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9 单衣顺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单衣顺母
闵子骞的母亲去世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
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
他却仍然孝顺继母,友爱异母生的弟弟。
一年冬天,继母给他的两个弟弟做棉衣,却用芦花充棉花给子骞做棉衣。
芦花做棉衣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
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
因为天气太冷,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
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继母。
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
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
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
回到家里,当时就要把他的继母休掉。
可是子骞却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母亲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
”
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
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平息了怒火,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
闵子骞这份孝心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
所以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意思就是:闵子骞是真正的大孝子,最难得的是别人都看不惯他的后娘,看不惯他们兄弟之间悬殊的待遇,而闵子骞对别人打抱不平的话都不听,仍然孝顺后娘,友爱异母生的弟弟。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我们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
这就叫做“亲憎我,孝方贤”。
上面这一则故事,民间又称为《鞭打芦花》,其中不是由闵子骞自己陈述原因,而是由其父用鞭子抽打闵子骞,从而衣中露出芦花而知道了实情,这样的细节让我们更加佩服闵子骞。
闵子骞曾得到鲁国季桓子之请,让他当费邑宰。
但他淡漠仕途,没有同意。
后来经孔子劝说,他担任了费邑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
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与季氏的所作所为格格不入,最后毅然辞官。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
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以上两个故事,都是单衣顺母的典型。
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闵子骞的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东坡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
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起,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闵子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文言原文:
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
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
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
”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
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
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缰绳从手上掉了下来,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
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
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
”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三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
”他的父亲听了之后,沉默了。
他的父亲同意不让子骞的继母走了,继母也痛改前非,平等对待闵子骞。