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词境与词情;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一词立骨,小组合作分析“伤”之方法,掌握词中运用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一词立骨,小组合作分析“伤”之方法,掌握词中运用的抒情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用中国式浪漫表达了对所有运动员的情感,和平友谊的心声随着柳枝传递了出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悠扬的《送别》的音乐中,舞蹈演员化身柳枝,其他演员手捧柳枝上场。
柳被赋予离别、思乡、悼古、清高、柔美等诸多象征意义,其中最经典的意义便是送别。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运用柳树意象的离别之作——《雨霖铃》。
二、词牌知识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三、听曲传音
1.请同学们倾听视频乐曲《雨霖铃》,通过视听,感知这首词带给你的感受,并概括出来。
2.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四、朗读感知
1.请同学们在听读的基础上,情读诗词,再次感知这首词。
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并点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个别同学进行感知分享,教师点评。
(对诗歌意象、意境、情感点评。
)
五、一词析法
1.(伤什么)找出词眼“伤离别”,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中情感,那一定是“伤离别”中的“伤”。
2.(怎么伤)请同学们结合诗歌鉴赏方法,再读词句,谈谈词中是如何描写“伤”之情的。
明确:
(1)寓情于景
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该词处处写“离情”,笔笔写“离情”:正是由于有这种“离情”,它才触动了读者的心扉。
然而,这种“情”不是空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景的衬托,气氛的渲染,才使“离情”得以尽情地抒写。
作者写寒蝉凄切的长鸣,正好同自己心境的悲凉相合拍;写“长亭”,秋天的黄昏之类景物,极易勾起作者内心的哀怨;写茫茫无际的“烟波”,浓重的暮云,这些景物能使主人公产生无限的惆怅;写空旷的江岸,稀疏的杨柳,凄冷的“晓风”和一弯暗淡的残月,这四种景物的描写,烘托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气氛,将作者与其心爱的人别后失落孤独之感自然而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
(2)白描手法
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
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
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的丰富情感。
(3)虚实结合
词的上片重在记别。
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将要作别的两个男女的形象:手挽着手,脉脉含情,相对无言,只有泪水盈眶。
下片重在怀人,主要用虚笔写想象的别后情景。
作者通过想象来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寄托自己对心爱的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片和下片就是这样一实一虚,层次分明,各有重点,但不是互不关牵,而是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4)意象叠加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寒蝉:蝉在地下生活5年,在地上生活只有秋天里的短短的十几天,十几天后就要死去。
更何况这是一只“寒”“蝉”,是一只秋后的蝉,它活不了多久了,一场秋雨过后,蝉就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可以说这是生命最后的绝响,因此蝉在古典诗词里就成了忧愁悲苦的代名词。
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悲苦。
因此,“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情感基调。
②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
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
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
③骤雨:一阵秋雨一层凉,秋雨过后,更见悲凉。
长亭送别,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
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
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的情调,烘托出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水也。
水是古典诗词中象征愁苦的常见意象。
有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选取了千里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楚天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意象,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因此,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
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杨柳”的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
诗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②“晓风”的意象。
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是凄凉的感觉。
另外,诗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
③“残月”的意象。
“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这一“残”字,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④“酒”的意象。
“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酒是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酩酊大醉之后,把一切苦恼抛之于脑后,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经不在酒了。
可是酒醒之后呢?“酒醒”即“愁醒”,曾经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无以排解。
与情人分别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愁也复醒了,因而“更愁”了。
(5)点染手法
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
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
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
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
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3.(为何伤)联系自己对柳永的了解,谈谈词人为何要“伤离别”。
作者:柳永,宋代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
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善为乐章,长于慢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
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
有《乐章集》。
创作背景: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对后世的影响:这首词影响很大,是宋元时期广泛流传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宋元笔记里记载了有关这首词的种种传说。
金元杂剧、散曲引用词中句子或运用其语意的非常多。
董西厢“长亭送别”一段,写张生、莺莺在清秋季节里离别,以及张生别后酒醒梦回时的凄凉情景,艺术构思上可以看出这首词对它的影响。
六、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七、课后作业
1.鉴赏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写出不少于100字的鉴赏文段。
2.完成课后第三题。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