江潮》教案篇2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
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编写在一起,成了教材编写的独到特色,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选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描写了号称“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但是它们在言语表达上有着天壤之别,偏偏正是这种巨大的区别学生
在预习时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虽然以前在课后阅读积累中见过,可并不要求学习理解,只是阅读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这么回事就行了,这次把文言文编入了主体课文要求理解学习,看着这些难以理解的说话书写方式,学生犯了愁个个束手无策,怎么才能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呢我思考着对付这个拦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习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
在上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
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
对!就这么做!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先学习现代文《观潮》,概括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从声、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大潮到来之前、之时、之后等不同时间段描写了江潮的壮观雄奇。
非常细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的气势。
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观”。
在学习文言文《浙江潮》的时候,我先范读课文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对停顿和语气的正确把握有困难,不容易读通顺,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读文言文的韵味,后来我便让学生冲《观潮》中找出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杨诚斋说的那两句诗之外,学生都找到了《观潮》中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最后,我便让男女生对比朗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一古一现地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讲自通,同时对文言文用字措辞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学
生感受到了现代文遣词造句的细致入微、明白实用的特色。
这也正是语文课标中,强调语文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所倡导的。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曾对我深有感触地说:“做事情啊!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干着急,越着急越不能解决问题,”我在心中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我想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的遇到问题及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想办法解决,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进步不少
《浙江潮》教案篇3
本课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
文章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
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位于文化底蕴丰厚的西安南郊文化区,周围文化氛围浓郁,加之我校经历了五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活动,学生已经深深喜爱上了语文,课前预习、做摘录笔记、练习批注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基本养成,在课堂中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在语文小课堂上感受到快乐,陶冶了情操,整体素质普遍提高。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本课既有文言文,又有现代文的特点,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和烘托渲染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现代文的内容来理解、疏通古文的文意。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通过“读、悟、议、赏、品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教学重点
通过“读、悟、议、赏、品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观潮》的影像资料。
学生:查阅南宋观潮活动的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师: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出示钱塘江大潮图片)
2.学生汇报课前查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
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
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当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先自由读现代散文《观潮》,然后再读古文《浙江潮》体会文章的意思。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
4.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1)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浙江潮的?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及个性感悟指导朗读。
作者从形色、声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色:仅如银线、玉城雪岭;
声势: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3)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
5.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
三、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1.师:读了《浙江潮》一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读一读《观潮》看自己能解决吗?
2.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比阅读后的感受。
(1)《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这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3.放映大潮到来时的视频资料。
(使学生入情入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
四、畅谈体会、领悟学法
1.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这雄伟壮观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呢?最想说些什么呢?
2.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等,以后自己在写文章中也可以用到这样的方法,会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在教学《浙江潮》一课后,我们进行了认真地反思,认为本课的亮点之一是: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
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和烘托渲染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本课的亮点之二是:我们能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让学生通过雄伟奇特的画面,走进了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浙江海宁,感受到浙江潮的壮观,缩短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一节课后总有让感觉遗憾之处,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读错字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节奏去读,因本课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关注他,忽
视了关注每个学生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浙江潮》教案篇4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
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3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个别学生阅读能力很差,成绩不稳定,好差生两极分化严重。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
2. 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 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时间暂定五分钟。
(生合作学习。
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 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 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 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
(古筝曲)
5. 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 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 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
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 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
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
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